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当前促进“民族融合”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促进"民族融合"论的一些谬误需要进一步澄清。经过对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本质的分析,以及随着现阶段民族问题领域发生的变化及对产生促进"民族融合"论的现实思想基础的挖掘,指出促进"民族融合"论只能给当前民族问题的解决制造更多的麻烦。反对包装在"民族文化融合"外衣之下的促进"民族融合"论;批判不切实际且有害的促进"民族融合"论。  相似文献   

2.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对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孝文帝欲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汉民族早日融为一体。客观地讲,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历史、对鲜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将北魏的民族融合进程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但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汉化”的特点,鲜、汉民族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捏合”的特征,这不仅不符合民族融合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三燕故都古朝阳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阳为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民族政权的古都,在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民族共同体流动、发展、变化的典型特征和客观必然。本文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探讨,认为民族迁徙、经济转型、语言转换、意识形态的趋同、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合流等一系列相关要素,为鲜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建立了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融合模式代表了民族融合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向,体现了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相互关系中的主导倾向,符合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因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部分关内汉族农民来到喀喇沁蒙古地区,为了生存需要,主动融入蒙古族中,并最终在心理上完成了对蒙古族的认同,从而促进了当地的民族融合,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新疆改制之后,采取广兴水利、移民实边、兴教劝学、促进互通等措施,大力加强新疆社会基础及文化建设,促进了新疆经济教育文化的较快发展。在社会统治及管理制度改变的同时,新疆的社会结构和居民身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族裔属性,民族融合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同成员间互通互晓、彼此相知、消除隔阂的措施,在复兴天山南北的商业贸易,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族属和城乡居民之间互动交流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语言不通、文化殊异所致的政令不畅、社会意识难成统一等长期影响新疆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晚清时期新疆的"改制设省",在对社会进行良好整合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族裔、不同语言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通,对国家统一、稳定边疆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在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契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的主要成功经验,阐述了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行后续思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读了尚风同志的《西藏宗教与人口》一文(原载《西藏研究》85年1期),我感到有些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即如何看待西藏历史人口的减少,怎样评价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如何正确理解“人口论”。关于历史上的西藏人口,目前一些文章中比较多的是引用牙含章先生《西藏喇嘛教浅说》一文中的推算:吐蕃时期西藏人口为一千万上下,到清朝雍正时代为二百多万,从唐朝到清朝,还不到一千年,人口就减少了八百万,减少了80%。我认为仅凭史料上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对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培地村进行的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考察,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对培地村苗族同化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认为融水的苗族不是纯粹的自在民族,而是经过长期同化逐步形成的、具有多民族元素并为其它民族共同认同的一个自觉民族。通过对培地苗族村的历史考察,笔者提出了苗族地区民族同化四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读过李维伦同志的《略论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商品性》一文(原载《西藏研究》1986年第一期),我认为有些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问题。首先,李文中将“计划性”提到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的高度是不能令人折服的。文中注明:“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没有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则是共产主义的产品计划经济。”众所周知,经济体制的性质是由哪个阶级掌握  相似文献   

11.
广东瑶歌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了不同的路径,同属南岭民族走廊的乳源和连南就有明显不同。乳源瑶歌不仅在仪式中出现,还在城镇化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了共同体维系的作用,而连南藉由政府和公益大力推动瑶歌传承的文化工作,将其注入到基础教育之中。本文基于广东瑶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并分析两地瑶歌发展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多年来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两个概念存在许多含糊之处的现实 ,提出“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属民族心理学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 ;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 ,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心理现象产生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尚风同志在《西藏研究》八六年第一期上撰文提出:“‘喇嘛教’一词已约定俗成,改称‘藏传佛教’或‘西藏佛教’大可不必。汉人称‘喇嘛教’乃十分尊崇之意,是非常好的名称”云云。我认为,这实际上避开了问题的实质。文中尚有拟于不伦之比较,牵强附会,令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就民族、民族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列宁继承了马、恩有关民族问题的辩证观点,创立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学说。斯大林发展了在一国之内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二战以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其民族理论和政策分化为以苏联、中国和南斯拉夫为代表的三种模式。由于民族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导致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于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它从总体上阐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在民族 问题方面的基本观点和主张,为解决新时期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邓小平民族 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对其体系的内容和丰富发展问题,应该作全面、准确、科学的研 究。  相似文献   

16.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说唱形式的口头民间文学,它从多方面反映了赫哲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素养等.笔者想就"伊玛堪"这一专用名词与黄任远、尤志贤同志商榷,如有不当,恳请赐教. 黄任远、尤志贤同志在《"伊玛堪"名称原始意义探析》中提出:"我们认为'伊玛堪'名称的语源最初来自赫哲先人对'伊玛哈'(鱼)的图腾崇拜,和'伊玛哈'的语音有密切的联系;而'伊玛堪'名称的本义是'伊玛卡乞'(动词,表示捕鱼者氏族的说唱)名  相似文献   

17.
1985年,笔者曾就“瓯脱”一语陈述管见.一年后,张云同志发表了对“瓯脱”的考释专论.此后,何星亮同志又对“瓯脱”进行了再释.笔者以为,张、何二位文中的观点,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撰此文以就正于张、何及学界.我们同张、何之间分歧的交点,是对“瓯脱”一词语义的理解不同.与比同时,也涉及到该词语源考释方面的一些问题.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五大发展理念"是新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维与新路线。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活力与动力。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民族地区将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格局与态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光发热。  相似文献   

19.
于鹏杰同志的<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认为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使得许多民族自愿或不自愿的采用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并导致了新时代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困惑.如此评价,实有误解乃至歪曲中国政府民族政策的嫌疑.新时代族群认同的困惑不是由于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造成的,而是在于"族群"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民族、族群认同表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在民族主义的催生下,多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显然,当代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的症候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这一紧张关系?一些民族国家曾经采用过或仍在继续所谓的同化和多元化等策略,前者已经被人民强烈地抵制,后者也凸显出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尝试基于对民族国家实质的分析,结合考察已有的理论范式的不足,并探究一体化的路径,即通过构建国家民族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