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讲授应注重课程体系尤其是知识体系的介绍,引导学生重视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并重点介绍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工与岩土三个专业课程组,把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基本研究方法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即基础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工程实践类和管理类.对前三类课程在逻辑结构和学习方法上重点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土木工程中相关专业方向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课程逻辑的系统性决定了其传递知识的高效性,它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错误理解学科逻辑,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违背学科逻辑,忽略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已经严重影响到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转变将课程逻辑结构简单化为学科逻辑的观念,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中兼顾学科逻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掌握编辑出版课程内容,为以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鉴于高一学生课业负担不重没有会考及高考的压力,笔者所在学校选取高一年级实施校本研修课程,要求高一的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门功课的选修课。《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安排,包括五个模块的必修课程,六个模块的选修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主要从三大门类: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选取课程。高一学生面临新同学新环境新的学习生活,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感到焦虑和苦恼,而高一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  相似文献   

4.
研讨数学类专业学生学习《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探讨了课程的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观念和手段的更新、课外专题的研讨等三个方面的改革设想,突出数学理论、方法在通信研究中的应用,力求提高学生学习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数学知识的兴趣,使数学类专业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各种通信技术,同时进一步稳固专业学习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三坐标测量技术是实践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主要依托。文章就三坐标测量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学生价值塑造和技能操作知识培训有机融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成为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以翻转课堂为依托,构建了以“视频和教材”为基础,以包括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用软件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核心,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适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建构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7.
论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属材料学是材料类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学习。为此,我们探索了新的教学体系。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授课时注意课程脉络设置,善于归纳总结;实践环节上,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采用多种考试方式。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材料力学》是一门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得课程,但受课时和教学环节等因素限制,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基本处于应试模式,所学知识从书本中来到试题中,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此,本文探索了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践环节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落实的设计制造的简单结构件,以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环境对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均有显著影响,且教师授课情况对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环境,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学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要实现<课程要求>所规定的多层次要求,开设选修课是一种理想的选择.通过促进学习动机,选修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其它知识时构建语言知识,并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选修课程的内容包括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在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时,知情判断、目标定位和课程评估要特别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翻转课堂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以森林昆虫学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森林昆虫学课程设计和实施环节:课前线上传授知识、课中线下内化知识、课后线上线下巩固知识。结果表明,丰富课前线上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讨论-引导-讨论”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课后采用线下实践与线上作业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科研素养。本研究对新农科下林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知识掌握及其使用的情况,对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做了有关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习策略知识缺乏了解;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英语学习认知法和交际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系统传授学习策略知识课程;加强训练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发挥农业院校的特色,开创特色课程,以期帮助改善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知识体系,并促进其有效实施,提高其英语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交通规划"课程是交通工程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很高,对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优化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为核心,从教学结构与内容调整、课程仿真实验项目设置、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协调统一的改革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无机化学课程在化工专业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针对化工专科学生设计了有关无机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知识的调查问卷,分别调查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若干因素,如高中选科背景、学习兴趣、学习难点等,为无机化学课程(主要是物质结构知识)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在对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反映突出的若干难点问题,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机械工程传统知识导向型课程设置易形成“知识孤岛”,导致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构建“能力-知识-课程”矩阵,建立机械设计课程群架构,并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提升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类课程为支撑,以实践类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有知识—用知识—创新知识”的机械设计能力递升。改革教学方法,开展“线上自主学习,线下交流讨论,课后项目实践”的教学实践,并引入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的机械工程顶峰体验课程。机械设计课程群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学生从知识的“抽象”到机械装备“具象”的双向演绎能力,“做”“学”深度结合,使学生能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温骥媛 《新天地》2011,(12):166-167
长期的义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得不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学生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整个的课程结构中知识与生活怎么联系?  相似文献   

17.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期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现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本专业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期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相关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课程系统上还需对基础类、政治思想类课程的改革;在教学环节上应提高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并建立课外学习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算法实现三个基本知识点和数据在不同阶段的存在形式这一线索出发,分析了数据结构课程所包含的主要知识内容,以指导学生从"三点一线"出发来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19.
当前形势下课程应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这种主导性的变化会激发学习动力,改变课程知识来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和作用.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知识的提供者使新的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优越性.本文正是从课程主导性变化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其连动效应,试图为课程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课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综合实践活动与师资建设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