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哈萨克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独特的生活环境给予了哈萨克人丰富的情感、慷慨的气质和鲜明的个性。由于哈萨克人大部分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哈萨克人的婚姻习俗,具有草原游牧生活的鲜明特点。在传统的哈萨克族婚俗中,从议婚到结婚,本应是主体的新郎新娘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男方必须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礼物、钱财才能订婚、成婚。这些习俗与当时包办和买卖婚姻盛行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哈萨克族婚俗大体都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民族,由许多的氏族、部落组成,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系谱,对于哈萨克族系谱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哈萨克族的历史发展。本文对哈萨克族系谱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求更好的开展哈萨克族系谱和历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是一个善良纯朴,富有历史特性和独特风俗的民族。哈萨克族自古游牧于辽阔无际的草原,长期的游牧生活和部落、氏族等群体组织的存在,逐渐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而富有意义的风俗习惯。“阿斯、洽依、托依”是哈萨克族语,具有汉语中的祭奠、茶典、庆典之意。祭奠阿斯是哈萨克族为悼念已故的祖父母、父母等亲人的纪念仪式。  相似文献   

5.
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曾经有过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而且一直继续到现在,那就是哈萨克族部落的印记。印记产生于远古,形成于氏族、部落集团时期。印记是氏族部落的标志,是为了区别氏族部落而产生的,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政治、军事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布村为个案,结合该地区生产生活背景,对村落空间中蒙古族传统游戏的特点、变迁原因以及游戏功能的转变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变迁,不仅与该地区蒙古族"从游牧到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相关联,同时也受到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影响,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族作为新疆第二大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善待生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并通过习俗、宗教信仰、禁忌等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达到从内心到行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保护环境,形成哈萨克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给当今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兄弟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以及苏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国家,是中亚细亚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由于草原游牧的特殊条件,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氏族部落的名称。哈萨克族的氏族部落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各自的印记、口号,对这些印记、口号进行搜集  相似文献   

9.
杨福泉 《民族学刊》2017,8(2):25-33,100-102
本文从东巴古籍记载的饮食习俗和当代的延续、饮食禁忌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食品祭祀和相关的水土观念、纳西族饮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饮食烹饪习俗中的社会性别和长幼观念五个方面探讨了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纳西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较大的变迁.其从古相沿的饮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有过年的习俗.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利用田野资料探讨了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变迁.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碰撞和对话中,互相融合.它们都各自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它们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本体特征,而在交往中又不断更新,变成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族妇女生育习俗调查●周亚成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全世界有哈萨克族1000万人,主要居住于中亚地区。我国的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有人口111万,是我国18个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新疆境内根据1990年全国人...  相似文献   

12.
在白雪皑皑的新疆天山、昆仑山的高寒山区雪线上,生长着一种名贵植物——雪莲。长年游牧于山谷中的哈萨克族牧民,对雪莲有特殊的感情,并视之为神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侧重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认为族际婚姻作为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其变迁是生产和经济交往发展的结果。研究以明代、清代民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为时序,分时期梳理和探讨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迁中,屯堡族际婚姻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对新经济形态下屯堡族际婚姻的现状和变迁趋势作了分析,以服务于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谐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伊犁地区历来是中亚游牧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舞台。到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准噶尔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对西北各民族人民和中亚商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其西部辖界与哈萨克汗国的牧地相接,因此,必然地产生了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同时也为争夺牧场、牲畜,相互之间屡有攻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随后,哈萨克各部也相继表示内附,清政府实行了准许哈萨克人进入原准噶尔牧地游牧的政策,这为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得以复苏的哈萨克族畜牧业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条件。到沙俄入侵为止,哈萨克人广布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新疆北部清朝卡伦地区。其主要氏族部落有:斋桑西边的穆伦氏族、斋桑北边的喀拉喀列伊氏族,离塔尔巴哈台不远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牲,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哈萨克族,一直都是从事游牧养畜业的.就是在廿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哈萨克族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与蓄牧业有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与语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文化包含着语言,而语言则是表达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符号和工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用不同的符号表达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悠久而丰富的畜牧文化的哈萨克族语言中,有关畜牧业的词语,以及同畜牧业有关的词语组成的各种用语、俗语,比起其它民族就显得特别丰富,特别形象,特别动人.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孙灭国后,其族南迁帕米尔高原,因此,哈萨克族中的主要部落乌孙,不是2000 多年前立国于西域的乌孙,而是10-12世纪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兀孙,该部多数人后随术赤和拔都迁居金帐汗国;哈萨克族的族源也不是2000多年前的乌孙,而是汉朝的奄蔡、南北朝的曷截及他们的后裔──唐朝的可萨突厥。  相似文献   

17.
李玉平 《民族学刊》2016,7(1):76-80, 123
20世纪羌族卫生习俗的变迁是外因性演变与内因性演变相结合的结果.西医技术与实践在羌区的传播、赤脚医生的选拔培养与回村服务、爱国卫生运动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等外部因素对羌族地区卫生习俗的变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羌族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也为其卫生习俗的变迁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同时,卫生习俗的变迁对羌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和丰富了羌族民众的疾病观与医疗实践,改善了羌族民众的居住环境,拓展了羌族民众的活动时空,增强了羌族民众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文化素质: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面临突破张天路,陈秀英令人惊喜的是:在中国,已有朝鲜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9个民族的妇女,其文化教育*平综合均值已高于汉族—…·出人意料的是:从享游牧的哈萨克族、民古族与从事渔业的京族,其妇女文曹年已低于汉族令人担...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昌吉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的哈萨克族劳动舞蹈,有原生态代表性,已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审美特性独特.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形成和代表传承发源地,重点分析了劳动舞蹈的艺术特点和发展,为新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疆昌吉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的哈萨克族劳动舞蹈,有原生态代表性,已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审美特性独特。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形成和代表传承发源地,重点分析了劳动舞蹈的艺术特点和发展,为新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