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伦理学中的理性主义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正义的;人作为“小宇宙”是“大宇宙”的模仿,其本性也具有理性和良知。人类应该依据自身的本性来生活,因此服从和运用理性,既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所谓服从理性,既包括服从客观理性——“宇宙规律”、“善的理念”、“自然法理”或“绝对命令”,也包括服从自我理性的指导,过不为情欲和情感所支配的生活;所谓运用理性,就是将探索知识和真理的活动,看作是完善人的理性、提高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看作是人类德行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之“知行合一”基于“心外无物”的存在,而此存在的分裂则是造成知行二分的原因。就知行本体言,“知”是作为万物本体之良知明觉的发见,并且因心物一体之故,良知明觉之发见亦即存在之开显;“行”包括人之意念与身行,但因意念、身行与万物之存在一体不分,故“行”实指向良知之开显或存在之开显。因此,“知”与“行”皆为良知在时间中的开显,是同一存在的不同面向。就功夫言,“知”指体知良知,“行”指开显良知。因为良知非存在又与存在不分,且心物一体之真实存在没有主客之分,故知良知即开显良知为一体性的存在而抵达良知。因此,“知行”是一个致良知功夫的两个方面,二者皆指开显良知为真实的存在,即一体性地“存—在”是知行合一功夫的本然。  相似文献   

3.
林海守望者     
刘瓦拉 《社区》2014,(14):14-15
“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的群体,默默守望着北国林海,像树一样,寂寥地生,静静地生老病死。因为,专业的坚守,让他们融成了雪域林海的一部分,成为了这大片森林的守望精灵。”  相似文献   

4.
致良知和成圣工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致良知学说,王阳明阐发了人的道德本性,赋予人以道德实践的自觉性、自律性以及道德完善的自足性。他指出:人是一个本性自足的存在者,其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之源(良知),不需要任何其它的外在权威来规定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本质上就是自由的。他还改造了儒家的传统圣人观,剔除了其中关于圣人标准的才力(知识技能)因素,认为道德性乃是衡量圣人之为圣人的惟一标准,由此解决了“满街都是圣人”的理论可能,并指出:致良知就是为圣之功。这对以知识态度来审视一切以致把人类自己物化的危险倾向不无现实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概念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来的。“经济人”假设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这种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的本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自私”是指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思想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十分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没有自私的观念,人们会自觉地在部落成员间平均分配一切劳动成果。在奴隶制、封建制下,绝大多数的人还不可能有追求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6.
论人性     
本文拟就人性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学术界诸同志。(一)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质特性,它是区别人同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对这个问题,不仅历来的剥削阶级重视它、研究它,而且无产阶级也是重视和研究它的。马克思不仅明确指出要研究人性,并且教导我们如何去研究。他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相似文献   

7.
自然法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被接受它人们遵从为权威与理性的化身.作为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自然法的本质理念从物本性到神本性,再到人本性。人本性的宣扬是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现代社会要从根本上促进环境法功能的实现,必须用物本性与神本性的“否定之否定回复”思想去指导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王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王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王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本原的“道”出发,把“意”放在整个“道”的系统中来观照,认为语言所表述的只不过是破坏了人之本性后一些经验性的东西而已。他认为人的本质即不为外物所累的“天人合一”,追寻的是一种真率自然的理想人格。这种持守人的本性的独特生命价值意识极为强烈地渗透在他的“言不尽意”观点的阐述中。  相似文献   

10.
一 被良知遗忘的角落 一般认为,所谓人才的流失,就是指“自己的”优秀骨干调离了本单位——在目前宽松的人才流动大环境下,开放、大度的人才引进政策,还使得相当多的人才得以非常自由地从一所高校立即转入另一所高校;此时,带有严格的组织行为内涵与工作程序要求的“调动”一词,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现象之出现及其蔓延,于国家、民族而言,当然是大好事;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一生追求“大人”之学,“大人”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人,“大人”之学也是良知之学。“大人”无论在本体论、认识论还是道德论上都有其高明之处。有“大人”就有小人,孔孟的大小之辨是在道术分离的前提下提出的,相对宽容一些;阳明的大小之辨是在道一统前提下展开的,比较严格。阳明的大小之辨在严格的同时还有自我颠覆的倾向,这就使其保持着开放性。最后将揭示“大人”之学隐含的四个陷阱:没有良好制度保证的良知“大人”,将是空中楼阁;良知心学不是现代自由主义,不能带来现代的自由平等;对良知“大人”的不当追求可能导致道德绑架;大小之对立会人为地制造分裂和敌对。  相似文献   

12.
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奠基于其良知宇宙论基础上的。而阳明的良知学说又处处体现了其知行合一之旨。良知宇宙在化生过程中呈现出五个层面的知行合一:良知未发之合一;良知未发已发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与万物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心与人身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心之知与人心之情感和意向之合一。此即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五层意蕴。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传统宇宙论、认识论的集大成者,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萨特哲学本体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严重的二重性。这个二重性在他开始提出他所谓的“消除了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元论” 的现象一元论时就暴露出来了。 应当承认,萨特在这里首先针对的是把存有与显现、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来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说:“如果把存在的外部了解成一层掩盖对象真正本性的表皮,那就无所谓外部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真正的本性应当是事物的秘密实在,由于它处在观察对象的内部,我们可以预感到它,或者假定它,却永远不能达到它,那么,这种本性也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有着非常深切的救世之心,“成物”或者说“外王”是王阳明的核心关怀之一,把握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不应忽视此点。王阳明认为世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良知之学不明”,他开出的救世之方是“讲明致良知之学”,显然,其“致良知”之学有着很明确的“外王”旨趣。王阳明心目中的“大同”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各尽所能、人人视人如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只有通过“讲明致良知之学”,使人人致其良知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劳于选而逸于任,选人不避辛劳,把人才选出来任职之后,用人者便进入一种超脱的状态,这是《资治通鉴》用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知人善任,知人在先,善任在后。人才须鉴别真伪,区分优劣,人才重要,但人才也难求难选。选人是一件十分繁难的事,它使用人者耗心血,费琢磨。《资治通鉴》所载的,有刘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所谓的所谓“三顾茅庐”;有“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的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唐太宗对于都督、刺史,“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的所谓“屏风档案”。求贤之功在于知人之难,知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孔子就曾说:“不患人之不知已知,患不知人也。”知人选人之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所谓“先坚持后发展”,另一种是所谓“先发展后坚持”。持前种观点的人认为发展是关键,“首先是发展,然后才是坚持”。持后种观点的人则认为坚持才是关键,只有先坚持然后才能发展。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无偏颇。坚持和发展是统一的,它们之间既不相悖,也不存在着先后的问题。坚持必然发展,因为不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会僵死,因而也就无法坚持;同样,只有在坚持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不然,发展的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别的什么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事象”在中国古代也称“象事”,即事(动作)之形象。“野望”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和心理事象在中国古代经传史书、诸子散文、诗词歌赋等诗性文本中大量出现,见证了华夏文明从山野张望、朝野观望到文野守望3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士人尤其是诗人的3种极具民族风格、华夏特色的行动自觉。与“端坐吏人旁”的宴饮事象不同,“野望”事象是诗人远离尘嚣、栖身于野、凝神守望,运用“响字构图”、“托事于物”等创作手法对万物之造化、人事之冷暖以及生命之运动等各种事态进行的诗性呈现与书写。“野望”事象不仅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士人尤其是诗人困厄之时不避险难、致命遂志的豪迈人格和诗性情怀,而且还深刻揭示了华夏民族社会变迁、时代更迭和文化焦虑的历史真相,其诗意性书写有着一般历史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在人的自然性日益消失的今天,“野望”事象对反思人类文明的两面性以及摆脱社会压抑、回到自然本性、净化灵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会感恩     
对于那些面佛膜拜的信徒,我时常怀着一种敬畏之情。我并不相信佛祖的存在,但透过弥漫着檀香的佛堂,他们那满怀虔诚感恩的神情,却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静穆。人是需要感恩的,感恩不仅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更是一个人不可泯灭的良知。然而,  相似文献   

19.
“良知见在”体现了良知的先在性与显在性,需要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良知在工夫论层面所见在的是善端,并非全体,故须人致良知以扩充之。良知是万物一体之仁,对万物的把握即是自我把握。心既是控诉者又是被控诉者,良知在流行发用中自我审判、自我省察,即“良知致良知”。“良知见在”实际上是“将理想作为现实”,即将良知显在于人伦日用,而不是“将现实作为理想”,即将当下一切经验当作良知。研究王心斋的良知见在说对深入把握泰州学派的良知思想有重要价值,也对现代人的心性修养、私德建设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个人主义思想又有新的抬头,它正污染着我们的社会风气,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道德原则,他们说:“自私是人的本性”,“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要为个人主义正名”,“要重新评价个人主义”,要从西方“引进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