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是一场意外惊喜。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会在中国待这么久。"2000年初,26岁的英国牛津大学博士马克·巴特兰姆(Mark Bartlam)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访问学者,马克受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饶子和的邀请来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访问,随后回到英国。同年下半年,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马克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长期邀请,作为外籍专家来到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这时的他,心中也只是思量着在中国待两到三年。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电瓶车的产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与此同时,近些年来由于电瓶车引发的各类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因电瓶车引发的火灾事故占有很大的比重,情况较严重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本文通过介绍电瓶车工作原理,并分析火灾发生特点、火灾隐患根源以及造成电瓶车火灾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提高电瓶车火灾的预防率,降低火灾发生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红包     
红包传统上是在过年期间送给孩子们的一小笔钱。但不像中国南部如广东和香港,那里的人们大多在春节给孩子们几十元,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上海,现在能看到大笔的钱在手中流转。"我总是惊奇地看到这里的人们在给红包时是那么慷慨,有时是我们过去给的50倍。"来上海探亲的香港居民马克说,"我想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每个月赚那么多。"市场研究公司TNS公司的一份报告发现,在中国大陆人  相似文献   

4.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中国更让我愿意停留……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中国."马克·力文深情朗诵着自己新鲜出炉的原创吉他曲歌词.今年,已经是他来华的第17个年头了. 马克·力文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2005年,他初次来到中国.先在江苏省淮安市教授了两年英语,后接受中央民族大学的任教邀请,搬到了北京,一待就...  相似文献   

5.
"我实在是一个幸运儿,非常感谢中国政府给予我这一殊荣!"2016年9月,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在中南海举行.颁奖典礼上,一位80岁的老人精神矍铄,他深情地说:"有幸与众多优秀的学者与后辈共事,为中国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活,我幸运至极."这位"幸运儿",就是美国流行病学与传染病控制领域专家——罗杰·德特尔斯(Roger Detels).  相似文献   

6.
谈到创业,他头头是道:"无论是好的产品还是商业模式,都不是被计划出来的,而是被试出来的,需要不停地调整方向,快速地迭代更新."谈到杭州的生活,他热情表白:"在杭州是好山好水好开心."谈到新婚妻子,他满脸柔情:"公司是我说了算,回家当然是老婆说了算."谈到中国美食,他兴奋异常:"要不要去吃麻辣小龙虾?"  相似文献   

7.
<正>7岁生日那天,我收到了一份新奇的生日礼物——一本来自中国的德语儿童书,内容是关于一位名叫"孔子"的中国古人的故事。我被书里的图画和内容深深吸引,一方面觉得书里的人物长相和自然环境与我生活的德国小镇非常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为了推广和普及他以"仁"为根本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终其一生都在周游列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这种执着于内心的信念和以其思想改变世界的决心让我非常佩服,因此在我幼小的心里把成为一名教师和到中国去作为自己长大后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罗斯维尔是个标准的加拿大青年,然而,马克却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多伦多上大学的时候,他就选择了东亚系的汉语专业。后来,他又争取成为加拿大派赴中国的留学生,来到了北京大学,主修中国当代文学。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十足中国化的名字:路世伟,正好是“罗斯维尔”的谐音。在汉语的“读、写、听、说”中,大概“说”是最难过的一关了。为此学校请来了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他以教说相声‘夹演小品的形象化教学方式教留学生们说汉语,在教学过程中,丁广泉发现路世伟颇有中国式的幽默感,于是决。心…  相似文献   

9.
正朋友说起A:"他回中国去了。做了一家银行的CTO(首席技术官)。"我惊讶!疑惑地望着他:"是吗?"朋友确信地点点头。印象中,硅谷的人回去了一些,因为他们是搞电子通信网络之类时髦的科技,中国正需要这些,况且创业成本并不高。生活在传统工业的底特律,回归似乎跟我们关系并不大,因为技术并不时尚,而且机械与汽车工业的投资让人望而却步。可突然有一天,发现身边的确有些人回去了。有的做了"长江学者";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当上高  相似文献   

10.
马克说自己的哥哥奥巴马是个善于计划的人,从不没有计划地随便工作,但是作为专业钢琴师,他认为自己比哥哥在音乐方面更胜一筹。跟奥巴马长得还真是像"嗯,他跟奥巴马长得还真是像。""以前总觉得美国总统离自己很远,可没想到居然在深圳见到美国总统的弟弟,感觉跟美国总统距离近了不少。"见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弟弟马克·奥巴马的人都会有感而发地说。  相似文献   

11.
不由自主地开始想念菲利普了.菲利普是我的高中外教,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那个他每每向我们介绍时,都会满带着自豪的城市.犹记得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虔诚地说:"路易斯安那是我的家,身体之家,灵魂之家."眉宇间闪烁着诗人般温柔的思念. 邮箱里他最近一封邮件来自2014年3月,他写道:"嗨,童,我依旧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好习惯难以形成?尤其是我在马来西亚发现,这里的学生拥有很多中国学生不具备的特质……"脑海里浮现出他第一次和我们说起"困惑"这个词语时的画面.那天外教课上,他叫我们依次教他说一句普通话,他别扭的发音引来同学们此起彼伏的笑声.他没有生气,只是严肃地摸了摸金色的短胡子,失望地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闭上了眼睛,然后又缓慢地睁开,问我们:"你们怎么可以嘲笑一个虚心学习语言的老外?这太让我困惑了."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我们沉默了,几十张尴尬又惭愧的脸庞都躲到了各自的胸前.  相似文献   

12.
在京东方,有这样一句口号打动了我"用心改变生活".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蕴藏着京东方人对工作的执著和对生活的珍视,而且它已经深入渗透在京东方员工的心灵中.在京东方采访的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人事经理李鹏先生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用心"二字.在他的介绍中,记者看到了中国企业为走向世界所迈出的艰难却坚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我爱中国,不仅爱中国的文化,这份爱里其实也包括了我在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可以,他愿意当中古友谊的一座桥,一扇窗,毕生为中古合作奉献热量。2013年7月中旬,笔者来到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古巴专家罗兰多·佩雷斯·罗德里格斯先生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罗兰多是百泰生物副董事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  相似文献   

14.
正他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编辑的新闻稿件曾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他在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离开众人心驰神往的美国。他在年逾花甲的时候选择来到中国。他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宣告:生活在别处。在许多中国人还在对"美国梦"孜孜以求的时候,约翰·莱顿(John Lydon)带着另一种憧憬来到中国工作,那个时候他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在许多人满以为事业有成而肆意享受生活的时候,他放弃了美国这个报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才交流》2013,(8):10-10
"对于市场设计而言,中国市场有很多的考量可以发生。"6月30日,在"第四届诺奖得主中国行活动"常熟站论坛上,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就"民族品牌的国际化"这一主题发表了观点。埃尔文·罗斯表示,他到中国的目的,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做事方式,并期待着能够有机会,包括在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6月16日凌晨,当我在床上辗转难眠,百无聊赖地打开电脑查收电子邮件时,一封来自法国科学院的信映入眼帘:马黑荛先生逝世……在那一刻,仿佛有那么一秒,整个世界都停止了。法国科学院著名数学家,巴黎大学数学院院长……我的老师——马黑荛(Marie-Jose)先生——逝世了。从此讲坛上少了一个瘦削高大,头发灰白,讲话时双目凝神的身影,少了一位心系学生,热衷于中国文化,并为自己取了"马黑荛"这个相当中国化名字的法国教育家。中国迷马黑荛我还记得代表所在中国学校送他一幅书法时,他脸上的惊喜。那是一个写在扇面上的  相似文献   

17.
1996年7月,北京希望工程救助中心来了一位老人。老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口袋里抽出那微微颤抖的手,向希望工程工作人员交付了400元人民币以捐助一名失学儿童。希望工程工作人员向他表示感谢时,老人说:“不要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还做得很少;我没有把自己当做外国人,而是当做朋友来帮助你们。教育是根本,中国的希望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伟大事业,只要我们有能力,我还要努力做下去。”这位老人没有将他的名字告诉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只是听陪同介绍说:“他叫马克.莫斯特尔,是一名瑞士人。”老人回到瑞士后,又到我驻瑞…  相似文献   

18.
来中国之前,纳索斯对湖南一无所知.在长沙生活三年半后,从最初对华菱钢铁经营业绩的疑问,到"我亲眼目睹的一切已经超过了我最好的想象",纳索斯由衷地感叹"中国速度".  相似文献   

19.
在那一年夏令营答谢晚宴上,他深情地致辞,一度哽咽,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克拉玛依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第一堂课上被他感染了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本内特的情景,那是2002年3月,我去旁听他的英语口语课。教室门开了,一个胖胖的老头出现在眼前,花白的大胡子,和善甚至带有一点点害羞的微笑,如果戴一顶红色的帽子,背上大袋子,他一定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圣诞  相似文献   

20.
“我不是新杭州人,我是杭州人!”2019年,于恒顺利拿到了中国“绿卡”,这对在中国生活13年的他来说,是一种温暖的身份认可,“我可以以中国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这儿就是我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