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拿大,印第安人族群通常有许多部族名称,这不仅成为他们族群识别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族群历史的一部分。虽然为数众多的部族名称可能导致混淆,但部族名称本身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仍然是在历史进程中追溯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大文化财富。研究加拿大第一民族即印第安族群名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原因就在于它为这些印第安部族提供了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5月以来东帝汶连日来的暴乱震惊世界,形势愈演愈烈,直至7月才渐渐平静。它的起因和隐患令世人关注和担忧。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在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面积14874平方公里,人口742,461(2001年8月统计),其中78%为东帝汶土著人(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2%为华人。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过去的400年里,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印尼等国侵占。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造就了东帝汶复杂的国情,加上东西部的族群歧视向来被认为是深埋于东帝汶社会的一个火药桶,从而最终导致了这场暴乱的发生。东帝汶矛盾之源:长期遭…  相似文献   

3.
台湾同胞中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只有高山族。一般叫它土著族,也有的叫它先住民,现在台湾叫它山地同胞,也叫高山族。 分为九个族群 高山族现有人口三十多万,占台湾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弱。由于习惯和语言的不同,而分为九个族群,他们是:阿美,泰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际通婚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群体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专题.族群认同意为族群身份的确认.从族群认同与互动方面去考察族际通婚则既体现了人类学对婚姻的关注,也表达了人类学对婚姻中的人的关怀.本研究旨在人类学的语境下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对族际通婚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民族”的政治文化评析: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族共和”到“多元一体”,中国的族群和民族实践,始终处在一种历史文化和现代实践的对话之中。文化多元、政治一体是不争的事实,而民族主义的文化一体加政治一体,则是值得商榷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丁瑶 《民族论坛》2013,(9X):47-51
"ethnicity"一词在中国多被译为"族性"、"族群性"或"民族性"等,这几个词条在当前中国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率高,使用次数多。但是学者们对于"族性"具体含义的理解却是从者如云,新见迭出。本文对涉及到"族性"一词使用的论著进行了简要梳理,并认为族性的具体含义应是一个族群不同于其他族群的性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ethnicity"一词在中国多被译为"族性"、"族群性"或"民族性"等,这几个词条在当前中国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率高,使用次数多。但是学者们对于"族性"具体含义的理解却是从者如云,新见迭出。本文对涉及到"族性"一词使用的论著进行了简要梳理,并认为族性的具体含义应是一个族群不同于其他族群的性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关丙胜 《民族学刊》2011,2(5):8-17,91
族群进行的"划界"行动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族群精英因应某种利好利用学术精英的研究成果及族群文化实践而在族群内外展开的族群建构行动。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图瓦人的"图瓦人"族群建构肇始于学术精英对其族源的研究以及外界的持续关注,并在族群精英、地方政府以及文化精英等的助推下延伸到了普通大众。为期一年的参与观察及问卷调查证明:中国图瓦人的族群建构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别、年龄等维度上的层次差异,并因族群建构中去蒙古化乃至试图通过国家层面吁求"图瓦族"民族身份的确认而引发了族群内外的多维矛盾。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印尼主要群岛周围还有不少群岛,其中苏门答腊岛西部就有一串岛屿,自北向南它们分别为:希玛鲁尔、巴雅克、尼亚斯、巴杜、门塔韦和恩格诺岛。门塔韦也是群岛,它包括希勃鲁特、希包拉,北巴盖和南巴盖岛。该群岛上的居民似乎没有受到史前就已经传到整个印尼的巨石文化及水稻种植技术的影响。不久以前,门塔韦的居民还不认识水稻,仍以芋头为主食。他们不会制作陶器,不会纺织,也没有  相似文献   

10.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和华坪县的各个村落之中。他留人的婚姻文化主要经历了从对偶婚到姑舅表优先婚,再到现代专偶婚三个不同阶段。他留人在婚姻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从族际内婚制到族外婚扩大了其通婚范围,族际共同的婚姻生活有助于消除关于他者的消极刻板印象,另外在互相通婚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涵化,也是族际相互认同的基础。这些都有助于消解当地人“水牛是水牛,黄牛是黄牛”这样泾渭分明的族群身份认同意识,进而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本文拟从彝族他留人的婚姻文化变迁这一视角入手,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门塔韦人是尼亚斯岛以南门塔韦群岛的土著居民,1971年的人口为3.5万人。门塔韦群岛由4个小岛(西比路岛、锡波拉岛、南巴盖岛和北巴盖岛)及一些环形珊瑚岛组成,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东隔狭窄的门塔韦海峡与苏门答腊相望,西临印度洋水域。群岛位于潮湿的热带地区,空气湿度受季风左右。群岛中部自北向南有不高的山地或丘陵,连绵起伏,延伸到沿海地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族群互动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生存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族群,既要维持族内的文化认同,又要接纳强势的外族文化,才能确保本族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如何抉择并保证两种甚至多种认同互不冲突,招郎仪式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仪式中展示的建构族内、族际文化认同的方式方法,体现出瑶族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和可能建构族群文化认同。它是瑶族在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又灵活保存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明打威群岛是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的一群岛屿,几乎同印度尼西亚其他岛屿没有任何联系,既没有定期的航船,也无班机。我去明打威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西比路岛时,选择的手段似乎是一次真正离奇的经历。那时我正在西比路岛北部的尼亚斯岛上,参观尼亚斯人用巨石筑成的古代文明的神奇遗迹。但是气象跟我作对。当时正是9月天,季风转换期的强烈暴风雨不让我们有间歇的机会。经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波折,  相似文献   

14.
王军  徐静 《世界民族》2022,(5):16-28
人口普查族群分类是现代国家建设中兼具技术性与政治性的治理行为,它既可促进族群平等,保障族群利益,推动国家整合,也可导致族群压迫,诱发族际政治冲突,阻碍国家发展。本文以印度、卢旺达、美国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三国人口普查族群分类的历程、政治逻辑和政治影响进行剖析。从人口普查族群分类历程看,它具有事实性与主观性、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特点。人口普查族群分类逻辑可概括为意识形态逻辑、治理逻辑和法律逻辑三部分。概而观之,人口普查族群分类存在包容性与排外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兼具解构和建构多民族国家的双重作用,值得多民族国家反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15.
钟小鑫 《世界民族》2022,(2):101-111
印度人及其文明在缅甸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缅甸也因此被学界视为“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之一。缅甸印度人的社会角色与族群形象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数次关键性转变,考察这些转变发生时的历史情境可以为理解当今缅甸的族群政治提供路径。本文考察了一则在缅甸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岛彪神话的版本流变,关注其在缅甸王朝时代、殖民时代和当代语境中的表述差异,试图以此来透视缅甸印度人社群的历史变迁。本文认为,缅甸的印度人社群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化约的过程,他们从一个复杂的族群复合体逐渐被化约为充满负面意义的单向度人群。族群化约主义并非只发生在印度人社群之中,而是缅甸族群政治生成模式中的普遍性逻辑。  相似文献   

16.
实况印度尼西亚群岛地跨赤道3,000余英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表1说明,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是占全部群岛陆地总面积七分之一的爪哇岛。西部较大的群岛通称西巽他群岛,除加里曼丹外,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人口相当稠密。爪哇以东的小岛屿(马都拉、巴厘和龙目岛)人口也相当稠密,而苏拉威西以东的小群岛(即马鲁古群岛)以及龙目岛以东的小群岛(即东努沙登加拉,或称东小巽他群岛)人口就比较稀少。西伊里安的大片疆土,名为伊里安查亚省,人口也很稀少。表1所列省分或多或少与该省人口的民族文化相一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1961年、1971年和1981年印度尼西亚全国人口普查中缺乏民族变量统计,我们无从知道个别省分原住  相似文献   

17.
芒加赖人是一个较大的民族(35万人)。他们虽然在历史上受到邻族松巴哇岛的比马人以及苏拉威西岛的布古人和望加锡人的强烈影响,但是仍保留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引起了民族学家的很大兴趣。芒加赖人分布在弗洛勒斯岛西部。这里是大山谷横贯的山区,有为数不多的河床,这些河流以中部为分水岭分别流向南方和北方。这里天气炎热,属赤道气候,但比帝汶岛稍温和些。旱季时间较短,雨季较长,而  相似文献   

18.
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神圣的口述史,坚固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成为区别其他族群的显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和族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广西金秀大瑶山各族群的语言使用状况正发生显著的变化,一定比例的瑶族成员已经不会瑶语,而瑶、汉、壮等族成员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在族际交往的过程中,汉语方言(主要是桂柳话)目前仍维持着强势的地位,并成为大瑶山各族群人口重要的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2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回族文学隐性层面的重要构成。以"水"为核心的文学表意实践,隐喻着以信仰的坚贞守卫纯洁无瑕的价值观的族群品质,由此衍生的是净心洁垢、两世并重的清真文化;"族在旅途"的精神求索是族群寻找"黄泥小屋"的精神之旅的文化隐喻;"苦"之味衍生的是基于族群命运而产生的精神震荡。因此,围绕"水""族在旅途""苦"等词语形成的回族文学隐喻系统凸显出鲜明的族群文化,构筑了回族文学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