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东升 《江汉论坛》2005,1(12):5-10
研究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一个带开拓性的世界性难题,然而又是维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市场经济解决效率问题,公有制解决公平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标志着我们已经初步、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它的成功实践,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远远超越了国界,其“普照之光”必然影响到正在求索中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给世人以吸引、示范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之一。解决这一课题,又关系到我们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成功的问题。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那么,十五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从而在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姜树蔚中国经济改革要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要加大力度。但是,人们对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性、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和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解决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应运而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新的理论概括。它关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等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它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以揭示社会主义发展本质规律为目的,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武器。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更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强化人们的平等、民主、自由思想,有利于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比,目前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14年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市场经济是唯一的富国富民之路。但是,理论落后于改革的实践,计划经济理论的幽灵长期困扰着决策者。中国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需要中国经济学家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认真探索才能作出回答的。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首要的难题是如何妥善解决庞大国家机构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又一个难关,在于合理解决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创造一种新型社会主义产权形式。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又一个难题。向市场经济过渡,是采取急转弯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的“针灸疗法”,这是关系“改革成本”大小、甚至改革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问题李泽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定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那么,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节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节具有哪些特点?怎样建设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三次考验可以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七十年代末期,转变工作重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拔正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九七年春至九八年夏,经受政治、经济、自然等考验,继往开来,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正确理论,能够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会计法律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法制化是必由之路,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需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制同步进行,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会计与法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余学锋 《东南学术》2011,(1):148-155
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需要解决不被传统经济学重视或还未妥善解决的几个带有方法论性质的难题:一是确立必要的概念和原则来开发不同类型市场及其内在关系,完成不同市场之间的内在链接;二是解决经济学原理一般性和特定历史现象的不同分析层面之间的链接问题,使一般性和抽象的分析尽可能给我们提供详尽的、理论的或者经验的基本原理;三是建立微观市场机制与宏观制度结构之间的逻辑链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结构。解决这些"链接"难题,需要强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地位和价值分析方法的科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众不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义利问题是一个对经济、政治、伦理以至整个社会风尚起导向作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义利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义利之间的关系?义利统一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新的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利的内涵义、利常常被作为价值范畴、伦理范畴。这是因为,义、利确实代表着特定的道德价值论与道德价值导向,从而广泛地渗透在经济、法、…  相似文献   

12.
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经济制度矗立于中国大地,更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艰难的发展过程。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怎么走,要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能否把十四大开创的市场化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而也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理解上,有着少见的“共识”。中国业已选择的市场经济改革,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然而它是活的马列克思主义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及现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十五年改革解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三个基本前提之后,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探寻究竟“怎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样实施对外开放”?即探寻和实施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文章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经济建设中心论不是经济建设唯一论”、“必须建设健康、文明现代的市场经济”;“需要树立大开放观念”等命题。并阐发了每一命题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再起航,我们又一次燃烧着激情,憧憬着梦想,但还应保有清醒的理性和高度的警觉。面对全社会对过去改革的反思和争论,重新审视"为什么还要改革"并非"多余"的话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唯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必须毫不动摇。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与基础性工程在于破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统一这个最大难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统一取决于在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性改造,建立起一种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在此意义上来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深入破解改革理论创新、改革规划设计与改革目标细化、改革内容攻坚、利益调整与补偿、改革动力积累等难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找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关系,构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与约束机制,加强和改善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凝聚和蓄积改革的正能量,积累推进改革的社会力量,增强改革的公信力等几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基本实现,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从理论上讲,三年脱困的基本经验是改变了单纯依靠厂长经理的错误做法,通过发挥国家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去解决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冗员、社会负担及内部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这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走这条新路以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①。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难题   国企改革需要解决三大难题:第一,怎样把国有企业推入市场 ?第二,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搞好国有企业 ?第三,发展国有企业是否符合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是九十年代我国经济腾飞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它为我们更新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经济学范式是在总结中国经验基础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理论研究,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尽管某些经济学范式对思考中国的改革问题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范式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性理论支撑。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应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问题、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社会文化运行环境、科学实施改革等领域探索改革的着力点、结合点和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先春  裴华 《江淮论坛》2000,9(1):10-15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创举和显著特征 ,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异乎寻常地加快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然而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 ,又面临新的、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解决 ,社会主义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2 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行程 ,两次回答了这个世纪性的难题。第一次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 ;第二次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改革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世界各国改革的重要特点。与市场化改革相关的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 ,不仅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而且引发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思考 ,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欣 《理论界》2008,(11):45-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建设的根本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对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作为“四位一体”建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