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从实际出发,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的科学蓝图,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根据十二大制订的总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重点、步骤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为我国长江、黄河的流经地,是我国生态屏障、生态涵养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四川民族地区面临着既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的艰巨任务.四川民族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长期没有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协调好二者关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文梳理了包容性增长核心理念及其特征,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教育科技等四方面分析了制约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包容性增长为新视角,提出了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产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四川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矿产资源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一大优势 ,民族地区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战略 ,才能使其达到有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从四川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 ,许多地方热衷于出让土地、引进外资、以牺牲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的开发方向还未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一些地区对矿产资源价值、开发战略选择以及当地政府在开发中的管理方向没有充分理解和认识 ,若让错误的观念指导开发 ,将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四川民族地区认识和选择矿产资源开发战略 ,建立怎样的开发保障制度 ,才能使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发挥最大的优势 ,是本文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思考刘忠政策是党的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控制和调节的重要手段。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作为指导各项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才能起到...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的关键是人才 ,四川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的基本状况是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就读学校结构三个不合理。四川民族地区的人才态势是 :外地人才引不进 ;本地人才留不住 ;高层次民族人才培养的门槛高了、难度大了 ,少数民族人才被挡在门外了。因此 ,人才战略必须立足于本地现有民族干部人才的培训和提高 ,加快和加大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当务之急。针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特殊的时期、四川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域、少数民族人才这一特殊人群 ,必须实行相应的地方人才特殊政策。这是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转变党的作风的决定、以求实和创新精神处理四川民族地区人才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富饶、神奇、热烈……贫困、古朴、苍凉……这就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这是一个充满生机而又贫困落后的地区,它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我国近5000万少数民族生活在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8.
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部如何参与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发展特色经济,避开产业趋同的恶性竞争是最佳选择.本文从特有资源品种和与之相联系的特有商品品种,开放性的市场需求、差别性的市场需求和有竞争力的市场需求,特有品种的开发生产技术水平及商品的科技含量水平等方面对特色经济进行了界定.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战略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概括,并就发展特色经济的资源依据、路径选择和基本方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历时六天,于十月十九日在成都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由云、贵、川、桂、藏、渝五省区六方民委共同倡议,由四川省民委牵头,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具体组织下召开的。 参加这次会议的十八个民族的一百六十多位同志中,有党政领导同志,有老专家,也有中青年学者,还有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者,人才济济,显示出西南地区从事民族经济研究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0.
我院李同明教授和鄂西州委党校童浩校长任主编、我院夏国康副教授、罗林教授、龙子建副院长任副主编共同编著的《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后,最近全国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对该书进行了评估,现将评审人评审意见登载于后。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超常规经济发展战略”初探杨昌嗣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与汉族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已经越拉越大,并且成为经济界、民族界和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切的重要问题。虽然就一般情况而言,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2.
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中国加入 WTO后给西部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建议以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带为重心 ,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发展科教事业 ,加强企业、体制准备 ,转变观念 ,加速对外开放 ,开拓新兴产业 ,扩展国外市场 ,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 ,活化经营策略 ,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加强对民族工业的自我保护等实施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开发战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涉及复杂的问题,最为根本的是发展战略问题。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问题、长期性问题、基本性问题和计谋性问题。《跨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者———余远辉博士,紧紧抓住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较重要的结论,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快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临入世的机遇与挑战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应选择新的发展战略思路 ,重点应实施绿色生态产业创新战略、区域经济主体民营化战略、特色产业创新战略、加快城镇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战略、新一轮开放带动战略。实施新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有 :有效地利用政策资源 ,造、输血相结合努力增强造血功能 ;实施全民素质教育与人才工程 ;加大体制改革创新 ,提供新发展的体制平台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供新一轮大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相似文献   

15.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直辖后,民族地区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在新四川的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凸现.我们认为近20年来,它不仅是新四川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了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如何实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追赶型发展,则构成了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正处于以城市群带动整体区域经济崛起的新阶段,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省临两大紧迫性问题:一是大力发展城市群,二是解决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滞后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布局特征和四川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出把四川民族地区放在西部大开发与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中进行战略定位,跳出行政区划、民族区划的限制,与周边地区联合发展四川民族地区城镇群,充分享受城市群区域发展带来的GDP溢出效应,稳步推进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18个,10万以下的2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1%。1994年底,全国有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2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3%,占全国总人口的13.6%,其中少数民族7287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76.7%。另外还有1262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868.28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3%。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的县级经济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实体,县级自治机关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县级自治机关的经济职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县级经济,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振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这个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阐明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何利用这一时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通过对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途径。 一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都再上一个新台阶。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