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既属于哲学范畴,又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识是心理学基本理论中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启了由纯粹的自我意识到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实践转向”,“生活 决定意识”思想在此一转向中得以问世。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源自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并随之改变。我们认为,马克思以“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突破了意识的内在性,以对象性的“感性意识”消解了思辨哲学的“纯粹意识”,贯穿了社会生活 的实体性内容,实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生成。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感性意识的历史,感性意识在由对象性活动建构的同时,也确证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感性意识作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自觉表达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实体性内容。正是在批判思辨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与虚无性中,“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切中了社会现实,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价值也不可遏制地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意识是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社会发展的人所固有的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意识的对象不仅是外部世界,而且也是主体(意识的载体)本身。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有着自我意识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才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才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意识着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意识往往以自我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幼儿时期所遇到的那种“我”与“非我”的区别,就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实现的。纵览意识观的  相似文献   

4.
情绪心理学的历史包含一系列可资借鉴的因素,这些因素指出了情绪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最有希望的前景。这一历史的第一阶段最为漫长,发生在心理学形成独立的学科之前,因而有时被不公正地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多半是努力通过人的主观经验和实际生活了解和确定情绪的直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意识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它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在认识外界的同时,能逐渐把“自我”析出,做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加以自觉的反映与控制。 人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完善的自动调节系统。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系统与外界处于一定的动力平衡之中。这种平衡的保持是以人的自我意识的调节为前提的。“我”作为自己观念的主体,能意识到自己和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他人)的复杂关系,因而可以认识到客观外界对自己的要求并由此支配自己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相信与其他人相比,自己经历的事情更可能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乐观倾向”。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少年来说,虽然他们听说过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  相似文献   

7.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物。人类从生物的“进化”枝上走过数万年的历程以后,开始了人类自身知识化的“优化”之路。正是这种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不断知识化的“优化”,使人类超越了物质世界中生物“进化”的种种不可能,改变了那种饮毛茹血的原始生活样式,并且在地球上构筑起了自己日益辉煌的灿烂文明。从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历史形态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上看,在经历了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及其相应的社会形态的变迁之后,人类迎来了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不管是被描…  相似文献   

8.
成语虽然是一种文学现象,但却饱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学术界同心协力要建立和完善中国心理学史的今天,挖掘、整理和研究成语中的心理学思想,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对成语心理思想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一、成语中是否存在心理学思想成语中是否存在心理学思想?回答是肯定的。成语虽为一种文学现象,但它也是历史的缩影,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历程,在成语中几乎都有反映。历史是人创造的,因此历史不可避免地要留下人活动的心理轨迹。这些轨迹通过各种形式其中也通过成语继存下来。通过研  相似文献   

9.
<正> 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口语课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心理学上的“兴趣”与“注意”的关系说起,着重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注意”原理以提高这门课的课堂效果的问题,同时将涉及我们现在采用的《英语口语教材》(下册,北京外贸学院编写)的使用问题。一、兴趣与注意某人一天在路上散步,忽闻人声嘈杂,爆竹声大作,他就去观看发生了什么事。这样,这个人的注意——一种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便指向和集中于这一现象上。“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由于这种选择性,人的活动在每一瞬间只能指向和集中于客观世界或意识中的某些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  相似文献   

10.
成功心理学     
20年前,当我还是皇家空军的一名20岁的飞行员时,我对心理学意义上的“健康”的含义开始感到好奇。我发现特别缺乏有关这个题目的知识,也可以说甚至特别缺乏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最终我意识到,我必须为自己寻找“健康”的这种含义。这种寻找使我开始了精神病学的研究和实践,接着是多种形式的心理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最后是与团体和家庭一起工作。1976年,我将所知的有关家庭健康和机能障碍的情况汇集在一册教科书中。与此同时,第一部研究若干独特健康家庭的专著《并非唯一主线》在美国出版。该书资深作者刘易斯(J.Lewis)博士和我俩人  相似文献   

11.
“意识”在《心理学》中是个极复杂的概念,它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反映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心理学教材上,似乎得到了解决。如华东师大编写的《心理学》认为,“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是意识”;“九所大学”编写的《心理学》认为,“意识是反映形式的高级阶段”;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从中可见,这里对“意识”定义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诚然,他们在论述“意识”概念的外延和意识本身结构时,有的地方不尽苟同。  相似文献   

12.
“历史心理学是历史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是历史科学中一门新型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的一系列理论,研究人类历史中的个体、群体的精神风貌、精神活动及心理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我国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现象,剖析历史人物,虽然只是近十年的事,但是已出现了一批颇有力度的代表作,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仅就近年来史学界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心理研究的概况,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迷信,尤其是对受迷信影响的决策的探讨,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但在中国仍缺乏实证方面的研究。前人研究发现迷信决策中包含了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成分,当人们明白某一信念是迷信时,迷信信念的意识启动可以抑制迷信倾向的行为,但这与生活中人们有时虽意识到某行为是迷信的却仍会有迷信倾向的行为这一现象相矛盾。本研究认为颜色与幸运感的内隐联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颜色迷信的无意识成分,采用IAT范式来进行测量,并借此用实证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意识启动与迷信倾向的决策,及其与迷信内隐联结强度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启动让大学生意识到决策时无故偏好某种颜色是迷信的后,他们在投机性的风险决策中反而表现出更多的迷信行为,并且意识启动的效果会受到内隐联结的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对各种客观事物感到必须的一种心理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们就什么也不能做……”“每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由需要决定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可见,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起源于需要,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需要这一心理现象,不管你承认与否,其存在是客观的。需要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引起人积极的活动动机导致相应的行为,以  相似文献   

15.
心理实验和物理实验,生理实验一样,也有它的发展历史,简单的了解这个历史,明确心理实验在它的发展历史中所经过的重要阶段及其发展方向,对进一步掌握和研究实验心理学这门科学,是很必要的。 艾宾浩斯(Ebbinghaus)有句名言:“心理学有长期的过去,却只有很短的历史”。这里所指的历史,是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即心理学从哲学的附庸中分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历史,这段历史确实不长,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个多世纪。说它有长期的过去,就是说在有心理学的历史之前,并不是没有人研究心理现象,而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从事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一、记忆与精神系统的关系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的研究给出了意识的重要性质:在同一时刻,不可能有两个事件同时进入意识。“我们一次只能注意和(或)加工有限的信息量,而且一般都公认(虽然这个问题的经验数据难以发现),我们一次只能意识到一件事情。”同样说,U·奈瑟所进行的实验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哪一个人任何时候也不留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看到两列事件。”关于记忆与精神系统的关系,本文按记忆的三个阶段——编码、储存与提取分别讨论。(一)编码与精神系统的关系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可以通过感受器作用于机体并沿一定的神经通路传至大脑皮质而形成感知觉。我们在觉醒状态下,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事  相似文献   

17.
一、潘菽教授关于人的思想的实质 在潘菽教授的心理学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关于人的思想。这是他的心理学思想的出发点。他曾指出:“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必须采取‘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样高姿态的观点。”(《心理学简札》卷一·四) 潘菽教授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无限发展的心理—意识运动。对于这一基本论断,要给予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说明,才能完整地表述出人的实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认为人是无限发展的物质统一体中“无比突出、无比活跃的一种,是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与哲学当代的科学心理学看来有资格向自命不凡的哲学提出有力的挑战,以取得人们对它的信任。因此,我们不能同意皮亚杰的这种说法,他认为:“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坚决反对这个事实(我认为在其他各学科从事于科学研究的人都会在这个问题上同意我的看法),就是说,不同领域里的代表人物都会向我解释我  相似文献   

19.
《逻辑研究》所取得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在于它发现了世界及其中的对象与它们的被给予方式的内在关联。但是,当胡塞尔试图对这种关联做出进一步的阐明时,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所谓的“人类主体性悖论”--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如何能够同时又是整个世界的呈现的前提条件?胡塞尔随后认识到这个悖论是由于没有对经验意识与先验意识进行严格区分造成的,而先验现象学还原则是实行这种区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试图对这个方法加以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胡塞尔开辟了通向先验意识的三条道路,即:笛卡尔式的道路、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与存在论的道路。先验现象学还原一般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把世界及其中的对象还原为通过主观意识被给予的现象;二是将经验意识进一步还原为先验意识,以避免人类主体性悖论。第一条笛卡尔式的道路并未对这两个步骤进行明确的区分,从而导致人们对先验还原的意义的误解和低估,这是胡塞尔不遗余力地试图开辟另外两条道路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黄鸣鸣  张军波 《新天地》2011,(10):144-144
“问题意识”,从心理学上讲,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