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华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帮助下,在中国的日本革命志士教育、改造日本战俘和投诚士兵,把他们组织在各个反战的革命团体里,加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行列,与中国人民并肩与共同的敌人──日本着国主义进行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的贡献,写下了中日人民革命友谊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50多年,但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遗弃在中国领土内的化学武器却一直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从国际法的角度看,这些化学武器的受害者能不能提出诉讼,有没有权利要求赔偿,本文将这两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前不久东京地方法庭的一个判决和日本政府在该案中所陈述的论点,拟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抗战初期的两年里(1937~1939),日美两国围绕通航、美国侨民、关税等等问题在中国发生了强烈的利益碰撞,并最终导致了双方关系的逐渐恶化,为日美之间的直接武装冲突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试论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以矿产投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日本侵华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国内战时经济统制体制的确立,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策略和投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由于其在中国地位的特殊性,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不仅不同于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而且也具有与战前日本在华投资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是对中国占领区输出资本同对部分已沦为其殖民地的地区的投资结合在一起,投资、开发与掠夺相互交叉。对中国富源的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赖以维持的基础;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客观上也给战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傀儡政权方面主要体现了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殖民地性质,但同时也加剧了日方与傀儡政权之间的明争暗斗。  相似文献   

5.
近代,英国在中国先后非法建立了15个邮局,从1885年起中英两国就撤销这些邮局展开交涉,但直到华盛顿会议通过撤销客邮案,英国才于1922年11月30日撤销其中的12个,另外3个在1955年撤销。综合运用有关中英文资料,揭示了英国在华邮局撤销的这一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鉴于在华跨国公司商业贿赂顽疾久治不愈,在对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特征及其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监管跨国公司商业贿赂行为提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成立了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1946年~1947年,各地军事法庭对在押战犯进行了审理。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就形式而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2)表现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3)填补了中国法律上的一大空白;(4)保存了大量的有关日本战犯的资料。同时,国民党政府出于反共灭共的需要,对日本战犯利用、包庇,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犯罪  相似文献   

8.
民国前期正处于世界矛盾和利益急剧变动的转换阶段。相对较为落后的日本垄断资本 ,为了在与西方先进国家争夺同其邻近的殖民市场 (中国 )的过程中 ,实现和保持其在华利益优势 ,不断变换其对华具体政策 ,以便有效利用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各种条件。文章对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先作简明概括 ,进而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此期不同阶段政策的变动作综合分析 ,最后考查民国前期日本的对华政策的变动对日本输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势头强劲,且表现出了新的特征。本文通过对2005年到2010年在华跨国公司投资状况数据的统计分析,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投资母国分布、在我国的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及投资方式5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近5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产业结构转型和亚非拉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在华留学生户外休闲障碍,以非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为数据搜集工具,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技术,得出了社会隔绝对在华留学生的户外休闲阻碍最大的结论,并提出了减少在华留学生户外休闲障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政治学原理,考察南京国民党政权在政治整合过程中,各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的抗衡、各派系的纷争攘夺以及中央政府对基层政权的控制乏力,使南京国民党政权始终没能形成一个事实上统一的中央权威,丧失政治学意义上的权威资源及其合理性,从而揭示其政权崩溃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频发的公关危机阻碍了日企的在华发展。本文总结了在华日企公关危机现状,提出产品质量危机、民族政治冲突危机、人事危机等正成为在华日企危机重灾区,需受到重点关注;从历史政治背景、错误的战略定位、对中国跨越式成长的不适应、企业品牌形象传播不足以及公关素养缺乏等多方面深入解析了危机频发的原因;最后从危机预警、处理和修复三阶段提出了公关危机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到处弥漫着失业恐慌的阴霾。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中西杂糅的方式治理失业,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成效,反映了国家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体认程度。由于失业对策自身存在局限性和局势的日益恶化,政府无法获得根治失业的两个支撑点即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最终失业问题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民革命是影响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在这场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的主编,蔡和森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为武器,秉笔直书,对于国共合作、国民党的“再革命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向导》周报成为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派、反对右派的强大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真宗大谷派从 1873年到 194 5年期间 ,以“布教”为名 ,行侵略之实 ,在中国大肆进行侵略性和殖民性的活动 ,并且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密切配合。大谷派初期的在华势力仅限于上海一地 ,实行“追教” ,专为日侨服务。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的逐步膨胀 ,其所谓的布教活动也深入中国内地 ,到“九·一八”事变前 ,已经在中国建立了 4个教区。抗日战争时期 ,大谷派一面在东北开展“移民追教” ,为伪“满洲国”效劳 ;一面乘上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 ,在侵华日军的刺刀保护下 ,在日占区遍设布教所 ,实行战争协力 ,其在华教势也达到最大。近代大谷派在华的侵略性宗教活动成为中日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学者福泽谕吉既是日本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启蒙大师,也是日本鼓吹强权政治的狂人。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他先后提出了"东洋盟主论"和"脱亚入欧论",大肆鼓吹"国权扩张论";同时还竭力叫嚣"武力侵华策",企图通过对华侵略战争谋求日本在东亚的霸权。他的对外扩张言论紧密呼应了明治政府的军国主义"大陆政策",他因而成为日本推行东亚近代殖民主义扩张路线的主要鼓吹者。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外关系史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以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就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态度和认识做一比较研究,从中分析这种认识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发展轨迹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政府对新疆三区革命的政策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的演变在不断变化、调整,即分别采取了以军事手法抵制三区革命发展的政策、试图用《和平条款》统一三区的政策、与三区武装对峙以待时局的变化的政策、向三区让步以维持新疆现状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 ,众多的美术团体、院校和美术家 ,迁徙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 ,使大后方成为战时美术最为活跃的区域。这一局面的形成 ,不仅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美术家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创作条件有关 ,更重要的是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特别是中共南方局对抗日美术运动的关注与支持 ,为美术的繁荣营造了必要的政治氛围。美术家们在救亡旗帜的引导下 ,创作热情高涨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