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欧洲中心论"抑制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本文将从"侗族大歌"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预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建立一种以母语文化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引雅入教——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将此引入大学古代文学教学课堂,既能改变传统教学只重文本的单一现象,进而达到文本与演唱两者兼容的教改效果,又能为传承戏曲文化培植坚实的青年受众。笔者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抚州(临川)不仅孕育了戏剧大师汤显祖,而且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戏剧资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整合学术力量,经过不懈努力,推出“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展示了独特的学术基础和研究优势。该丛书拓展了研究领域,取得不少创新成果,将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研究方法上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应该加大民族民间作品的比重,尤其应该根据地域性特征选择地方性音乐作为教学素材.以安徽省高技音乐专业为例,对地方音乐进入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进行探讨,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视唱练耳课程原有的内容进行优化,融入地方音乐素材,运用地方音乐的特色节奏、旋法特征及音乐标记,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将地方音乐素材应用于视唱练耳训练中,并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促进地方音乐在视唱练耳训练中的应用.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音乐专业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只有全方位地进行改革尝试,地方音乐才能够真正进入视唱练耳课堂,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方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数量锐减,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互联网+戏曲为地方戏曲的传承提供了新契机,社会化媒体为地方戏曲传播提供了新途径,能更有效地聚合戏迷和爱好者,为重构传承的活态空间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建立全国地方戏曲数据库,建构戏曲传播的全方位新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提高信息推送的针对性,把移动短视频作为地方戏曲传播的重要窗口等方式,探求地方戏曲社会化媒体传承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所必学的基础课程。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需要密切的配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两者的整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临川四梦》旦、生用韵基本规范,但净、丑、贴、末等次要角色的戏剧场面活泼鄙俗,多用方言俗语,体现出浓重的赣东民间风情和演剧特色。这种现象在同时代的昆腔传奇曲家中是不可能有的,这是汤显祖"临川四梦"最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强调全面发展,社会对艺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较快,选择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面对更加激烈的考试竞争,普通高中的艺术教师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基础和条件,培养艺术特长考生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探究学生视唱练耳能力提高的新途径,使考生轻松应对专业考试,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是艺术教师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以国内各大音乐院校的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课程的安排,对这个基础学科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对视唱练耳这一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它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时期。在漫长发展历史进程中戏曲,不断融合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精髓,逐渐成为一项包容广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阐述了戏曲音乐起源、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陈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107-107,112
南戏 ,亦称戏文 ,是我国古代最早成熟的戏曲音乐艺术 ,被人们誉为“戏剧之祖”。明祝允明《猥谈》云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 ,谓之‘温州杂剧’”。它是用南方语音、民歌小曲合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自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 ,在浙江省的永嘉一带极为流行 ,故又称之为“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亦有记载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另曰‘永嘉杂剧’”。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方杂剧 ,最初只是一种以村坊里巷歌谣小曲为基础的歌舞小戏 ,在发展过程中 ,大量汲取了宋词、元曲以及诸宫调养分 ,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2.
陕西的传统戏曲、民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间音乐具有由传统社群长期创造、固定旋律节拍形式、特殊演出方式等特点。如果以现行《著作权法》第六条所规定的作品作为其著作权保护对象,那么具备上述特征的民间音乐就会由于受独创性、保护期限的制约以及不便于衍生作品署名等原因而难以得到全面保护。有鉴于此,将民间音乐的保护对象确立为表达而非作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才是更为妥善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戏曲的民俗传承——以山西雁北一带的民间戏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时民俗与礼仪民俗是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带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例,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探讨在这块土地上民俗事项的存在状况对戏曲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保护传承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戏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应是保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团队专注粤西音乐文化研究近十年,历经三个阶段,研究成果丰硕。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包括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乐种曲目分析的新见解、音乐传承保护的新举措。这对进一步发掘与传承粤西音乐文化都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戏曲、民歌、曲艺说唱是甘肃重要的艺术形式,然而其如何保护传承,如何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难题.因此,本论文对甘肃省民间音乐及其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通过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与民间演唱传承的结合.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作为活性文本传承,发扬光大,是解决民间艺术传承的一条新路,而如何解决二者的关系,并处理好其中的细节,使之有可操作性,举一反三,将为其它西北民间艺术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佤族音乐文化传承却呈现出相对良好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佤族拥有相对完整而稳定的音乐文化圈;佤族民俗文化的长期延续和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为其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佤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自我认同感,也是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保护与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既是政府有效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也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责任。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不是简单的把民间音乐记录在文本和影像资料当中,而是要镌刻进更多代人的心灵深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要得以有效保护与传...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也是体现人民智慧和民族自信心的根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传统民间音乐,其生存现状和传承前景令人担忧,在号召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只有更好地了解认识本土的传统文化,才能从容屹立于世界之林。将传统民间音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实现其传承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剧坛"花雅之争"的重要结果之一是中国戏曲音乐体制由曲牌体独擅天下转变为以板腔体结构占据主导,戏曲音乐完成了两大曲体的过渡与交接,中国戏曲由此进入现代化发展历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南北曲包含板腔变化的曲牌联套音乐体制,清代京腔带有过渡痕迹的曲牌、板腔兼用体制,清代秦腔成熟的板腔变化音乐体制,及民间小戏逆向发展的音乐体制演变路径,较为清晰地勾画出中国戏曲音乐向现代转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