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到李新宇先生的这本《走过荒原》时,已是炎炎七月了。那清雅素朴的装帧,那淡淡的油墨香气,以及书名本身所浸染着的空旷辽远之感,让我在这北方沤热的时节里,蓦然感受到一阵清冽冽的风。称作者为“先生”,不仅仅是出于敬意,就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在曲阜,那个古朴幽静的小城里,我有幸跟随他,攻读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也正因为此,这本副题为《1990年代中国文坛观察笔记》的著作,不仅让我窥见了属于先生的“文学十年”,也让我获得了一次重温过往的契机:我仿佛又看到了十年前的那个自己,青涩而懵懂,在文学已然失去轰动效应的90…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萎缩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试从解读<荒原>中的象征意向入手,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熊海英 《云梦学刊》2009,30(5):115-117
艾略特的《荒原》用陌生化的艺术感受方式构筑了荒原意识,用化丑为美的方式演绎了荒原意识,用宗教精神超越了荒原意识。  相似文献   

4.
5月12日,当大地震袭来时,北川县曲山镇刘汉希望小学刚上课,大多数学生刚走进教室。强烈的摇晃让学生们惊恐失色。这时每个教室的每一位教师都对学生喊出几乎同样的话:“还在地震!不能跑!”  相似文献   

5.
跨进中年这道门槛,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就会向男人们压来,为了获得在事业、财富或其他方面更高的成就,大多数男人会丢下一切,埋头苦干,甚至夜以继日。青年时期夫妻之间  相似文献   

6.
"数九寒天,千里跋涉,为诗而来."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刘小放先生的一句开场白,立时激溅起满堂掌声、笑声.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河北省作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民族出版社主办,泰皇岛市文联、秦皇岛日报社、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协办的郑道远长诗《沉溺》研讨会,由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7.
刘勤 《社会科学论坛》2006,(10):153-154
“数九寒天.千里跋涉,为诗而来。”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刘小放先生的一句开场白.立时激溅起满堂掌声、笑声。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河北省作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民族出版社主办,秦皇岛市文联、秦皇岛日报社、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协办的郑道远长诗《沉溺》研讨会,由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8.
王佳音 《理论界》2005,(5):212-212
艾略特的<荒原>是整个欧美现代诗歌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它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文学.在<荒原>刚出版时曾被许多文学批评家和刊物附以恶评,而今天,人们不会再否认它的杰出.本文从<荒原>使用的特殊艺术方法,它的象征意义以及它的主题三个方面浅析了这部寓意深刻的伟大诗篇.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荒原》的宗教思想,主要存在“骑士寻找圣杯”和“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重组过程”的观点,但两种观点各有其不足。尝试剖析艾略特的《荒原》创作根源,通过对《荒原》的主线分析,找出既能驾驭全诗各片断又能解决“荒原”缺水却有水的矛盾的是基督教主线,即“罪-遭上帝离弃-地狱-救赎”,同时还阐释了在该主线下衍生的无数基督教故事。基于以上分析,推断出艾略特在《荒原》中的创作视角为基督教视角;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信仰基督教才能摆脱精神荒原,得到最终救赎。  相似文献   

10.
一、艾青之前诗人们的三个困惑我国是一个诗的大国,整部文学史几乎是一部诗歌史.诗歌的辉煌成就既是我们中华的骄傲,也成了民族习性的历史积淀.“五四”时期,在那种“群生辍响,荣华收光”的情况下,青年诗人郭沫若象一头雄狮怒吼了,他的火山爆发般的自由体诗歌很快就占领了诗坛,开辟了道路,赢得了声誉,诗集《女神》成为继鲁迅小说集《呐喊》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又一座纪念碑.①从此,我国诗坛上渐次形成了一种与几千年来传统的押韵格律迥异的诗体——现代自由诗.  相似文献   

11.
首先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荒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危机,随后通过对诗歌中各种代表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最终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2.
17~18世纪,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作为世界文化代表的东方文学和西方哲学有了新的交汇和融通。对人学的表达,文学与哲学就方式方法来说自然不同,但都是对“人”的问题的深切关注和理解,都是对人的前途命运的把握和分析。蒲松龄寄情志于鬼狐,是源于一种人学精神的坚执。休谟坚信自己的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从人学角度看,两位贤哲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同样是深远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正> 粉碎“四人帮”,宣告了一场民族灾难的终结,社会与人生的不幸首先唤起了敏感而富有社会使命感的作家的呐喊,于是,社会的思考与具有审美内容的形象塑造有机结合,有力地揭露抨击那个荒渗的、非理性的年代。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拨乱反正,历经浩劫的古老的中华大地才真正输入了青春的活力,温馨的改革之风鼓起了人们蓬勃的生命之帆。新的社会生活,新的价值观念,必然培育着一代新人以新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姿态涌现。面对社会生活的这一变化,细心的作家不能不去关注、发现、探索,而改革又是诸多社会问题的第一热点,在这种情况下,关心改  相似文献   

14.
司马晓雯  陈丽 《江汉论坛》2006,5(6):108-113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散文,表面的繁荣和内在的“苍白”共存,真正具备“思想者”品格的散文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主题意蕴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入周国平的散文世界,解读周国平散文的意义。与史铁生和张承志相比,周国平散文的生命意识,其中对精神灵魂的理性拷诘,自有其不可替代之意义。不过其艺术形式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熊海英 《云梦学刊》2010,31(5):112-114
强制性并置使《荒原》从诗体结构上形成陌生化。《荒原》的强制性并置主要表现为人物指称的强制性并置、典故的强制性并置和意象的强制性并置。  相似文献   

18.
里根时期对美国环境政策进行改革,主观目的是提高环保费效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地呈现出反环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20.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3,24(6):93-97
"荒原"意象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现象。这一现象表现着鲁迅的文化心态,即鲁迅在理性上倾向于新文化的价值立场,而在心理深处对传统文化仍然有着一定的价值认同。以往的鲁迅研究认为"荒原"意象来自鲁迅作为新文化的觉醒者面对传统文化的包围所形成的孤独感,本文认为不仅如此,"荒原"意象还来自于鲁迅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袭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失落的痛惜感以及鲁迅对于新、旧文化价值选择的独特认识。这种心态表现了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刻性与独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