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环欢 《中州学刊》2002,(2):118-120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使当时的中美关系呈现出新的态势 ,美国为实现其自身战略 ,极力将当时国内基础还相当虚乏的中国推向“四强”之列 ,而蒋介石政府亦企盼通过美国的扶持跻身于大国的台阶 ,实现其独裁构想。由于中美两国政府在相互关系的基本政策上各有所怀 ,相去甚远 ,因此 ,开罗会议虽把中国抬上“四强”之列 ,但实际上 ,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能得到根本提高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战略演进依次经历了传统发展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低碳发展战略四个阶段.分析社会发展战略演进轨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重要借鉴和启示:制定、实施社会发展战略要同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科学的战略方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体现于城乡社会民众的工作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有与中国共产党党风联系密切、泛政治化、形成迅速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制度和群众运动的制约、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思想教育、开国元勋的模范作用等。探讨50年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说史叙述原则包括:对小说史原貌的概括与揭示;对小说史过程、规律、特点的认知与表述;对小说史内容、意义的说明与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叙述,在历史线索上,应注重正与反的双线结构;在历史观察上,则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讽刺文学的蓬勃发展,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表现与批评空间,而且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集体力量,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当时国民党统治黑暗,我党对国统区进步知识分子的支持,作家讽刺文学创作的自觉及对作品的适度包装等原因,国统区的讽刺文学也蓬勃发展,并迅速占领国统区的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在50年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标志是,已往文学史的进化论观念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这个时期的文学史,在写法上,评判的立场占据上风,对材料的重视让位于理论的阐释力.文章从中国文学史参与民族现代性寻求的角度探讨了这一转变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7.
流行歌曲是现代社会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文化发生了显著变化.流行歌曲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20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背景、特定的社会生活、多种音乐风格的蓬勃发展使新时期我国流行歌曲具有了独特风格,也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流行歌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战争改变了一切,并给人们带来一场空前的劫难,也正是这幅因历史的强行进入而形成的战时的文学地图,为20世纪40年代年代乡土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为,正是在这幅由战争所形成的弥漫着硝烟的文学地图上,特殊年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本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外在客体因素,而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和他们对时代召唤的感应与主动选择,则构成了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9.
吴原元 《兰州学刊》2008,(6):116-120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趋于沉寂,但儒家思想研究非常活跃。儒家思想研究之所以活跃,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社会政治环境、儒家思想是有待研究的学术领域、冀儒家思想理解共产主义中国。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即注意借鉴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外在研究理路”。20世纪50年代的儒家思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对儒家思想的错误认识、加深了对儒家经世传统思想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理解传统中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当然,此时期的儒家思想研究亦存在局限,即“外在研究理路”这种方法,未能有效解决人的“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中苏关于新疆经贸合作谈判的来龙去脉,认为对于这次谈判,中苏两国政府都缺乏诚意,只有新疆地方当局从自身利益出发,为维护新疆的稳定,极力实行对苏妥协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李丽 《殷都学刊》2006,(1):73-76
20世纪40年代的权威小说理论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表现出了非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化”特征。这一具有“两极对立性”理论特征的小说要求,不仅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作出了规定,在选材构思、结构布局、情节模式及艺术倾向上也对小说进行严格的控制。此时期非权威的小说理论在对前述“典型化”理论的极端性、对立性进行纠偏的同时,其理论自身也与前者形成了“极端的对峙”。  相似文献   

13.
马云 《兰州学刊》2009,(10):219-222
嵌入社会学视角,以国家政权、舆论等社会控制手段为主要对象,探讨1950年代农村扫盲跃进形成的社会原因,并总结其经验教训,给当前社会控制系统的完善及农村成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依据1931年的南浔调查,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浔镇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尽可能翔实的描述.20世纪30年代的南浔镇在经济发展、政治建构、文化教育设施与社会公益事业及交通通讯的建设上都处在全国的前列,成为江南市镇的典型,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在南浔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商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走进社会生活的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辉 《兰州学刊》2007,(9):155-157,142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传媒的崛起和大规模地扩张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事实,以致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为传媒所覆盖的社会,也是一个为传媒所呈现的社会.文章尝试从传媒的结构、传媒文化生产机制的建立、传媒文本语态的转变以及社会语境分析诸方面,考察传媒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璨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4):237-242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反法西斯战争广播剧创作走向繁荣。这些作品不仅热情讴歌了三军将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广泛描写了世界人民的抗敌斗志,明确倡导为和平自由而战和赢得战争的意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清除了思想障碍;这些作品构思精巧,突出私密性、抒情性和个性化,很好地处理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显示了强劲的审美品格和丰富的审美意蕴,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壮丽图景;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历史记述书写着20世纪40年代的人类心灵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精神引导,显示了作家们宽广的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于现实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对新中国的"矛盾"外交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加入了美英主导的针对新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涉及新中国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许多问题上,巴基斯坦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矛盾性的特征.究其原因是由于巴基斯坦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其在外交战略、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的大方针决定的.巴基斯坦的这种"矛盾"的外交政策对中巴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剖析了 2 0世纪 4 0 - 70年代中国作家的革命英雄情结的心理生成机制 :由于外在的文化压抑 ,导致了创作主体内在的文化心理焦虑 ,由此产生了文化认同和人格认同的心理需求 ,从而在创作主体的文化人格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一种集体化的理想自我———革命英雄人格。其次 ,进一步分析了这种革命英雄情结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以外化的主要文本策略———理想化运作 :在叙事文学中表现为创作主体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对人物形象展开理想化塑造 ,在抒情文学中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个体身份感的丧失和群体身份感的膨胀。  相似文献   

19.
王丹  王确 《学术研究》2012,(9):140-145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大批居留在香港的南方文艺工作者为了践行文艺大众化,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颇为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无论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约,还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来看,方言文学都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在1949年前后,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却受到质疑。原因在于方言文学合理性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其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弹性符合程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二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解放区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但在政治意识、阶级立场、大众话语等时代要求规范下,三者却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他们在感应和记录时代、重审传统文化、再构民族艺术、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乡村与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着如弱化文学的批判精神、消解个体生命价值、缺少艺术上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