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盾 《文史哲》2005,1(6):138-143
认为马克思学说发展的本质是从哲学到科学(而且是实证科学)的知识类型转换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主张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科学和经济科学是一种“实证科学”的观点尤其值得商榷。马克思哲学变革规划的总问题始终是一个哲学观问题,而非知识观问题。马克思开创的新科学按其本质来说,乃是关于一种与旧哲学完全不同的全新哲学样式的全新理解,而绝非某种“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2.
张川平 《河北学刊》2002,22(3):110-114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均是他俯仰天地,参悟人生的所思所得,由于对中国古代思想资源的重视和颖悟及其观察生活角度的别致,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哲学观,这些观念又使小说文本焕发出不同凡俗的光彩。本文试图揭示出作家、作品、观念这种三位一体,互动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洪眉  高洋 《理论界》2012,(9):91-93
德国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场以此命名的运动带给那个时代的人们以思想的震撼,胡塞尔对哲学与科学的观点既是一种复兴黑格尔哲学的企图的观点,也是在陈述一个经验科学不可否认的事实。以往在胡塞尔哲学创立之前和其同时代的哲学中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有资格成为严格的科学,在科学中经过他的考察,只有数学、逻辑学有此资格。现象学的提出就是作为将哲学论证为严格的科学方向的努力,只有现象学能够成为严格的科学,这是胡塞尔毕生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他对于哲学、科学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标志着他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既不取他早期"哲学是求好之学"的定义,也不采纳胡适的哲学定义,而是通过哲学的分类以显示哲学的内容和意义,并以此为标准来取舍中国哲学;同时,又对哲学的性质及功用、价值作了系统的阐发。冯友兰关于"两种哲学史"的划分、关于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关于哲学史的分期等,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武器参与论战,有力地批判了玄学派和科学派的观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向中国思想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学理层面梳理这次论战中的思想流变,不但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了解,亦可以从特定角度考察近现代思潮与中国历史进程的联系与互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践化和现实化 ,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 ,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旨在于说明 ,把哲学当作关于人的外化即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来看待 ,是马克思关于哲学本质所做出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重要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哲学观是指对哲学和与哲学相关的基本问题的观点及其所持有的核心理念。邓小平理论产生、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哲学观,邓小平理论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和主线,邓小平理论哲学观的核心理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体系的思维方法和特征充分体现了哲学的思辩性。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等等 ,这些哲学的元问题 ,是哲学观所要回答的本质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保守主义哲学观的对立出发 ,分析了现代新儒家哲学观在哲学与科学 ,以及人生观问题上 ,偏执于哲学形上学的追求 ,主张哲学仅是一种主观生活信念和理想体系 ,否定哲学对客观自然事物的科学认知功能等种种片面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与科学等问题上的辩证认识。在肯定现代新儒家等开掘哲学思维方面的意义的同时 ,也检视了客观主义、科学主义 ,对于现代社会、人化自然等丰富多样性和人文情怀关注及哲学阐释的欠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 ,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 ,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 ,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 ,才有可能把握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一体性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以及"马克思哲学"的"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的逻辑结构转换,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同时,还要既反对绝对理性主义的教条主义,也要反对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幽灵化"和历史虚无主义。此外,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形态变化绝不是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11.
当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创新 ,首先应实现解读模式的根本突破与重大创新 ,即要突破“以苏解马”、“以恩解马”、“以黑解马”、“以费解马”和“以海解马”的传统解读模式 ,依据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 ,采用“以马解马”的新模式 ,真正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人类哲学史、认识史上引起的划时代变革。为此 ,我们必须重新解读最能代表马克思哲学革命原生形态实质的四部曲 :1 844年《巴黎手稿》中的《黑格尔论纲——实践观论纲上篇》;1 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在《资本论》逻辑上做出《辩证法》体系的哲学构想 ;马克思前后期对自己新哲学的两次命名。这样才能实现 2 1世纪的哲学创新和哲学观创新  相似文献   

12.
早在五四运动前,宗白华同徐悲鸿就已互相倾慕,当时两人在不同的战线上都为推进新文化运动而做着贡献。 1914年宗白华从青岛大学语言科转到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学习德国语文和科学,并自修文学和哲学。  相似文献   

13.
卢卫中 《齐鲁学刊》2002,(5):102-104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研究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对一些传统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 ,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解释。从客观主义认知观及其语言观转变为经验主义认知观及其语言观标志着人类认识水平和语言哲学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哲学的融通问题上 ,有些学者认为 ,综合了中西哲学个性化的特点 ,就会得到一种全面的哲学。但事实上 ,中西哲学的融通不应是观点的混杂 ,也不应是个性化特点的罗列 ,更不应是史实材料和语言文字的堆砌 ,而应是在一定哲学观统摄之下的观点的重融和再生。本文将探讨中西哲学融通的哲学观原则 ,以及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土壤上实现这种融通的可能之路。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或文化基础的绝对真理.这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本质主义的思维.而现代哲学则终结了这种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转变了哲学研究的内容和观念,将哲学转向探究人的生活世界和人自身的命运,确立了哲学是人的生活形式和存在方式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哲学领域,捍卫哲学的存在合法性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马克思的哲学观为理解和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重大的启示。马克思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名词性"的哲学观,而确立了"动词性"的哲学观,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活动",它启示人们:以终极知识和绝对真理为己任的哲学的确已经终结了,但哲学仍有理由作为一种批判性活动而存在,通过这种批判性活动,哲学作为一种内在而超越的"自由思想",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存在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18.
尽管各派现代西方哲学家都在力图反对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基础主义,但是在他们批判基础主义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新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哲学的多元基础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最为根本的挑战在于,以既往的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主义的思维模式切入世界这个混沌,我们容易限于同一性的死亡哲学;而取消同一性的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听任多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实际上又容易使世界陷入混沌而使人无所适从。如何面对这种多元基础的事实,如何重新选择一种平面切入现实的混沌?我们在此以一种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即文化的相对—哲学的绝对的哲学观,尝试作一回应。  相似文献   

19.
略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超越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它是以“实践”为基础 ,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以“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为基本内容的实践哲学。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西方马丁·海德格尔是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哲学领域内提出了"此在与世界"的存在论观点,反对主客二分,彻底反理性,强调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也按时着哲学的第二次转向的萌芽,把对主体研究从心理学领域转移到了语言的领域,把对主客体的关系研究变成了对主体间的交流和传达问题的研究,许多当代西方哲学家对提出人从属于语言的这一观点非常的重视。海德格尔强调"诗意的栖居"乃是语言创造性的真谛,他的语言哲学理论对建构后现代主义,特别是新解释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唯有遗憾的是没有能将人们从矛盾中解脱出来,他在论述他的语言观时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