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逍遥游》一文中,作者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境界,并借助多个寓言故事进行了具体阐释。研究庄子"逍遥观"对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喜马拉雅》、《盐程万里》、《色戒》、《旅行者与魔术师》等国外新近有关藏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分析了藏文化意象在这些电影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文章认为,当代藏文化电影作品延续了过去西方白人文化的“香格里拉”印象,在现代文化的“他者”之维上,继续加强了藏文化作为文化另类的形象塑造。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在藏族文化认同方面有双重影响: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播,同时又形成了藏文化未来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庄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儒道关系所不能绕开的。在《庄子》书中儒家创始人孔子频繁出现,约有四十多章节记述到孔子。《庄子》涉及到孔子的部分篇章里,触及了孔子和庄子的重要思想及核心理念。本文透过《庄子》中的孔子与《论语》中的孔子比较的视角,以圣人观为切入点,窥探孔子与庄子在价值理想、人生境界方面的旨趣之异同。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故的百越史专家梁钊韬先生在《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一文中所下的界说,高足顶盖、“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赤雅》)的干栏式房屋,连同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几何印纹陶、种植水稻等一起,共同组成了古越人的富于持征的物质文化的内涵。对干栏研究的系统著作,首称戴裔煊先生的《干栏——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后为六十年代安志敏先生发表于《考古学报》上的《“干栏”式建筑考古研究》。戴、安二先生掘了先河,随着考古学材料的增多,民族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同志对古代遍布于我国南方诸省区的干栏式建筑作了纵深的描述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过,在对“干栏”一词的涵义上尚多  相似文献   

5.
“断鹤续凫”是一个很古老的寓言,说的是有人见白鹤的脚杆很长,野鸭子的脚杆很短,就想做一件好事一一把它们的脚杆弄成一样长。于是,此人就把白鹤的脚杆砍下一节接在野鸭子的脚杆上,结果,两者都不能行走了。由此,《庄子·骈拇》篇得出结论:“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蒲松龄老先生在《聊斋志异·陆判》中也说:“断鹤续凫,娇作者妄”。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还有“断鹤续凫”的蠢人吗?有,并且还不少。在那些充满古风古韵、乡村野趣的旅游风景区大兴土木,大建洋气十足的楼堂…  相似文献   

6.
朝鲜族一向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我们民族有旬老话:“给子女不留钱,留文字”。我们的祖先300多年前从朝鲜来到中国,定居延边及东北各地时就开始办私塾、书堂,对子女进行朝鲜语文及《千字文》、《四书》、《五经》之类的教育,形成了“宁肯吃树皮,也要让儿女就学”的风气。据当时官方调查资料,有的穷乡僻壤只有几户农家也请教员。朝鲜族的教育经费由群众负担。这种教育热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到了近代,尤其是在朝鲜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族人民感到民族之所以遭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 (一) 何谓“生苗”?有关史志解释颇多。明郭子章《黔记》云:“苗人,古三苗之裔。……其人有名无姓,有族属无君长。近省界为熟前,输租服役,稍同良家,则官司籍其户口、息耗,登于天府;不与是籍者谓生苗。生苗多而熟苗寡”。清陆次云《峒溪纤志云:“近为熟苗,远为生苗。熟苗劳同牛马,不胜摇役之苦”。清方亨咸《苗俗纪闻》云:“自沅州以西即多苗民,至滇、黔更繁,种类甚颗”,“但有生熟之异。生者匿深箦不敢出,无从见;熟者服力役纳田租,与汉人等,往往见之。”龚柴《苗民考》云:“已归化王者,谓之熟苗,与内地汉人大同小异;生苗则僻处山峒,据险为寨,言语不  相似文献   

8.
“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辨正田敏古今史家大多言巴必称伐纣,主要根据是《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的记载。本文对此记载从三方面予以质疑:一,《华阳国志》载巴参与伐纣“著乎尚书”,但《尚书》牧誓八国无巴,举代之说,实属牵强;二,“武王伐纠前歌后...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大多庄学研究者过多关注“逍遥游”具有自在逍遥方面的涵义,而忽视“逍遥游”境界具有层面上的差别和达到“逍遥游”的前提。本文在梳理前人对庄子“小大之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小大之辨”是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并且考察中国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的不同内涵,指出庄子诗学思想中的“大”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谷继明 《中国民族》2023,(10):49-52
在群经中,《周易》撰作最早、时间跨度最久,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称,故《汉书·艺文志》将《周易》列在最前。它包括三个部分:卦象、卦爻辞、易传。狭义的《易经》,主要就指卦象和卦爻辞。《周易》之撰作“《易》本卜筮之书”,是历代不少学者对《易经》一书性质的判定。这话本身没大问题,但关键是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卜筮之书”的涵义。近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周易》卦爻辞不过是殷、周时代占筮记录的汇集。  相似文献   

11.
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读《布洛陀经诗译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翘首以待的《布洛陀经诗译注》(简称《布洛陀》,下同),在广西诸多学者悉心协力、科学整理后终于公开出版了。《布洛陀》素有壮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之称。当我们逐字逐句把它读完后,深感这并非过誉。《布洛陀》不仅保留了独特的古壮语、古壮字,为壮语文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而且记录了壮族历史变迁的方方面面,为前人探索壮族的神话故事、社会结构及其性质、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生产习俗、宗教活动等等,以论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解开南方少数民族古史中的一些“哑谜”,开辟了内容丰富的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12.
寻“鲁穆”     
寻“鲁穆”杨如生最近看了《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中的第五章:伊斯兰天文学的输入。在其第一节:“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中①,在国内初次使用了新发现的《怀宁马氏宗谱》,使得阿拉伯天文学对中国历法的影响年代提前300多年。这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确实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民族文化是以炎黄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史的地位上,黄帝一系变为“大宗”,炎帝一系为黄帝所掩,以《尚书》论,其中的《周书》是以《周诰》为主,属于以玄鼋为图腾的黄帝系统,因为周姬出自轩辕(即玄鼋,这是一种神鳖,玄鼋音变而为轩辕),但在《周诰》前有《洪范》后有《吕刑》,《洪范》为“申”(神)职司天以属神之书,司天以属神即“神守”,而《吕刑》为“吕”(旅)职司地以属民之书,司地以属民即“社稷守”,仅此两篇书才属于炎帝系统。故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1936年,《逸经》文史半月刊连载了何慧青先生的《云南杜文秀建国十八年之始末》。全文分“杜文秀事略与洪秀全之比较”、“杜文秀革命之背景”、“建国大理之规模制度”,“占领之区域”、“战事简述”、“和议之经过”、“中心人物传略”、“军事与兵制”,“杜文秀之失败”、“结论”等10章,为当时少有的作品,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云南省分会于1940年将其翻印成书后,此书在回民中间广为流传,影响更大。如马聪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写道,“近阅《逸经》文史集刊,获读何君慧青所著《杜文秀建国十八年始末》记一书,搜集故实,不蔓不支,以客观之态度作系统之叙述……诚为近时不可多得之史料。”  相似文献   

15.
在回回一词的语源问题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回回看成是回纥(回鹘)一词的音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也。唐书回纥,一名回鹘。《元史》有畏兀儿部,畏即回,兀即鹘也。其曰回回者,亦回纥之转声也”。可见,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有了。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著作,无不采用此说。 例如,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中指出:“唐书称回纥之先本匈奴,则似与今蒙古相  相似文献   

16.
新“香格里拉”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香格里拉”;迪庆藏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在热闹的人流中,是否有人冷静思考:一旦无序的旅游、经济开发对迪庆的自然、文化生态产生破坏,“香格里拉”特有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的和谐就会被打破?1933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圣洁之地。这个圣洁之地叫“香格里拉”。(Shangri—La)小说“香格里拉”的原型究竟在何地?无数的探险家苦苦寻觅。九十年代初,许多中外人士不约而同地认定:“香格里拉”就在迪庆!其腹心地就在中甸。在迪庆中甸语言…  相似文献   

17.
我记得读过古子文先生在《西藏日报》上发表的一篇谈青年人如何治学做人的文章。文章中提倡实证主义的科学态度,使我深受启发,眼下我又读到了古子文先生发表在《西藏研究》九○年第四期上的“极地文化的起源和雅隆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一文。对文中有关文化的起源和文化的发展的高见妙语我们暂且不讨论,对于作者提示“极地文化”概念一事,我认为值得商榷。正如古先生文中所说:“有人称地球表面大隆起的地域为‘地球第三极’,这是文学语言,科学概念不准确”。但古先生在叙述了何为地球的南北两极,并且以“再没有  相似文献   

18.
“央”(gyang)的观念是藏族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汉族、蒙族或别的民族中尚未发现“央”这样的概念,因此也很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准确地将它的含义表达出来。《格萨尔》里关于“央”的描写是很多的,成为整个史诗一个很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为《格萨尔》增加了不少光彩。我认为,关于“央”的观念,与藏族先民的自然崇拜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详细叙述史诗中关于“央”的具体描写,而着重从‘”兴”的观念与自然崇拜的联系方面,加以论述。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当人类的祖先从莽莽…  相似文献   

19.
“墟”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本是荒坡土丘、遗址故城之义,可在我国的某一特定区域,它却是一个特指名词:集市。北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说: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即此也。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虚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虚不亦宜乎?吴氏之文,不仅指出了“虚”作为集市名称的使用范围,而且提出了“虚”之所以为“虚”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傈僳族古代史的研究,因汉文献记载甚少,建国以来,多以间接取证探索。由于研究困难,涉足以此的学人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傈僳族志》、《中国少数民族·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傈僳语简志》;以及事涉傈僳族古代史考校专著《云南志校释》等,七八种国家级的有关傈僳族史志方面的重要著作,均将唐代傈僳族称谓“粟栗”倒误讹夺为后世之“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