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一般都采用《资本论》中数学公式说明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但对于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公式的提法却稍有不同,有的书上只提一个公式:Ⅰ(Ⅴ+m)〉ⅡC。从数学上和经济学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2.
1991年《社会科学》第6期载孙引同志的《对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公式的探讨》一文,读后颇受启发。文章强调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即Ⅰ(v+m)>Ⅱc,这是正确的,但文章认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公式只有一个,否认有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的另一个公式,即Ⅱ(c+m-m/x)>Ⅰ(v+m/x)也是前提条件的公式,并断言这个公式是有问题的,这一结论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关于再生产理论问题的探讨中,有些同志鉴于消费资料的平衡对整个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具有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认为过去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把Ⅰ(v+m)>Ⅱc 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不足以表现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有所谓“第二个基本公式”的意见。这“第二个基本公式”是:Ⅱ(c+m-m/x)>Ⅰ(v+m/x)我在今年2月26日《光明日报》“论所谓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一文中,认为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并不需要把Ⅱ(c+m-m/x)>Ⅰ(v+m/x)提到与Ⅰ(v+m)>Ⅱc 并列的地位,也当作扩大再生产的一  相似文献   

4.
<正> 社会主义产品成本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在我国经济学界中长期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产品中的c+v部分。有的同志对此提出异义,认为不该是c+v,而应该是c(《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第70页)。以上两种说法哪种正确?我认为它们都不正确。社会主义产品成本既不是c+v,也不是c,而应该是c+v+m(其中:c是产品生产上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部分,用货币表现就是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费用;v是产品生产上所耗费的活劳动的一部分,用货市表现就是所耗费的工资费用;m是产品生产上所耗费的活劳动的其余部分,用货币表现就是预期的货币纯收入)。  相似文献   

5.
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时,为了说明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用了以下公式: Ⅰ.4,000c 1,000V 1,000m=6,000 9,000 Ⅱ.1,500c 750 V 750 m=3,000 9,000 在上述公式中,假定第Ⅰ部类把m的50%用于积累(500),第Ⅱ部类就得相应地积累20%(即150),第Ⅱ部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为600,这  相似文献   

6.
一个公式与两个公式的争论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公式,最近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公式Ⅰ(v+m)>Ⅱc,还是必须有第二个基本公式Ⅱ(c+m-m/x)>Ⅰ(v+m/x)来补充?这个争论,涉及对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如何理解,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曾经指出过的:  相似文献   

7.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8.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薰华、洪远朋两同志所著的《<资本论>提要》,对学习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光辉巨著《资本论》是有启发和帮助的。但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仅就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问题同张、洪两同志交换一些看法。《提要》在谈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时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即体现价值增殖运动的资本总公式,是和前面阐明的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买和卖都是等价交换的,而在资本总公式中,预付价值通过买卖却带来了剩余价值。总公式似乎和价值规律相矛盾。”这是一个互相矛盾的说明。既说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又说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主义成本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大家的看法不一。在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中,曾经对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下了科学的定义:“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品价值的形成与垄断价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市场性的知识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创造知识使用价值的劳动包括直接生产者的劳动以及被合并于生产的原知中体现的他人的和前人的劳动,即间接生产劳动;创造知识价值的劳动则只包括直接生产者的劳动和原知的有偿部分中体现的劳动。知识产品价值构成的简单公式可以表示为(c1+c2A)+(v+m)或(c1+c2A)+(v+m1+m2)。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不完全是知识产品垄断价格形成的前提,对于知识产品的高市场价格的解读,无需诉诸效用价值理论,完全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学界都有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提出问题,其中有的并涉及到对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评价问题。例如,有的人认为马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资本越是积累、工人越是贫困的两极发展规律,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已不符合实际;而马克思所得出的这个结论基本上又是根据“麻布=上衣”、“v+m=国民收入常数”这样一些公式推导出来的,这些公式只是一些静态的分析方法,于是便认为马克思所得出的结论和所运用的方法都是有问题的。这样的看法已在一定的范围里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怎样理解第Ⅰ部类的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曾说:“关于第Ⅱ部类的两个分部类 a 和 b,我们会得出下列公式:(Ⅱa)1600c 400v 400m=2400(Ⅱb)400c 100v 100m=600总计:2000c 500v 500m=3000与此相适应,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要和2000Ⅰ(v m)交换的2000Ⅱc,其中有1600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发表了张薰华同志的《论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一文,读了以后有些看法,现写出来供张薰华同志参考并请读者指正。(一)张薰华同志在文中提出,应该用以等式表现的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I(V ΔV m/x)=Ⅱ(C ΔC)取代以不等式表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经济学会政治经济学组最近对扩大再生产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什么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公式?有些同志认为,当前经济学界对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无论把 I(v m)>Ⅱc作为基本公式,或是把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货币流通量规律表述为:“现在我们来考察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总额。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销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资本论》第一卷第159页)学术界对这一段话有不同理解,现归纳为以下十种表达公式: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运动的规律性,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在这里,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认清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于我们管好和用好资金,提高经济效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第四卷是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限于理论部分体系的需要,第四卷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理论部分三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部分三卷分析的角度有点差异。《资本论》第四卷关于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等重要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围绕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联结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原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得出来的,那么,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适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列宁、斯大林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指出,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十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阐述了再生产的理论。它既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节录本基本上保持了这种特点,为广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读本。现就这本书的基本结构、主要原理和现实意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的流通过程进行详尽地科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资本的流通过程,除购买劳动力这一流通行为之外,都是作为假定的前提而没有展开分析。但是,资本的运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决定生产。剩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