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唐代乐舞类诗序是唐代诗序的重要内容。从类属的角度看,唐代乐舞诗序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序保存了唐前乐舞资料,利用诗序,诗人们开展了对唐前乐舞或追本溯源,或拾缺补漏,或古今互证的"补亡"工作;二是诗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异域乐舞资料,唐代流行的异域乐舞都在诗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是诗人在诗序里特别强调了乐舞的声教作用,这既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诗人们对诗序可补诗之不足的文学功能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的诗———《补墙》 ,来发现他作为现代派诗人的独特之处 :通俗的语言、传统的诗体 ;貌似的简单、寓意的深刻。  相似文献   

3.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来阐释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补墙》,分析诗中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之墙",以揭示此诗创作的成因以及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中州集》由魏道明编辑、商衡手抄的《国朝百家诗略》与其所"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两部分组成,这是造成《中州集》前后体例不一的关键性原因。《中州集》不仅是集金代诗人诗作之大成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且具有明显的编年性质,为后人研究金代诗歌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中州集》每人一篇的作者小传,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料学价值:一是众多小传中的传主事迹可补《金史》之阙;二是小传载录了数以十计诗人的各类书目,而成为了《金代艺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小传中以例举或评曰的形式,收录了"正集"之外的82人的207首"集外诗"。《中州集》"诗传合一"的编辑体例,"以诗传史"的编辑思想,"以年为序"的编辑方法,对后世诗选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于坚早期的叙事性诗侧重通过呈现客观存在来进行睿智的讽刺,而近期的一些非叙事性诗脱去前期颠覆性的粗放凌厉,质朴地进入思想,以更加理性的思考来阐释诗人个体的人生哲理,同时艺术建构性更强,其《海上》组诗之一《看海》,以"有意味的生命形式"构建诗美的方式表达了他追求诗歌民间性的诗观。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叙事诗创作的高峰,而叙事诗的兴起与明末清初"诗史观"的自觉有重要关系。正是诗人对"诗史"自觉的体认,历史意识的增强,以诗史思维贯穿诗歌创作,"诗史"创作才成为诗坛主流风尚。自觉的诗史观源自史家之笔与诗人之诗的联合,被称作"诗史"的诗人一般都具有史家的身份。"诗史相通"的观念也成为诗人的共识,他们多采用"诗序结合"、"以人存史"的纪史方式来加强诗歌叙事功能。诗史观的自觉对清诗"叙事性"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苏轼创作之“真”及其创作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在诗、文、画作等艺术创作中,皆体现出表达真性情之特色,他重视诗人、画家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重视诗歌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在创作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常行"与"常理"的问题。通过对苏轼"真"性情的剖析,可以发现苏轼诗、文、画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创作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但蕴意深邃。《修墙》是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诗的主要矛盾与冲突———诗人和邻居对于"修墙"持完全对立的态度是自然界中对立统一法则的极好写照。《修墙》一诗的主题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修墙隐含拆墙,拆墙又隐含修墙,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形同样体现在"墙"的双重作用和人们对待"墙"的双重态度中。  相似文献   

9.
唐诗“心”字探索[越]阮氏碧海文兵译彭庆山校补中国,因诗歌艺术的卓著成就而被誉为"诗国"。中国人视诗为文艺之"巅"。这和中国人历来重视心灵世界直接相关。这种心态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特别重视以诗人自身的内心感触、体验为对象,即以"抒情"为主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以《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这部狄金森较具争议的诗歌作品的文本为据,从意象分析入手,联系诗人的生活及其创作体验,对该诗多重的思想主题作一评析。指出诗中的核心意象"枪"是诗人爱情与艺术人生的隐喻,它折射了狄金森的婚恋观及其对女性包括她本人从事文艺创作之困境的思索。对狄金森而言,爱意味着孤独,而文艺创作则是一种"殉美"体验,一种应该远离世俗物质诱惑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1.
洛夫的"新古典诗"是对传统中国古诗意境的颠覆与再造,其中对"饮"意象的书写,从逸兴、爱欲、怀思等角度作出有别于传统的诠释,传达了现代人迥异于古人的生命体验,也表现了台湾诗人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延续洛夫诗作"孤绝"与"创造"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相较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解构主义更注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联系,提倡充分展示两者之间的差别,强调意义是一种语境事件,主张将翻译视为一种"有调节的转换",鼓励译者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本文拟从解构主义观点出发,对美国著名汉学家Burton Watson和美国大诗人Ezra Pound所翻译的《青青河畔草》中各自对模糊词的处理手法分别进行分析,并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性等观点为理论基础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模糊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 ,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 ,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 ;另一方面 ,人们渴望推倒“墙”以建立一种自由交往、种族平等的美好生活。通过对“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推倒“墙”的必要性的分析 ,揭示了诗人追求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4.
诗与散文是中国文体的两大支柱,中国文人喜用这两种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诗文双绝"乃是中国的传统.而西方文豪则少有诗名,诗人也少有散文.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简单而深邃"的风格著称。当众多现代派诗人努力摆脱传统诗歌的束缚,寻求新的诗歌创作模式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对这场改革似乎并不热衷,但以独特的诗歌创作手法和智慧的思考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从罗伯特·弗罗斯特对待传统诗歌的态度、写作视角、对工业文明的看法等方面与同时代许多现代派诗人的比较,说明其虽独立但不孤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另一方面,人们渴望推倒"墙"以建立一种自由交往、种族平等的美好生活.通过对"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推倒"墙"的必要性的分析,揭示了诗人追求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7.
归庄、余怀"看花诗"是"遗民意识"的反映;归庄通过逐花、看花的疏狂,忘记现实痛苦,实现眼前美好的生命体验,余怀"看花诗"则具有一种浓重的伤感和怀旧情绪,表现出诗人对旧朝繁华的赞美和对青春放浪生活的留恋;两者的共同之处,是诗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对适意人生的追求,是晚明文化思潮在遗民身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后诗坛形成革命诗潮,南社诗人的成就,是其重要标志。革命诗潮是诗界革命的新阶段,沿续了"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三长具备的诗界革命纲领。在冲决旧诗境域、开拓新诗意境方面,表现出更不受传统诗教规范拘缚的精神,近代民主意识、民族精神、反清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在语言和格调上也有所变革发展。但国粹主义文化观阻碍了诗体变革的突破。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构成中国诗歌近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也形成了至今仍影响面很广的第三种诗歌类型"旧体新诗"。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诗学认为诗分唐、宋,针对这个问题,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反对诗分唐宋,他认为诗歌,"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妙"即"性灵"。袁枚以"性灵说"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这是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天地,他的诗学观使诗人创作道路得以解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诗人籍贯的地理分布看,晚清"诗界革命"是以广东为中心的东南滨海区域诗人发动的一场诗歌革新浪潮。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产物,"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无不与东南滨海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质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东南滨海在近代历史上的门户位置,它成为东西文明交流与冲突的最前沿,为新派诗人呼吸西方新思想、新观念,感受西方新事物提供了优厚的地理环境,加之滨海地域所秉具的开放、进取的文化特质,造就其颠覆传统、别创新局的精神气质。而一旦在空间上置身于西方异域世界,则以西方意境、欧洲语言入诗的"诗界革命"的爆发,即成不可遏抑之势。随着人类地理空间移动的频繁加剧,时间流逝所带来的观念的转换、审美范式的不断更迭,新派诗人的诗歌实践最终由特定时空之下的精彩走向了沉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