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壮族民间师教因其神职人员或宗教职业者称为师公而得名,何以称师公?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汉族古代祭祀中的"尸".本文通过运用地方志上的种种记载与壮语语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认为师公之"师"乃壮语sae的音译词,与"尸"毫无关系,其本意是"能说会道的人"或"聪明的人".  相似文献   

2.
壮族麽教和壮族师公教都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本文通过神癨、主神、经书、法事仪式、法器、神职人员、教义和教规八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麽教和师公教在本质上是壮族两种不同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3.
师公戏在壮族戏曲中是一种形式,它也是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成长的年龄虽然不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舞蹈,在宗教文化中成长起来。它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了历史的磨炼,现仍在传承。从它在民族文化中可以传承下去的理由中得出,民族文化中的自我保护是很重要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可以继续保护与发扬。由于外文化不断进入、音乐品种的不断丰富增多,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极为迫切。本文从形成与发展方面对壮族师公戏进行讨论,从民族音乐方面阐述民族音乐的保护方式以及传承。人们对于本土文化认识不够导致民族音乐脱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使大众在对民族文化认识进行了转变。  相似文献   

4.
壮族师公土俗神“莫一大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越巫”开始,先后经秦汉、唐初李靖、北宋狄育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傩文化已由“军傩”以及汉民族的移民而传入桂林,进而幅射至广西各地。尤其是在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随之接受了汉民族的傩巫文化。两宋以后,傩文化与盛传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与道教又揉合成一体。成为独特的农村宗教祭祀文化——师公(或称“尸公”)。但与纯粹的佛、道教又有所不同,与广西流行的巫觋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有人称之为“师教”。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它并不能成为一门宗教,只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几乎是“全能”的,从祈福、祭祖、请  相似文献   

5.
本文意从微观视角入手,通过更为深入的访谈,希冀从师公本身寻求更多的文化信息,进而联系地域社会中师公文化的纵横向度,对壮族民间师公教进行实践性的思考.不仅将对师公个体进行调查所得的信息置于壮族师公文化整体中加以考量,还希图勾连壮族村落社会中的民间宗教文化系统.以此为基础,尝试提出一些研究实践中的方法论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壮族民居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壮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壮族的宗教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而后又吸收了从中原传入的道教和佛教的因素 ,形成了以师公为核心的巫、道、佛三教合一 ,信仰多神的格局。在壮族的民居文化中 ,宗教信仰得到集中的体现 ,而且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从村落四周到村落内部 ,从居室内到居室外 ,从地上到地下 ,遍设神坛 ,供奉各种神祗 ,形成一道道严密的心灵上的防御体系 ,反映了壮族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壮族民间麽教是从越巫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宗教 ,其特征是 :已树立有统一的最高神祗布洛陀 ;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和教规 ;有较系统的麽教经书 ;已形成较固定的法事仪式 ;有半职业性的从教者。壮族民间麽教已是由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中间形态。历史上 ,广西的右江、左江、红水河流域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壮族聚居地区都有民间麽教流传。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密不可分 ,成为布洛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麽教是以布麽为其神职人员、以司麽为其主要经典、以古麽为其主要宗教活动的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麽教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当前麽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壮族道教是壮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产物,其在继承传统道教核心教义的同时,受到壮族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与壮族各种原生型宗教紧密结合,汇成一体,在经典、教义、神谱、仪式等方面都全面加以糅合,形成了融汇多教、多神共奉的信仰体系。壮族道教的这种多元通和模式最有利于多民族的和平相处和多样性文化在互尊互学中健康发展,也将为建设多民族多宗教的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智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研拟从武鸣师公舞传承现状入手,调研师公舞的生存文化空间及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政府、民众、传承艺人及其他参与者的立场及在传承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政府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重视市场经济下师公舞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创设武鸣师公舞活态传承的环境氛围,完善师公舞当前传承机制等活态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结构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壮族的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原生型民间宗教和外来创生型宗教三个层次,其中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和师公教具有代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比较完整,基本具备了宗教的构成元素.与世界各种创生型宗教相比,仅在无地区性和全民性宗教领袖、无绝对权威主神的不同.壮族宗教的特点主要有8个方面,其中多种宗教神灵和谐共处,为国内外少见.  相似文献   

13.
禁忌是维护社会日常秩序,保持人或者事物神圣性的行为规范。盘古瑶师公是盘古瑶族的宗教师,在盘古瑶族社会的世俗生活和神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遵守硬性禁忌和软性禁忌,触犯禁忌会或轻或重地受到禁忌本身灵力的惩罚。因此,对盘古瑶师公禁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盘古瑶的宗教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四个研究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研究动态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向: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实践的考察;并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心理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出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壮族亦然。因此,研究壮族的宗教信仰,是深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的面貌及其内容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宗教。其宗教信仰主要是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逐步形成以巫教为主,兼收佛教和道教为一体和信仰多神的宗教信仰格局。巫教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神秘的内涵,至今在壮族民间仍有着广泛而  相似文献   

18.
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舞春牛”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传统文艺活动。其渊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后来发展演变成一种丰收酬神和祈年求福的宗教祭扫性舞蹈,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舞蹈动律朴实生动,形式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壮族的榕树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供奉多神,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原始宗教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覃彩銮先生在《壮族自然崇拜简论》中对壮族的自然崇拜——土地崇拜、雷神崇拜、太阳崇拜、月亮崇拜、河神崇拜、山石崇拜、火神崇拜等作了论述,但未曾论及壮族对于树木的崇拜,特作此文,作为补述。  相似文献   

20.
《壮族麽文化》是迄今第一本研究壮族宗教的专著,它使我欣佩作者的勇气和毅力。由于种种原因,在壮族中要写一本宗教专著,谈何容易?没有吃螃蟹的勇气是做不成的。在写这本专著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大前提是壮族有没有宗教?黄桂秋多年担任《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副主编,负责翻译整理和后期统筹工作,翻开《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整理翻译班子名单就知道,他是其中翻译原文的核心骨干,多年的实践使他对壮族有没有宗教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一回答对冲破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禁区,使人们在思考壮族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时尊重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