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健全我国罢工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性罢工和政治性罢工的性质存在区别,从劳动法、企业法角度看经济性罢工的性质和作用,经济性罢工立法的缺位给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参照各国有关罢工立法法例和我国签署的有关国际条约,有必要尽快完善我国有关罢工立法.  相似文献   

2.
罢工现象在我国已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劳资冲突,如何确认、设定和保护罢工权来引导和规制罢工行为,达到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既能避免社会动荡,又能达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研究罢工立法问题的关键。以劳动力权作为罢工权权利属性研究视角,把罢工权确立为劳动者的劳动力权的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我国罢工立法所采纳的法权理论。  相似文献   

3.
罢工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是一种国际立法惯例,在我国罢工还不是一种权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近年来,日益增多的劳动纠纷和罢工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以前将罢工权归属于政治权利的观念是错误的,它的实质是经济权利;罢工权立法不仅能保障劳动者的正当利益,同时也能限制罢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罢工权立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是反对立法的理由而是要攻克的难题。在我国相关法律中设立罢工权事实上已成为理论界与立法界面临的课题,迫切需要转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罢工权是集体合同制度有效施行的有力保障。而我国目前的立法当中没有明确规定罢工权,对罢工现象缺乏有效规范。为了使集体合同制度落到实效,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立法应明确规定工人享有罢工权,并对其加以适当限制以保证其得以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5.
劳动者罢工权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罢工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最早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由工人阶级长期不懈斗争的结果,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明确的立法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不可避免地存在罢工现象,但对此却没有明确立法规定。虽然此次《工会法》的修订确了当发生停工、怠工时工会的权利和义务,也只是事后的补救。我国应在《宪法》中把罢工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规定下来,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罢工行为。  相似文献   

6.
将罢工权纳入法制的轨道——兼评东航集体返航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罢工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承认的公民的重要经济权利,它对于平衡和协调劳资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确认罢工权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保障劳动者权益,信守国际条约的需要,也有助于将客观存在的无序的罢工现象纳入法律的规范。我国亟需完善罢工权立法,承认劳动者享有罢工权,并规定合法罢工的要件,对合法罢工予以保护,对非法罢工予以限制和禁止。  相似文献   

7.
尽管我国已有许多人主张加强罢工立法,但是由于对罢工的认识尤其对罢工权的认识还不彻底,所以罢工立法仍迟迟没有进展。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资冲突、集体争议(罢工)又时有发生,需要我们继续推动罢工立法,把罢工纳入法制轨道。这就需要对罢工权入宪做出新的更为科学的分析。罢工权实际是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的权利,罢工是劳动者实现自己劳动力权益和制衡雇主或用人单位财产权优势滥用的行为。罢工权入宪有利于构建劳资政三方合作共赢关系,有利于科学地开发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大量存在的罢工现象促使我们思考罢工权的宪法规制问题。基于宪政文明层面、现实层面和国际人权法层面对罢工权入宪的可行性分析,我国应当立足于中国特有的行宪机制,罢工权宪法规制的首要方式是采取修改宪法的方式。同时,中国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条款欲发挥效力必须通过立法具体化的途径,因此在入宪的基础上还要将罢工权条款写入相关法律之中,通过宪法确认和立法规范的制度构建解决罢工权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9.
罢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劳资双方利益冲突的表现,罢工权是劳动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根据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而暂时停止劳动的权利。其性质应是劳动享有的社会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在我国的宪法中确认罢工权,这是一种解决劳资纠纷的宪政径路。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大量存在的罢工现象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罢工自由的入宪问题,文章从宪政文明层面、现实层面和国际人权法层面对罢工自由入宪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焦作煤矿反帝罢工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生在1925年的焦作煤矿反帝罢工,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大大提高了焦作煤矿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水平。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把正在进行中的焦作煤矿反帝罢工与那一时期发生的海员罢工、铁路罢工、沙面罢工等全国著名的几次罢工相提并论,称赞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给罢工工人以极大的鼓舞,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罢工权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我们研究认为,罢工权实际是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暂时停止创造增量利益的权利,罢工是劳动者实现自己劳动力权益和制衡雇主或用人单位财产权优势滥用的行为。文章运用陈乃新先生的“增量利益关系理论”来解读罢工权法律保护的经济意义,从这个维度分析有利于科学地开发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公正地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发展权,从而提高劳动者创造增量利益的积极性,为实现劳资政三方合作共赢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论罢工权应该缓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罢工权设置方式的选择是一个价值评价问题,只能从其价值实体即罢工和价值标准即社会的需要、目的两个方面来考察。价值标准是个历史范畴,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会的独立性、配套法规的完善、劳动者的罢工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价值标准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当前将罢工上升为法定权利的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地从西方国家移植罢工权制度,与我国当前的实际不相符合,罢工权应该缓行。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管理》2010,(8):18-20
罢工,似乎只有在电视和教科书上见过听说过,似乎总与政治挂钩,发生率较高的似乎总是在国外。但是,近期在我国也相继发生了罢工事件,规模有上百人的,也有上千人的,所涉及的企业有民企和外企。当然,此罢工非彼罢工,且与政治无关,相关的只是企业的管理体制问题!那么,罢工是否可以避免?作为管理者,要如何做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从而更有效地助力企业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5.
有别于以往基于阶级斗争及利益冲突理论展开的罢工运动研究,文章从理性选择视角和资源动员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揭示解放前夕衡阳工人罢工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表明,衡阳工人罢工运动的爆发并非简单基于阶级矛盾或利益冲突产生,而是基于对特定社会背景、组织、资源条件的考量,由工人群体经过理性选择做出最后决判而来。此外,在共产党人的号召和领导之下,罢工运动有了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社会资源支撑,而正是这股强大的外在动力最终将罢工运动推向胜利。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以延边地区制造企业310名员工为有效样本,探讨了劳动关系变量对合作型劳动关系和罢工倾向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分配公正性、劳资共享信息、整合式集体协商和员工参与管理因素对合作型劳动关系有着显著正面影响,对罢工倾向有着显著负面影响;合作型劳动关系对员工罢工倾向有着显著负面影响,合作型劳动关系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因此,企业应构建合作型劳动关系,通过分配公正性、劳资共享信息、整合式集体协商和员工参与管理等策略来降低或避免员工的罢工倾向.  相似文献   

17.
1925年英国福公司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是五卅运动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本文运用翔实和丰富的资料,论述了焦作煤矿罢工和焦作煤矿工会成立的历史背景、罢工的发动、爆发和工会成立的经过以及围绕着罢工和复工所进行的尖锐的、激烈的斗争过程,最后经过谈判取得胜利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安源路矿工罢工是近代一次著名的工人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工人阶级取得完全胜利而被载入工人革命史册。李立三作为杰出的工人革命运动领导人,其独特的革命动员方式,如文化动员、组织动员和经济动员,有效地唤起了底层民众对旧制度的仇恨和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斗争力量。这为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李立三在安源路矿大罢工革命动员经验,在以后的工人罢工组织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复制,为共产党人在后来的城市罢工和革命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寻求关税自主,力求在烟草统税问题上有所突破时,上海英美烟厂爆发了罢工。在这次罢工中,党政各部门不只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而是在给予罢工者以经济支持、代表他们与资方谈判的同时,还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抵货运动,使罢工坚持了110天之久。在罢工的过程中,反对英美烟公司“擅抗国税”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工人的利益被置于次要地位。显然,政府的意图不过是要以罢工和抵货给公司施压,迫使其在烟草统税问题上妥协。罢工只是中国政府与英美烟公司政治博弈的工具而已。  相似文献   

20.
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作为形成权,得由解除权人行使方能产生法律上的效果。其行使方式有不同的立法模式。我国在借鉴世界上主要国家或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自由开放的立法模式。但在司法实践中,确有与立法本旨不同的做法,影响了法制的统一。本文在考察不同立法模式的背景下,紧密结合我国的立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针对司法实践中不合立法规定的做法和错误认识提出了质疑,论证了自由开放模式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