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澳门的“土生葡人”是澳门族群中最具特色的成分,其与澳门的历史关系最为密切,在澳门的族群地位最为独特。本文用族群的相关理论阐释澳门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既可以反映该族群的认同特征,又能体现族群认同理论的解释力。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征是其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但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更多地具有主观心理性。即使那些纯华裔血统的人,有的也自我认同为土生葡人,这是一种脱离了文化渊源的主观选择。族群认同与族群文化是互相关联的一对概念,二者在不同的场景下相互关联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2.
叶农 《民族研究》2012,(3):93-100,110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许多澳门葡人移居香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香港葡人群体。他们大体在某些区域内聚族而居,在群体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到了20世纪前期,香港葡人群体中的精英分子,还积极参与了香港的政治生活,为其族群争取权益;尤其是徐萨斯和罢辣架父子的澳门史研究,对香港葡人的族群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峇峇娘惹又可称为帕拉纳坎,是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这个族群的根源是中华文化,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还是文化和身份认同上,都已经形成了自有的独特文化。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已经和中国大陆的根源文化产生了差异,因此,绝对不能简单地以中华民族进行归类,也不能简单地以中国人进行称呼。本文在于对峇峇娘惹等土生华人族群的来源和文化习俗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与东盟诸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胡超文 《民族学刊》2023,(10):120-129+160
族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界就对其进行了持续的理论探讨,并积极开展中国族群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其中,族群关系对建筑文化生成与变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澳门城市发展史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色彩,是研究族群互动的经典场域。本文通过族群互动理论的视角,在简要回顾澳门历史发展过程、梳理明清澳门族群构成与互动形式的基础上,分四个时期深入剖析了1557年至1849年澳门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指出族群之间或和谐或矛盾的关系都会在建筑文化上体现出来,建筑文化表达的是族群互动的结果;建筑发展过程与族群生存、生产及精神等需求紧密相关;建筑是物质财富的重要体现,澳门建筑发展既与中葡两类族群的职业属性及整体经济地位有关,也与各自族群的营造传统相连;建筑文化决不仅是温文尔雅、自然和谐地形成的,更多的是在矛盾、磨合、对抗中形成的;政权稳定及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是族群互动的基石与依靠,明清澳门建筑发展过程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包容性。  相似文献   

5.
卢玲玲 《世界民族》2022,(2):112-123
1910年墨西哥革命之后,政治精英不再将印第安人视为“退化”的民族,而认为他们可以被“改造”和实现进步。墨西哥通过“民族一体化”政策,着力在文化上整合印第安人,塑造以“混血”为特征且具有同质性的“梅斯蒂索文化”。在历史记忆上,墨西哥政府“挪用”阿兹特克文明,将之与现代墨西哥历史嫁接,凸显其历史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印第安属性;文化上,大力在印第安社区推进混血文化,普及西班牙语,使印第安人放弃传统文化与认同,融入现代文明。这些举措缔造了作为主体的梅斯蒂索文化,但也存在明显的民族同化倾向。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墨西哥逐渐承认了印第安人的族群地位和文化权利,其族群关系趋向缓和。  相似文献   

6.
何平 《世界民族》2006,(5):67-72
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Pulau Flores)上,有一个族群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皮肤是黑色的,面孔却又是欧洲人的样子,信奉的宗教也是天主教。在当地,许多人把他们称为“黑色葡萄牙人”,说明他们是由葡萄牙人与当地民族混血而形成的一个新族群。但是,这个族群是什么时候以及怎样形成的?他们在当地发展、演变的历史如何?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因此,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个族群的由来以及他们的历史变迁做一个简要的论述。弗洛勒斯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东部,离帝汶岛很近。“黑色葡萄牙人”的由来显然跟早期葡萄牙人在帝汶岛一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16~19世纪黑人在澳门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职能,根据各种文献记录来看,他们主要充当士兵、护卫、家仆等,这些黑人在澳门整个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澳门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展开的民族识别中,它成为了识别族群身份、划分族群族属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性的力量,族群的政治认同因此具有层次性。香港、澳门回归前后,当地族群的国家认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国籍选择上,国籍选定成为港澳居民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标志。尽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族属认同的边界有所相同,但在国家整体利益高于族群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又比较紧密。在香港、澳门《基本法》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下,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趋于合一。海峡两岸目前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前提下,两岸的政治对话应该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国家认同”。在“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的框架内,台湾族群可以与港澳地区在相似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也可以与大陆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港澳台三地之间的族群“和平跨居”,“跨越”的是“国家认同”(中国)下的不同行政地域边界;港澳台与大陆之间的“和平跨居”,“跨越”的是不同的行政地域边界和社会制度边界;而港澳台地区国内族群与国外族群的“和平跨居”,“跨越”的则是不同的国家疆界。港澳台地区的族群的“和平跨居”,将在全球经济交往和族群关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下南洋的移民潮中,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如水银泻地,落地生根,形成了许多各具人文特征的土生华人。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是中国与东南亚民族关系深厚历史渊源的一个重要呈现。认识土生华人落地生根的这种状态,不仅俱有共生性、多样性和深度性的学术意义,而且还俱有增强克服"中国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去中国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动的和平战略。  相似文献   

11.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张蓉 《中国藏学》2024,(1):162-172+218-219
民族走廊地带若干民族多元共生、彼此交融的局面由冲突与沟通共同促成,尤其是地域相连带来的冲突,往往转化为一种更为深刻的“糅合力”。多哇藏族部落与河南亲王旗一案,是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甘青民族走廊各族群因争夺公共资源、生存资源而产生的群体性社会纠纷的一个典型缩影。其产生与解决暴露了人口增长、环境压力、族群互动等社会变迁带给国家治理的诸多考验,亦展示了地方政府与民间权威如何同时引导和塑造地方层面的变化。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地方权力的界限、范围得以不断调整和重申,二者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该区域的社会治理体系。由此,甘青民族走廊各族群的互动互容性不断增强,国家权力日益绵密,逐渐形成稳定的地域文化共同体,为后续政权的边疆统合、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地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裕固族形成过程中的潜民族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3世纪中叶至16世纪是裕固族形成过程的潜民族阶段。在这一阶段,裕固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诸多要素开始形成、凸现,为裕固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史料论述澳门客家的形成过程,并简要分析澳门客家认同的特点.澳门客家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来源,首先是一批客家人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土客大械斗及同时的苦力贸易流落到澳门;其次是国难时期,大量华南人避难澳门,其中不乏客家人士;再次是20世纪60、70年代,因为东南亚国家的排华浪潮,一批海外客家人迁居澳门;与此同时,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内地客家人移居澳门.由于澳门客家构成的多元性,由此决定了他们认同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冯瑜 《回族研究》2003,(4):39-44
"帕西"是傣语对回族的称呼.在云南和中国民族学界,"帕西傣"这一概念,专指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乡曼短村公所的曼峦回、曼赛回两个寨子的特殊穆斯林族群.本文以两份新发现的家谱为线索讨论"帕西傣"这一特殊穆斯林族群的形成问题,认为"帕西傣"通过不同的婚姻形式来稳定、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是云南回族穆斯林从清代以来,在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过程中,通过族际婚姻而形成的回族派生族群.  相似文献   

16.
澳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华人人口主要随澳门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其构成呈现出静态土著起源和动态国内外华人移民相结合的社会特征。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根植于澳门华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基本领域 ,成为整合当地华人社会和维系其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澳门华人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国内其他族群一起创造、保存、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由于“族群”是由血统、遗传决定的,不能自由地选择,而"文化"是可以选择与改变的,因而,族群的自我认同与族属的客观标示之间往往存在着某些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本文试图以苗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广西融水县红水乡为例,讨论虽然人们在认同现有族属的同时,也在追溯其久远历史记忆中祖先的渊源。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境遇下,族群认同感往往是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边界往往具有可变性,而不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因此,族群主观认同与客观标示是可以兼容并包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南半岛的泰国北部清迈、清莱等府 (省 ) ,生活着来自中国云南近万人口的回族穆斯林侨胞 ,当地泰族用北部泰语将他们称之为“秦霍人”。作为中国回族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个派生族群 ,他们是明末清初以后 ,云南回族长期从事跨国长途马邦商贸活动、清末杜文秀领导的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的逃难、抗日战争和 1 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等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该族群至少已存在了 2 0 0年以上 ,至今仍保持着鲜明的云南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宗教属性、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汉语方言。笔者根据今夏亲临其地的田野调查资料 ,对该族群的移民简史、路线、原因、现状作了扼要介绍 ,是国内对该族群的一篇报告 ,是中国回族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四川西北部的汉、藏、羌交界处生活着两万多白马人,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族群的民族界定存在分歧,形成了"氐人说"、"羌人说"和"藏族分支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藏汉历史资料及实地调查,运用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从整体论角度对白马入的族属及文化特征作了较系统的解析.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白马入是"藏族分支",故称其为"白马藏人".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单纯 《世界民族》2001,(2):11-20
由于每个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经验不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历史上的公民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多元民族主义相比,中国人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天下民族主义".它把文化道德看成民族认同的最高标准,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稳定各朝各代的主体族群、维系文化边缘族群与主体族群的亲和力作用,它的"天下"情怀与对世界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认同是中华民族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