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网络犯罪的特征、形式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国 《社科纵横》2005,20(4):110-1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形成了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严重危害性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网络犯罪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法律、教育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与规制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拜荣静 《社科纵横》2006,21(9):82-83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青少年网络犯罪为对象,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犯罪进行心理结构分析,找出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杜燕 《社科纵横》2012,(10):72-72,76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也成为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分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预防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吴兴民 《社科纵横》2008,23(10):68-69
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去考察网络可见,网络实际上是人的一个表演前台,它与现实社会具有对应的关系.因此,网络犯罪也主要是根源于现实社会的.但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得边界,由此所导致的社会变迁是制定预防网络犯罪措施时应当关注的问题.网络犯罪因带有较强的技术性而可能魅惑了人的思维.我们必须克服它,从而抓住网络犯罪的本质以制定更为完善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网络犯罪是信息化发展中人类面临的新课题,面对网络犯罪的日益猖獗,现有法律对网络犯罪的表述仍然很不完善,诸多已成定论的网络犯罪立法变得不适应现实而略显滞后。我国内地网络犯罪立法在定罪制度、刑罚制度和追诉制度三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差距。对于定罪制度应该完善网络犯罪的罪状表述,降低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对单位实施的以网络为犯罪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增设单位犯罪罪名;对于刑罚制度的完善要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酌情考虑加重刑法关于网络犯罪的设刑,完善刑罚种类,设立剥夺行为人在互联网上行为资格的新型资格刑;对于追诉制度应将电子证据增加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并从法益角度完善刑事管辖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浅谈网络犯罪的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中坚 《社科纵横》2008,23(2):108-109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犯罪案件的数量迅猛增加,犯罪案件的智能化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对社会带来的危害程度也在加大.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智能化、多样化、隐蔽化、危害严重化等显著特点,这些都给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带来很多困难.显然,网络犯罪一旦发生,公安机关的侦破"成本"是较高的.因此,在加大打击犯罪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有力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网络经济犯罪及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网络犯罪中,网络经济犯罪是主流.网络经济犯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实施侵犯财产罪;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由于网络经济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它具有犯罪主体的一般化、客体的突出化、手段的多样化、方式的智能化等特征.当前,网络犯罪呈现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多发趋势,侵害目标相对突出,青少年网络经济犯罪增多.网络经济犯罪防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8.
传统犯罪网络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诱因是网络空间的技术性代际差异;传统犯罪的网络变异表现为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变异、社会危害性的变异和犯罪形态的变异三个方面。扩张化的司法解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选择,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面对网络空间中传统犯罪的变异态势,将部分预备行为提升、独立化为实行行为,将部分共犯行为加以正犯化,将会是未来刑事立法无法回避的两个选择。  相似文献   

9.
重大疫情之下,社会大众对网络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中网络不文明甚至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网络行为需得到规制与引导。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不当行为可以分为网络违法、网络犯罪与网络失范三种类型。其成因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行为易受不良媒体影响,以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密切相关。高校可从教育维度、法律维度、制度维度入手,规制大学生网络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10.
钟其 《浙江学刊》2007,3(5):196-200
社会控制理论是当代犯罪社会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工具,其为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理论在结合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可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提供一种路径。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核心,通过对犯罪青少年自身因素,国家公权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引导、预防、处置之道,以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诸种社会环境情势等的深入剖析,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个体身心失衡、政府防控缺位和社会环境失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网络犯罪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本文就网络犯罪的特征、类型以及如何从技术、管理、立法、执法、法律教育和道德教化等方面予以防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陈显容(主笔)、李正典(协作)撰写的《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群众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是社会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犯罪社会学的一部专著。该书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之下,汲取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际,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资料,以当今我国社会犯罪的类型、原因、特点、犯罪的社会危害和社会控制犯罪为主,作了统阐述,力图探寻犯罪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带规律性的东西,上升、概括为理论,朝着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为基础的犯罪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去做。该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无论是在总结我国已往预防,打击犯罪的实践经验,探讨、解决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犯罪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社会控制犯罪对策参考方面,还是在推动我国社会学和犯罪社会学理论研究方面,都  相似文献   

13.
继第一届探索网络社会国际大会之后 ,北翁布里亚大学将于 2 0 0 1年 7月召开第二届大会 ,主题为“信息时代的异议和偏差”。本次大会将视角集中于网络社会中分裂和对抗的趋势。兴趣在于如下现象 :电脑黑客、逻辑炸弹和病毒的发送、犯罪资料的流传和相关的现实世界中的行为 (例如有组织的犯罪 )。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各异 ,但它们却有共同之处 ,即反对有关“网络化社会”的观点和试图探索电脑网络所带来的非正当行为的机会。大会的目标是探寻这种思想将会为未来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因为人类社会正越来越多地依靠不断发展的电脑网络。对论文…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6月 1 6~ 1 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打击网络仇恨犯罪国际会议。这次国际会议的目标是协调一致 ,共同打击极端分子利用互联网散布仇恨言论 ,包括反犹太人、种族主义和排外宣传等。会议由欧洲安全合作组织召开 ,来自欧洲、中东和北美 6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专家和各国官员表示 ,打击网络仇恨犯罪需要政府、互联网公司和人权组织的密切合作。与会代表列举了在互联网上网络犯罪分子散布仇恨言论的事例 :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公司的电子邮箱 ,发送垃圾邮件发表攻击言论 ,仇恨一些国家的计算机用户 ,声称外国人正在破坏社会…  相似文献   

15.
陆健 《社会》1989,(11)
(一) 从白领犯罪到官僚犯罪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犯罪者总是来自社会低阶层。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苏涩兰(E. H. Sutherland)提出白领犯罪概念并认为白领犯罪是社会中中高阶层的犯罪行为后,改变了人们的原有观念。现在,白领犯罪已是西方犯罪学、社会学乃至社会生活中广为接受的概念。中国也有白领犯罪,不过,中国的白领犯罪更具中国社会的特色。如再沿用苏涩兰的概念,不足以准确表达中国白领犯罪的特质。因之我想用官僚犯罪一词来替代中国的白领犯罪。官僚犯罪是指国  相似文献   

16.
透视高技术犯罪监守信息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继红 《社会》2001,(1):46-47
综合治理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全面进步。高科技在带给人们实实在在好处的同时,也给社会凭添了新的烦恼。高技术犯罪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社会问题。每天都在发生着的高技术犯罪是伴随计算机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犯罪,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犯罪机会,计算机的普及使高技术犯罪趋于大众化高技术犯罪形形色色高技术犯罪,顾名思义是使用高技术手段而进行的犯罪活动。尤其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的智能犯罪。高技术犯罪的作案目标、方法和工具一般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即犯罪工具或对象是高科技物化产品。高技术犯罪主…  相似文献   

17.
IBM的第一台网络计算机据《亚洲大众传播公报》1996年11-12月号报道,IBM公司已经宣布它拥有第一台网络计算机——一种低成本的网络计算机,目的在于替换公司设施中的个人计算机。这一举措使IBM公司成为计算机行业中实现这一替换诺言的第一家公司,几个...  相似文献   

18.
有组织犯罪对国际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本文旨在对国外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作一简要介绍,以推动我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研究,促进对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和遏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互联网信息政府管制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瑞坚 《探求》2004,(3):53-55
互联网被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对社会影响是深刻和全面的,但互联网普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网络安全、网络犯罪、不良信息等“外部性”,严重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造成他人效用的减少和社会成本的增长。本文从法律、行业自律、技术激励管制等方面,提出我国互联网信息政府管制制度的构想,以期促进互联网信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袁宪音 《社科纵横》2003,18(5):43-44
本文从犯罪的社会原因及个体原因入手 ,剖析了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 ,揭示了不良的人生观、偏离的需要结构、犯罪动机以及性格等其他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