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广西持续不断的瑶汉族群冲突的原因,既是瑶汉族群物质利益和生存资源竞争的冲突,也是族群的历史文化积淀,即封建王朝的制度性规则与瑶族传统认同的潜意识--<评皇券牒>特权观念的冲突.在镇压与抗争的过程中,双方均从自身的实际利益出发,不断调整策略.政府采取招抚、优待、编户齐民等措施,主动调和;瑶族通过改变记忆,接受招抚和相...  相似文献   

2.
关于勉瑶需还盘王愿的“渡海”叙事,被认为不早于明代,并逐渐取代“犬祖神话”以重建礼仪性共同体.基于粤北乳源瑶歌及历史考察,可以推断“渡海”叙事亦与明清里甲赋役制度下瑶人户籍和田地的保全有关.至今,渡海叙事仍在拜王歌堂和日常瑶歌中存续,既源于“许愿-还愿”的信仰行为模式,也符合现实需求.粤北瑶族徙居汉区平地后,瑶歌以“渡海”为中心的迁徙叙事趋于系统化和本土化,并融入新的时代印记,显现出瑶人对本族文化的重塑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家乡本土为实例 ,论述五排瑶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及其内容 ,并提出如何进行调适和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族群文化,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区域性的、少数人口的文化.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族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核心问题,学者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本文从文化视角,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族群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族群文化资本与“惯习”和“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族群文化资本的转化和再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以期促进对族群文化的合理性认识和科学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英、法、美三个国家对加拿大联邦成立后产生的影响,分析加拿大族群政策的演变过程,侧重探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和实施情况,并借助已有文献和加拿大2011年人口数据①,研究加拿大联邦成立后的族群状况和族群关系,着重关注英、法两裔加拿大人在历史上的矛盾纠葛.本文认为,加拿大在从“熔炉”到“马赛克”的政策演变过程中,尽管民族问题一直存在,但不变的始终是国家统一原则,借以驳斥以我国民族问题为口实妄图分裂我国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白裤瑶堪称我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支少数民族群体,在这个巨大的跨越中保留了大量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其服饰、宗教信仰、丧葬等文化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白裤瑶男性的日常生活中,养鸟、斗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养鸟逗趣的休闲文化看起来似乎与白裤瑶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并不相衬.本文通过对白裤瑶养鸟现象的调查进而对养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白裤瑶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那”文化圈论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认为,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着冠以“那”(壮语:水田)字的地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之为“那”文化,“那”地名分布的范围,称为“那”文化圈。在“那”文化圈中生活的主要是操壮侗语族语言的族群,包括中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泰国的泰,老挝的老,越南的岱、侬,缅甸的掸等民族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人。他们的主要文化特征是:语言同源,以稻作为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使用双肩石器,制造和使用铜鼓等。文章还论述了“那”文化圈族群及其文化与汉文化及印度化的关系,“那”文化圈研究对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主张用"文化化"取代"政治化"的政策导向,做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思路"。笔者认为民族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实体,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国内各族裔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因此,尊重民族发展客观规律和国情实际,现阶段不宜提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做出合理的安排,理性地协调好公民和族裔双重身份之间的张力,才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主张用文化化取代政治化的政策导向,做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思路。笔者认为民族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实体,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国内各族裔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因此,尊重民族发展客观规律和国情实际,现阶段不宜提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做出合理的安排,理性地协调好公民和族裔双重身份之间的张力,才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孙荣垆 《民族论坛》2022,(2):117-124
排瑶命名制度反映了排瑶的社会结构特征、族群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信息。姓氏是排瑶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排瑶迁徙、发展的历史。排瑶的姓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反映了个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的变化,是排瑶社会规范的体现。本文将史料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分析了排瑶命名制度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在当下的变迁情况。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排瑶命名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瑶命名制度的变化也是族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巫达 《民族学刊》2012,3(1):9-14,91
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对都市族群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并对我国都市族群研究的可能性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指出我国都市族群研究至少包括三个领域:(一)海(境)外华人在中国都市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表述研究;(二)少数民族融入大都市之后的族群、文化与社会认同表述研究;(三)新移民进入都市之后的族群性地域认同研究。都市族群研究内容包括认同建构研究、文化表述研究、大都市人意识与身份的形成过程研究。在研究中应注意族群内心情感问题、族群形成过程问题、认同的理性选择问题和历史记忆在认同建构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十几年来,族群问题去政治化以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示于学界,直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制度与古今中国民族政策的合理性问题,主张借鉴美国的族群问题文化化经验。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制度与政策,本质上并非导向于分,而是导向于合;美国族群问题的文化化路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作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新中国,继承的是清帝国这一征服王朝的多元民族格局,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泓 《中国民族》2008,(8):71-72
2007年7月4日,法国政府宣布,一项关于加强对移民控制并鼓励新移民积极融入法国社会的法案草案不久将提交议会审议。此草案一经推出,再度引起世人对多年困扰欧洲的"沙拉碗"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自诩为"最民主、最平等"国家的美国,也做出了类似的举动。随着美联邦高院做出的关于"废止优先录取少数族群入学"裁定的出台,一时间众说纷纭。欧美国家的这些举措也足以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有关族群和族群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族群与民族均来源于西方,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在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关于族群关系的讨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同化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生物学的理论、人文 生态理论、权力和分层理论及整合的族群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我不知道时至今日,这乡愁还有多深多浓,然而异地他乡见到同宗同缘人时的那一份高兴与满足,我已真真切切体验。  相似文献   

17.
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60年代起,“边界”(boundary)日渐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在诸如集体认同、社会分层、等级、阶级、族群性、民族主义、性别与性别不平等,以及共同体、地方性等课题的研究中,这一概念不可或缺。在社会人文学科里,“边界”往往用在象征的层面,因而是观念性和心理性的。文章先就“边界”概念及其相关学说作梗概性讨论,继而就人与动物的边界以及文野之别、社会空间里的边界、仪式与边界等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交织的局面;旅游发展与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集体选择是社区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族群文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不同社区的表征差异,并认为旅游的发展并不会完全破坏社区族群文化,也不会抹杀地方的地方性。学术界关于旅游是引起"无地方性"与"非地方"的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在当今市场化和都市化的进程中存在着族群歧视问题,这种歧视往往是主要 或多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而歧视对族群交往的影响是双方的,在经济上,族群甲对族群乙的歧 视,不仅会减少族群乙的收入,同时也会减少他们两者的收入。现实中存在着少数族群的报复性歧视, 这种歧视的结果使少数族群的境况更加恶化。作者认为少数族群是数量上的少数,更是经济上的少数, 并对解决歧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