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朴通事》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白话的书。其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据《李朝实录》世宗条记载,国王五年“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缘无版本,读者转诵习,请令铸字所印,从之。”可见,《朴通事》同《老乞大》一起,在李朝世宗初已经传抄诵习了。《老乞大》是蒙古音,指中国,本是蒙古人学中国话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老乞大》“将”“的” 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乞大》是历史上在朝鲜流传的汉语读本,是帮助朝鲜人学习汉浯的会话手册,由于文献的不足它的作者已不可考。它成书的确切,日期也无法落实。据朝鲜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十五世纪二十年代,《老乞大》就为“读者传写诵习”,可见它的成书相当早。在  相似文献   

3.
《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从高丽时期流行在朝鲜的汉语会话读本,是过去朝鲜人学习汉语的必读书。十六世纪初,朝鲜著名汉学家崔世珍把这两本书译成谚文(即朝鲜文)。十七世纪后期,朝鲜学者们重加补正名曰《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现在,学术界把十六世纪译本叫做《初刊朴通事谚解》、《初刊老乞大谚解》,把十七世纪译本叫做《重刊朴通事谚解》、《重刊老乞大谚解》。(以下两本合称《初刊谚解》、《重刊谚解》)。本文拟《初刊朴通事谚解》上册一至四张和《初刊老乞大谚解》上册六十七至七十一张  相似文献   

4.
《老乞大》是历史上在朝鲜流传的汉语读本,是帮助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基本上反映了元明时代北京口语的面貌。研究它,对了解当时的北京话,进而了解近代汉语及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都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我们曾探讨过《老乞大》里助词“将”、“的”的用法(见《广西师院学报》1988年第一期),这里,再研究它的另一个助词——“着”。《老乞大》里的助词“着”,共有两百来个。这些助词,从大的方面来分则可分两类。一类是用在动词后的;一类是用在全句后,表达全句的各种语气的。从小的方面,则可分为若干种。  相似文献   

5.
《老乞大》是旧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元明清三代曾多次重刊,重刊时均按当时的汉语实际做过大量的修改。《老乞大》是元明清时期北方汉语的口语实录,也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珍贵语料。  相似文献   

6.
《老乞大》、《朴通事》的复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乞大》、《朴通事》是中国元代时朝鲜人学汉话的学话手册,代表的是14世纪的汉语口语。两书复句的类型已较齐全,现予整理,分类列举,以期和现代汉语相印证,揭示出复句发展的轨迹。当然,两书复句的运用和类型存在着一些差异,各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方面本文不涉及,另文说明。我们所根据的版本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分别于1944年、1945年印刷的该二书的注疏本:《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文  相似文献   

7.
《老乞大》成书于元代末期,作为当时由朝鲜族人编写并供他们学习汉语的会话教科书,应当说该书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口语的语言特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笔者得阅此书,发现其中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特点,与现代普通话有较明显的区别,但和现代西宁方言口语比较却有相通之处。特别是《老乞大》中有大量的口语词,在现代普通话及其  相似文献   

8.
《老乞大》、《扑通事》是李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它们在外语教育和华语学习上的地位和文献价值有几个显著特点,即注重口语训练,注重实用,注重文化背景,注重教学法。《老乞大》、《扑通事》在第二汉语教学法上实现了三个转变,那就是从儒家经典、词汇对照教学转变为课文教学,从书面语教学转变为口语会话教学,从单纯的语言要素教学转变为注重交际实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动词“在”的用法吴葆棠《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在”字,除参与构成“在前”、“在先”、“在下”、“在生(即在世)”和“自在”等共15个复合词以外,多用作表存在义的动词。1、动词“在”参与构成的句法构造有三种:1)在x,例如:...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府谷方言中保留了大量近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现象。作为会话教科书的《老乞大》是研究元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撷取其中四则词语加以考释,并与方言进行互证。  相似文献   

11.
《老乞大》四种版本依次反映了元、明、清三代语言的使用情况。对其中因用词不同而造成的异文进行比较,考察语气副词的更替演变,可以从侧面勾勒出元、明、清三代语言的发展变化。《老乞大》四种版本语气副词的历时更替,既能反映其词义演变规律,也能反映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相较于元、明时期,清代语气副词由隐而显,使用频率增加,这表明当时语言的使用更追求严密性,更突显说写者的主观性,讲究交际中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后汉书》张俊案,指出读鞫是指官吏在行刑之前宣读罪状。梳理和解读三条家人乞鞫的记载,认为乞鞫是司法官吏向罪囚及其家属宣读罪状以后,罪囚及家属可选择的一种回应。三条记载都不涉及废除家人乞鞫制度。读鞫与乞鞫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却频繁遭遇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和欧盟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简称"特保")的限制,特保成为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本文从特别保障措施自身特点以及中国和欧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对特保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老乞大》《朴通事》是元明时期编著的用于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两本会话教材,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较为浅显易懂。两书中的词汇也多与日常交际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本文主要研究两书中涉及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动态助词"将",从产生和语法功能、基本用法和特征及消亡三方面研究动态助词"将"在两书中的运用情况,力求形成对"将"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5.
由《原本老乞大》所见,元代高丽商人前来汉地经商所获利润丰厚,在使用纸币时,高丽商人无法辨别纸币真伪,对纸币品质要求严格。为维护自身利益,高丽商人愿意接受品质优良的料钞与上等择钞,拒绝接受烂钞与昏钞。择钞的收受与否是当时市场交易双方谈判的重点之一。解读《老乞大谚解》,或可从元至明初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元末明初朝鲜人学汉语的会话书原本《老乞大》中的"有"字用法,作了穷尽性调查统计,并从句法结构和语用特征两方面进行共时描写分析,从而揭示了"有"在本书中所反映的元代汉蒙语言接触融合的特征,对于研究近代汉语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ATC作为WTO项目下的《纺织品和服装协定》 ,是WTO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管理机制。在我国未加入WTO的多少年来一直受到ATC配额的限制 ,从而影响着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我国即将加入WTO ,即可享受到ATC所规定的优惠条款 ,但这对于中国并非全部是机遇。由于ATC本身的局限 ,使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想不断发展 ,还必须注重自身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主要对《老乞大》四种版本中方位短语作状语的语义指向进行共时和历时层面的描写与比较分析。以此来看元明清三代方位短语作状语时语义指向的发展面貌。《老乞大》中方位短语作状语的语义指向主要有前指、后指和隐指三种情形,其中状语在语义上大多数指向谓语中心语。状语指向宾语时发展相对稳定,但在元明清各时期的共时层面上后指宾语较前指宾语呈稳步上升趋势。状语指向主语总体趋势下降,但在元明清各时期语义指向主语经历了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各时期的语义指向都有少量的隐指、双指,这符合语言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美欧联手对华纺织品设立贸易限制的依据是《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的第242条款,而以此设限缺乏法律根据。必须依法应对美国的“特保”限制,美欧设限损害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和W TO的信誉度。为解决与美欧的贸易摩擦,中国主动提高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政府实施“主动配额”的斡旋方式,对纺织品实施临时出口许可管理。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正确应对国际竞争中的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中国古今文献记载,对"百合"植物的中文名称及对应的原植物进行了研究考证。结果显示:"百合"作为植物名称,异名颇多,在现存文献中多达三十余个异名。现代使用的百合科的"百合"名称是根据《尔雅翼》记述的百合鳞茎形态得名,及《本草纲目》记述的该植物可治疗一种名为"百合"的疾病而来。在中国古籍文献中,百合所指的原植物也有多种,除对应百合科百合属的卷丹、百合和细叶百合等种类外,还有古籍记载的木兰科或豆科植物。可见,"百合"在中文古籍中的名称和原植物均较多,而且复杂,在现代百合研究中应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