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襄是北宋名臣、他生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名重朝野.去世时仅赐以“吏部待郎”.没有加赠谥号。到蔡襄死后109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照三年(公元1176年).蔡襄的曾孙蔡“力请于朝”.才得以“加赠襄为少师.谥忠惠”。由是,蔡氏族人遂把莆田蔡宅蔡襄的故居改建为“忠惠祠”,奉为祖祠.本文的初衷是想从蔡宅忠惠祠的建立到东沙蔡襄纪念馆的落成这近八百年的变迁史.作一番较为详尽的考察。探寻生活在蔡襄故里的蔡氏族亲繁衍发展的历史轨迹.阐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揭示其盛衰荣辱的种种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但在动笔…  相似文献   

2.
蔡襄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人,十九岁举进士,历仕仁宗、英宗两朝,终官端明殿学士,英宗治乎四年卒,年五十六岁。蔡襄是北宋中期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民本”,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九百多年前.在八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出类拔萃、多才多艺的人物—蔡襄他不仅在政治、书法、文学、史学、植物学等领域内颇多建树.硕果累累。而且在道德方面.心正品高,忠直清廉.堪称楷模。欧阳修称赞道:“嶷嶷蔡公.其人杰然。”’,朱熹颂杨说:“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②本文拟就蔡襄的人格作些分析。(-)高尔基曾说:“人在本质上是个人殉道者。”③所谓殉道.就是服膺真理,献身事业、在中国历史上,诸如孔子、孟子、司马迁、诸葛亮、魏征等人都是这种伟大的殉道者。而蔡襄.就他的为人和事迹而言、无疑也是…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贬宜山及在宜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因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三人同游于苏轼之门,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世又有人将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黄庭坚生活于北宋新旧党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曾因党争牵累,在政治上几度浮沉,  相似文献   

5.
西汉武帝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君主。他既是封建社会一位政治改革家,又是经济家。从公元前140年到公百前87年,在位54年间,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有较深远的影响。西汉中期之所以达“盛世之治”,这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识时济世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大规模的财政改革, 以充实基础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是在高祖刘邦拨乱反正,“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而发挥他的文治武功。在政治上“强杆弱枝”之举  相似文献   

6.
<正>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治平四年(1067)病卒于莆田新居家中,赠吏部侍郎。蔡襄不仅是北宋一代名臣,开明的政治家、进步的思想家,而且还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名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7.
吴以宁同志编著的《古今中外论蔡襄》(下简称《论蔡襄》)一书,不久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探讨北宋著名政治家、理财家、书法家蔡襄的学术论集。它不仅集古今中外评价、研究蔡襄成果之大成,而且也集蔡襄重要史迹、墨迹精品图照之大成,图文并茂,在学术性中平添了形象性。蔡襄是人们所景仰的一位历史人物。这正如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邓  相似文献   

8.
北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为首领导的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蔡襄是其中的坚决支持者之一,在改革中,蔡襄不畏权贵,忧国忧民,极谏尽诤,阐明治道,“苟利国家,岂顾后患”的思想品格和坚强精神,是极为宝贵而值得发扬的。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十九岁中进士后,任漳州军事判官。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调任西京留守推官,时范仲淹因上《百官图》,并在论奏中讥切时政,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吕以“越职言事”并加诬“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罪名,落职出知饶州。当时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均因此案被牵连贬官。于是,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褒贤贬不肖,可见他是赞同范仲淹的政见、主  相似文献   

9.
兴化蔡氏家族诗词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襄(1012—1067年)的道德文章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曾经和仍将涵育中华民族的无数儿女。这里,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论介;仅就蔡襄家学之一端—诗词方面对其孙子蔡伸、玄孙蔡戡的积极影响及其成就略加论析。一、蔡襄诗词的艺术特色在全国首届蔡襄学术讨论会上.我曾经写过一篇《蔡襄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的论文,应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蔡襄的自我形象①.但因篇幅所限,该文对蔡襄诗歌的艺术特色“提而不论”;现在来深入地论述蔡襄的这方面问题。艺术特色(或说艺术个性)是作家整个生活道路、艺术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余靖与蔡襄的交谊以及他们在谏官任上克尽职守 ,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情况。对范仲淹的“朋党”问题也作了辩解。  相似文献   

11.
北宋年间,我国出现了一位政治改革家,他在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官吏无能、朝廷腐败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力主吏治改革,尽管屡遭贬黜,仍然奋进不息.在改革失败后,他身处逆境,毫不气馁,总结一生,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成为历代志士仁人交口称赞的楷模.这位政治改革家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从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起到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前后近三  相似文献   

12.
开封古建筑的装饰艺术彭景荣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战国的魏、五代的梁、汉、晋、周以及北宋与金,都曾于此建都,号称七朝都会。开封又是历代郡、州、府、路、省的首邑,向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北宋在此建都长达168年,曾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说...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安石是北宋熙宁变法的主持者,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但他是不是一位经济改革家或财政改革家呢?不是。因为按照现今人们对改革家称号的理解,被称为改革家者,不仅仅是改变了现行制度,而且还须使这种改变具有顺时立政、革除陈腐推动历史前进的性质。王安石变法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为了说明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对王安石理财新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邵雍乃宋明理学史上的“北宋五子”之一,他善于借历史之思辨来发挥政治意见,既有对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制度运作、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的系统性的思想,也不乏对时局的看法与专门领域的对策性的主张。他作为主角之一,借助洛阳这个文化舞台,演出了一幕充满各种政治隐喻的“戏剧”。邵雍在洛阳的交游对象,既有因政见歧义而闲居林下的政府高层官员,也有知识精英,形成与首都开封相对峙的文化重心。他们在情感上相互扶持,在政治立场与思想倾向上相互影响,对北宋中晚期政治、文化与学术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的思想特性既有陈抟的承接,也有自己的创发,其“先天之学”就有着极深的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5.
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一般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然蔡襄屈居第四,似乎有不公平之处.蔡襄书法,初学二王,后学虞世南、颜真卿,端重沉著,雄伟遒丽,大字纯出颜平原,小字行草出二王,风骨秀逸,笔力遒劲;真、草、行、隶皆优,而以草书“飞白”为最,自成一家.《宋史》记载:“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宋高宗评他为“本朝诸臣之冠.”而况蔡为苏、黄、米三人之先辈,东坡且尊其书法为本朝第一,实不当列于三人之后.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革家,但又是一个狂热的佛教鼓吹者。尤其是一八九六年之后,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日趋激进,其对佛学的钻研也步步加深。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的历史现象呢?一个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谭嗣同一八九六年后的信佛是他“悲观厌世”的产物。本文的观点与此相反。谭嗣同一生的思想发展有两次较大的转折:一是一八九四年后彻底抛弃了封建守旧思想,主张“尽变西法”;二是一八九六年后研究佛学,在哲学、政治等方面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两次变化的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社会思潮的观点出发,对流行的关于北宋理学的理解提出若干不同看法,认为:北宋理学的兴起与唐宋之际的儒学复兴运动紧密关联,其中儒家师道的复兴不容忽视;北宋理学崛起的标志是庆历年间出现的社会思潮,对庆历思潮的意义和地位应有新的认识;从思潮的观点看周敦颐并非北宋理学的开山;王安石“新学”在北宋理学思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理学初兴之际,儒家的“外王”取向较之“内圣”追求更甚,北宋政治的变故是改变理学思潮走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公元960-1127年)160余年,外患频繁,烽烟不熄;人民流离,民生凋蔽;党同伐异,内优不已。但是,这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哲学发展的光辉时代。其标志是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形成。一宋明理学的形成理学发生于北宋,当时出现了五位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他们对理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称之为“北宋五子”。周敦颐讲学濂溪,成立了“濂学”学派;程颢、程颐讲学于洛阳,成立了“洛学”学派;张载讲学于关中,成立了“关学”学派;邵雍专治周易,发展了象数…  相似文献   

19.
范纯仁,北宋名臣,哲宗时两度拜相。他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勤政爱民,秉直敢言,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政治舞台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邬志伟 《学术研究》2023,(3):169-176
宋代兴盛的书画题跋是一种书画批评的新方式,宋代士人通过题跋书写深度介入书画批评领域,并彰显其话语意识,塑造新的时代经典。通过题跋,宋人确立了颜真卿、杨凝式、蔡襄等书法家的经典地位,也引领了对李公麟、范仲淹、李结等人作品的阐释方向。题跋文体的小品化有助于评论焦点的形成,构建重要的“第一读者”评论;题跋文本具有开放性与对话性,不断丰富的题跋不仅对原作进行回应,也构成与整个书卷、画卷题跋系统的对话,使得对原作的阐释得以层累;题跋书写的社交场域带来观点的交流,形成圈层共识,名人题跋对经典的形成与传播产生重要影响;题跋由副文本到独立文本,独立于原作而进入文集,其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