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利奥塔先生,你曾多次说过你现在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后现代条件》的语言游戏方法;在谈及《论纠纷》时,你说过它是“你的哲学著作”。你是否认为由《后现代条件》引起的争论冲淡了对你的其他著作,特别是《论纠纷》的注意? 利奥塔(以下简称利):《后现代条件》的确使《论纠纷》变得黯然,前者有力地诱发了  相似文献   

2.
目击时间的深渊──利奥塔美学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击时间的深渊──利奥塔美学评述肖鹰利奥塔的美学是从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析开始的。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就是现代的重写,准确地讲,是现代的自我重写。利奥塔认为,由于现代性是以一种自我超越(不断由一个状态改变为另一状态)的冲动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现代之...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学者G.B.麦迪逊的《后现代解释学》①作为一家之说,在当代西方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并非系统叙述后现代解释学的专著,而是作者写于不同时期的11篇论文的汇编。它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人物与主题。第一部分,作者主要对当代西方几位在解释学上有重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4.
郑莉 《社会》2006,26(2):18-33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 鲍曼在4050 年发表的《社会学对后现代性的回应》(后收入《后现代性的通告》)一文中首次对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性社会学进行了区分。鲍曼尝试用“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等概念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崭新的人类状况。本文试图在阐述鲍曼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理论构想的同时,剖析这一构想所凸显的社会学在后现代状况下的理论定位及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性与当代社会思潮[英]W.哈德逊文征译远声校什么是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特征被描述成以下几种说法:1.作为一种神话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特征可以描述为一种神话。这种描述是建立在拒绝为后现代性提出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在抨击关于现代性的论述中所谓预言...  相似文献   

6.
郑从金 《社会》2007,27(1):180-180
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米尔斯对美国传统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抽象和僵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新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取向。在对人类历史和当代的看法上,在对宏大理论的批判上,在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上,在对学科分化的理解上,以及对价值倾向的偏好上,米尔斯都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转向。然而他对现代社会学的批判是立足于古典社会学传统之上的,并没有完全放弃现代性,这使他的思想有别于纯粹的后现代主义,处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这样,通过对《社会学的想像力》进行再解读,似乎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在逻辑上连接起来,表明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述介张志斌《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一书(Post-modernTheory:Criticalinterogation)的作者是美国左派思想家斯蒂文·贝斯特(StevenBest)和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ne...  相似文献   

8.
G.瓦提莫(Gianni Vattimo)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是解释学在当代意大利的代表人物,现执教于都灵大学,任哲学教授。二十多年来,瓦提莫发表了多部关于施莱尔马赫、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注释、研究著作,同时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的翻译者。其最近的论著有:《现代性的终结:后现代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和解释学》、《作为共同语  相似文献   

9.
徐选国  戚玉 《社会工作》2014,(3):141-149
著名社会工作学者弗雷德·鲍威尔(Fred Powell)于2001年出版的《社会工作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Social Work)①,虽至今尚未有中文翻译版面世,但其思想和观点却在社会工作学术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力。该书从后现代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诸多挑战和责难入手,提出“后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会终结吗?”的疑问,同时,作者综合了以往诸多学者的观点,建构了“历史-当代”的分析范式,以社会工作在历史和当代发展脉络下的特征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重写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写现代性〔法〕J-F.利奥塔阿黛译“重写现代性”(rewritingmodernity)这个题目是“20世纪研究中心”的K.伍德沃德和C.坦尼森向我提出的。我感谢他们的这个提法,它似乎比目前这类反思文章通常使用的标题,诸如“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1.
王岳川教授的《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学术著作.该书从史和论两个方面对生命和艺术的存在状态和意义进行了追问,在从古典到后现代的历史清理中,以人类文化发展史为线索,以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艺术与人的存在关系。一方面,对人类本体进行历史追溯和当代反思,力求从时代审美文化氛围中去透视艺术存在的当代形态,从而揭示出人类本体与艺术本体的关系所在。另一方面,从作品与接受交互活动中探寻艺术意义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社会艺术活动的总体把握,从而把“…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展望了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但没能实现它。相反,我们给后代留下的是一个充满灾难的世界。年轻的一代人可能是最后一代具有避免这种灾难发生的人了。”这是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柯布博士在2002年国际奥林匹克哲学大会上所讲的肺腑之言。著名《崩溃》一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也指出:由于当前的人类社会过着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种方法,世界的环境问题都必须在今天的儿童和青年的有生之年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内学者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偏重文化及人文精神这一不足,本文在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主要作家思想的基础中,认为后现代主义中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社会理论维度。福科对现代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揭示和反抗,德勒兹和加塔利关于精神分裂与多元社会的论述,鲍德里亚对高科技社会的后现代反思,利奥塔对多元公正与后现代状态的揭示,构成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维度的重要景观。与传统社会理论相比,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表现出四个重要特征微观分析、文化主义倾向、无构想与无目标、把社会看成一个“没有主体或个体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是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出思想家的时代,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设立了“本期学术人物”栏目,意在陆续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些对二十世纪的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国际学术人物。 本期介绍的大卫·霍伊教授系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他的The CriticalCircle: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中译本译作《批评的循环——文史哲解释学》)一书早已被中国读者所熟悉。近年来,他一致致力于福柯和哲学解释学的研究,积极参与当代西方有关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和讨论。他发展了福柯的系谱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系谱学解释学”。霍伊教授是个善于思索、勤于笔耕的思想家,继《批判的循环》之后,他于1994年又出版了《批判的理论》一书,目前正在撰写另一本定名为《批判的抵抗》的著作。本期所发表的《批判的抵抗——福柯与布尔迪厄》一文便是该书的一部分,应本刊编辑部之邀,特意寄来先期在本刊发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批判》、《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也是霍伊很有代表性的二篇文章。加上编辑部特邀专家撰写的《霍伊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我们不难看出,霍伊是一位批判意识、参与意识很强的思想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位“批判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讨论了表演与后现代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后现代艺术中迥然异趣于传统戏剧概念的表演兴起以及相关理论论争的分析,揭示了表演如何呈现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景观。他强调在后现代条件下,表演并没有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的躯体运动的游戏,它在超越现代主义的纯粹性之后,仍保持着自身的社会批判性和反权威特征。本文作者马文·卡尔森系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现为纽约市立大学戏剧和比较文学专业“西尼·科恩知名教授”,著有《戏剧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的批判概观》、《意大利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位置》、《戏剧符号学》等。本文译自他的新著《表演:批判导论》(1996)。该书一出版,在英美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小反响,也招至不少商榷和质疑,因为这本书是西方学术界第一部以多元视野来讨论表演问题的专著  相似文献   

16.
长期关注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曾于2005年出版《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又推出新作《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作者从西方人的视角出发,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中进行比较,试图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当代中国。当然,身为美国人,他对中国的理解与我们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17.
精神超越:走向后现代之路——读《后现代精神》李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大卫·格里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社会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基础性的角色.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不仅给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使其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趋势与特点.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前的后现代社会及其消费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概括和论述,然后着重阐述了信息技术革命对后现代社会产生的新影响以及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只要一提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便会遇到一系列无法绕开的问题:中国究竟有无后现代?如果有的话,它是以何种面目存在的?它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面对后现代,我们在文化策略上是应该认同,还是抗拒?这种种疑问,恰恰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复杂性。如果按...  相似文献   

20.
《堂吉诃德》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评论家们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纵览中外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人性哲理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于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较少。小说将虚构和真实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实处理的手法和新颖的创作观点对后现代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堂吉诃德》多重叙述层次的特点显著,其陈述的不确定性以及戏拟手法使后现代性之解构重构性得到彰显。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后现代性,其中的一些创作手法被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