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红水河文化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调查认为,红水河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赋存与生态环境上是 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在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区域,是我国大西南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从民族学经济 文化类型看,红水河文化是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文化;从民族文化特征看,红水河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 的多元文化;从区域文化特征看,红水河流域是云贵高原文化与华南丘陵低地文化的结合部,既有高原文 化特征,又具有华南丘陵低地文化特征。本文还论述了红水河文化的开放性、宽容性、坚韧性和滞后性特 征,并对红水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兰县长江乡壮族社会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历史上,壮族曾经分布广西全区(以及外省不少地方),但当代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地区.如果从文化特征来分析,桂西的壮族又比桂中的壮族更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服饰、居住、风俗习惯等等.因此,从1988年底开始,我们以桂西红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的壮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首先对11个县壮族的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概略的调查;接着又于今年4月初到4月末对该流域东兰县长江乡壮族进行了定点调查.我们希望这个调查能为认识桂西壮族提供一个实例.一、长江乡概况长江乡位于东兰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其东面为隘洞乡、坡拉乡,西面是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88年人口统计,广西壮族人口已达1381万,占广西人口总数的33.8%。壮族人口增长过程有些什么特点?它对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如何控制壮族地区人口的盲目增长?不久前,笔者在红水河地区进行民族经济调查的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的粗略分析论列如后,不当之处,请学术界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一、红水河地区的民族地理概况红水河流域的范围极广,它可以包括上游的南盘江、北盘江和下游的黔江,但狭义地说,它主要包括乐业、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合  相似文献   

4.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红水河流域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1988年11月、1989年4月,笔者曾两次到该流域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来宾、合山等地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调查.现根据调查所得材料,对该地区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所谓"民族传统文化",是指该民族历史上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物质为基础,并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文化籍以产生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的、自然的)逐步变化、消失,这些文化本身也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逐步被淘汰;而一些文化籍以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变化缓慢,这部分文化即被作为传统文化一代代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6.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我国最典型的农耕民族。农耕民族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与土地相伴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与持久性的传统文化。我由是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壮族是否会因此而滞后?带着这种疑虑,今年4月至5月,我专程到壮族聚居的红水河流域调查,走访了10个县(市),行程千余里。经过很多的观察和思考,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壮族并没有落后。千里壮乡也在变。南丹近年来红水河流域升起的一颗“新星”。1978年以前,南丹原为广西23个国家专款扶贫县之一,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400万元,财政总收入不超过500万元。到198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112.5%,财政收入达1400万元,在全区80多个县(市)中排名13。过去有民谚说:“河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桂中和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的实地调查以及对 2 1世纪壮族社会演化问题的思考 ,认为壮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实现富裕发展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梦想 ,需要对现阶段壮族社会现实的真情实貌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估。对壮族社会中存在的隐忧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壮族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壮民族的综合素质 ,来自民族潜能的激发 ,而 2 1世纪高素质人才标准的设定 ,应基于本民族的社会现实和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应与 2 1世纪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壮族杰出人才的造就相契合、相协调、相补充 ,通过提高人的素质 ,改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存理念 ;通过激发民族创造潜能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充溢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社会经济文化增长机制。通过宣播人地和谐相生的生存智慧 ,使之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石 ,在 2 1世纪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汇融整合中 ,将壮族地区建设成为民众富足、环境幽雅、天人合一的人间和乐美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是最多的。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壮族人口为1338万人,占当时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90%,壮族最主要的聚居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广西的壮族人口为1233万,占当时全国壮族总人口的92.15%。到1986年末,广西壮族人口已发展到1337.63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33.90%,占广西少数民壮总人口的86.69%。广西的壮族人口分布很广,八个地区和五个区辖市均有分布,但主要聚居在红水河和左、右江流域的南宁、柳州、百色和河池四地区以及南宁市所辖的邕宁、武鸣二县,  相似文献   

10.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数量不足、人力资源质量低、常住人口结构不合理并呈现女性化趋势,是该区域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群体无意识作为该区域人力资源的群体性格特征,制约了人力资本的有效提升,从而延续了贫困,是导致贫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壮族民间麽教是从越巫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宗教 ,其特征是 :已树立有统一的最高神祗布洛陀 ;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和教规 ;有较系统的麽教经书 ;已形成较固定的法事仪式 ;有半职业性的从教者。壮族民间麽教已是由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中间形态。历史上 ,广西的右江、左江、红水河流域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壮族聚居地区都有民间麽教流传。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密不可分 ,成为布洛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关于青蛙的神话传说并不少见,黎族、汉族、纳西族、彝族及藏族的一些支系,都有关于青蛙的神话传说和对青蛙的崇拜现象。但作为一个完整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却只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上游流域的壮族地区。在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县内的壮族村落,每年春节多举行盛大的蚂蜗节(青蛙节)。对壮族的蚂(虫另)节,学术界曾有过一些研究,但观点和结论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一种图滕崇拜;有的认为属于自然崇拜中的动  相似文献   

13.
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从主食、副食、饮料、果品、器具的种类、结构、制作及饮食礼俗和饮食思想几个方面,初步勾勒出壮族饮食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过程。壮族是岭南土著民族,其中绝大部分聚居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山区和丘陵占土地面积的82%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从很早的时候起,壮族先民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又与当地的汉、侗、瑶、毛南等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揉和有汉、侗等其…  相似文献   

14.
蚂(青蛙)节是红水河一带壮族民间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东兰县是蚂节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年春节举行的“祭蛙婆”活动,其仪式包括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这种质态古朴、文化内涵丰富的祭蚂活动,是壮族及其先民进入福作农业社会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了繁衍、粮食丰收而生发的对青蛙崇拜的一种仪式。蚂节中的敲铜鼓、唱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桂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居住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较为频繁,并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特征及壮族迁入情况,分析了壮族迁入这一地区之后与其他各族相互影响的几个方面,认为壮族的迁入促进了桂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华社会科学基金1993年资助项目(红水河开发与民族问题)是一个典型性的研究课题,课题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本研究课题从立项到完成,在主编陆群和及俸代瑜、胡敏等的努力和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已在年初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红水河流域居住着壮、汉、苗、瑶、侗、彝、水、布依、性佬、毛南、回、记佬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该地区总人口的80%以上,是大西南的一个重要的民族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流域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水力和矿产著称。红水河流域是广西水力资源最集中最丰…  相似文献   

17.
论壮族的宽容文化心理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宽容民族文化心理 ,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 ,诸如干栏式建筑、传统服饰与饮食 ,以及“都老”制遗风等方面的剖析 ,揭示和探讨了壮族的宽容性心态的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18.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9.
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看谁慧舌制新词。这是清代广西龙州文人黄敬椿写的一首“风士诗”,它生动地描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季,壮族男女青年欢唱聚会的情景。《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这种“歌圩”习俗,自古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唱歌节  相似文献   

20.
禾楼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禾楼舞起源于粤西南江流域,是远古农耕文化的重要遗迹。这种民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夹杂了多民族的风格与特点,其中作为壮族先祖的乌浒人对禾楼舞的产生和发展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考究禾楼舞中的壮族元素,将从创造禾楼舞的民族及其历史来源、壮族稻作文化元素和壮族服饰文化元素出发,探究禾楼舞在时代演化过程当中蕴含着壮族文化的流变。这不仅可以促进禾楼舞的发扬和传承,还可以透过禾楼舞挖掘出更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