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广西相邻的云南高原是壮侗语民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两地的文化就有密切的关系,同属“砾石工具”文化圈。新石器时代又同属贝丘文化和有肩石斧分布区。两地的青铜文化亦表现出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广西的壮族及其先民不断向云南迁徙。后来,随着北方氐羌民族的南下及其在云南地区的繁衍,逐步将壮族与傣族居住地分隔。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境内 ,居住着侬、岱、老、泰、掸等民族 ,与中国的壮族语言相近 ,习俗相类 ,彼此有着同源异流的亲密关系。考古资料表明 ,早在旧石器时代 ,岭南与东南亚已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 ,岭南地区的有肩石器随着其居民的西迁而传入东南亚各地 ,形成了以有肩石器为特征的文化圈 ;青铜时代又形成了铜鼓文化圈。说明东南亚地区的壮侗语民族先民是历史上从岭南的广西地区渐次西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湖南是越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后来也是壮侗语民族生活繁衍之地。无论是考古学 文化还是民族学及语言文化方面,都反映出湖南地区与岭南壮族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湖南地区的壮 侗语民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由古越人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壮侗语诸民族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与会的有来自国内十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十五个民族老、中、青三个层次的学者以及来自港台地区和日本、法国等国的学者共10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此次学术讨论很关心,区人民政府特邀顾问张声震同志致开幕词,区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5.
农历三月初三,是壮侗语族各民族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文化的因素,由节律性的生活风俗进而形成为一种群体的行为模式。由于文化的互渗互化,“三月三”节日文化不仅对周围其他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必从周围其他民族中吸收了不少文化因素。因此,对这一重要的民族节日进行全面的研究,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一、“三月三”节活动的程序和内容在广西,有过“三月三”节风浴的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以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性文化,以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居住方式为载体的行为性文化和以建筑仪式、居住信仰、习俗及审美情趣等观念性文化构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壮侗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富于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是壮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壮侗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以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7.
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为西瓯、骆越族群的后裔,壮侗语族群历史记忆渊源久远,壮侗语族各民族作为单一民族地位的确立,并非只是现代政治建构的产物,而是对被遮蔽的潜隐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针对西方"族群建构理论"对中国民族识别的"他者"解读,我们有必要强化基于"我者"叙事的族群记忆,同时,更需面向未来,整合瓯骆族裔的文化力量,建构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系统和人文世界,维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延续.  相似文献   

8.
世代聚居在岭南地区的壮侗民族及其先民 ,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 ,创造了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标志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体系 ,而且在聚落地的选择和营造、干栏建筑结构、朝向、居室布局以及与环境相和谐和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反映了壮侗民族顺应和尊重自然 ,追求人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念 ,同时也保证了壮侗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破坏和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的今天 ,壮侗民族传统民居文化中所反映的诸多合理性和科学因素以及鲜明的地方民族特征 ,值得继承、弘扬和吸收  相似文献   

9.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与广西生态博物馆群是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重要实践成果,两者分别被称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一代模式"和"二代模式"。广西生态博物馆群相对贵州的"一代模式"在具体运作上有了许多创新,模式更为成熟。两者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也面临许多诸如人才匮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等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壮侗民族在长期的居住生活和营造干栏住屋的过程中 ,为了居住的舒适安全、建筑物的稳固和实用 ,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营造工艺和建筑结构 ,在保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原则 ,在确定聚落和干栏的朝向、建筑结构、居室布局及附属设施的设置与功能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体现了壮侗民族的勤劳智慧与创造进取精神 ,反映了壮侗民族营造技术的进步及其文化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包括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在内的壮侗语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中有丰富的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世神话、化身创世神话和洪荒时代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这些创世神话具有原始性、共同性、普遍性、体系性、序列性和延续性的特征。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的这些特征与考古学发现的这一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以至文明时代都有古人类活动,并且与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序列性及一脉相承性相吻合,也说明了壮侗语民族是这些神话的创造者。这些神话可能就是盘古神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目前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重点是抓“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文化旅游区、四个主导产品”。 一个中心:即把贵阳建成贵州文化旅游的中心。与贵阳市境内的红枫湖、百花湖、花溪公园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的建设配套,开发息烽集中营、青岩古镇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利用苗族“四月八”节庆举办大型旅游促销活动,在贵阳建设像昆明“民族村”、深圳“锦绣中华”式的贵州民族文化村,集全省民族文化精华于一村,增添贵州旅游的特色,形成新的品牌。同时,以民族文化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建立综合研究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学科范宏贵(广西民族学院)气象万千的世界,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使人眼花缭乱。随着人类文化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能探索很多事物的源流,归纳其种类,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构成生物学,动物和植物类中又分为若干种。人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从民族生态博物馆看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和实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源于传统的博物馆,又有创新的理念,基本的内涵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状保护,各级政府部门的主导,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指导,更重要的是村民的主人意识和由此产生的自觉行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专业性、与民族博物馆的结合、拓展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理念以及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具体举措将会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家民委于2010年启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旨在通过送戏、送书、送医等形式,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不断从民族地区挖掘素材,汲取营养,引导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今年5月,此项活动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举行。记者随团参加了贵州、广西的全程活动,并就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的具体情况采访了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  相似文献   

16.
广西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文化的产业化运营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产业化运营初具规模。发展方向应注重品牌战略、强化创新意识 ,与“广西形象”互动而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壮族及其先民创建的干栏式建筑和从中原传入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建筑,是广西地区流行的两大民居建筑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建造硬山搁檩式房屋;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建造了具有广西地方特点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形成了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既丰富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广西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族,越南的岱、依,泰、卢、布依、热依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萨姆人,现有约8000万人。100年前,西方学者对上述的一些民族作了语言调查对比,认为他们之间有亲缘关系。此后,中外语言学家又作了进一步的语言调查研究,结论也相同。有人泛称这些民族为泰族,这是错误的。过去,由于时代的限制,资料的局限,对他们的渊源关系不是很清楚;对其中某些民族的迁徙缺乏确凿的根据,只是一种推测,更无法解释他们为什么分化形成不同的民族。稍后,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除根据语言资料外,又加上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来进行探索,但是资料很有限,不足以解决这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分析"十五"期间广西民族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路:强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的共识;以民族节庆为平台,广泛推崇民族文化;加强和扶持民族文化载体建设,借助现代化手段,推动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构建"点、线、区、网"相连的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际经贸距离说,阐明借助文化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借助壮侗语民族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