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本文通过比较新旧两种阅读模式,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从而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解释是现代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传统的文学理论过于偏重文学解释的客观性,现代文论则大多祭出主观性的大纛.本文从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关系,文学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入手,重审文学解释,并予文学解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以学理上的评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人们也开始关注起这股文学作品影视化的热潮.这股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热潮受到受众接受方式、大众追捧以及名利驱使等方面原因影响,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转变,文学作品影视化给当代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促进文学的创新与拓展,引发了作家观念的转变,导致文学严肃性消解并向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唤起读者愉悦的审美机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和意象性,具有概括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与表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等特点,所以欣赏文学作品必须进行再创造;又由于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它同时受到欣赏者自身素质的制约.理清关系,把握规律,充分发挥文学欣赏再创造的作用,才能保证文学作品应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谈评析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评析者的接受理解力、独特感受力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评析者的文学、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影响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6.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以思亲怀乡、寻找家园为内容,表现"乡愁"的文学作品卷帙浩繁,形成了一个亘古久远的世界性文学母题.对比中西作家对故园的寻找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虽然存在着诸种不同,其最终归宿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的问题,但在众多的文学理论书籍中,关于文学发展的问题探讨的并不很充分.文学的发展不是时间性的问题,文学的历史并不就是严格意义的按时间排列的发展序列,我们不能说后产生的文学作品就一定比先产生的文学作品好,这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我国关于文学发展的认识的考察,以及对西方文学发展理论的引进介绍,从而梳理出一些关于文学发展的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学理念的转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要求读者与原作者、译者共同创造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背景,针对文学翻译语言规范化与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韵味"及"审美"意义,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9.
1948年-1971年期间,朱白兰曾是一位加入了中国国籍的犹太人.她不仅是一位教授,同时又是一位作家和诗人.遗憾的是,她及她的作品一直排除在德国文学、德语文学、德语犹太文学、流亡文学和布克维纳文学研究之外.我国的文学爱好者们更是看不到朱白兰的文学作品,因为它们是用德语写的,大多又是在原民主德国发表的.另外,由于她极特殊的个人经历,使她的文学作品具有复杂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对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一起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直面那个苦涩的人生,以及那些"用沉甸甸的血"谱写的抒情诗篇.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不是物化的、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的存在;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立创作完成的,而是在文学活动中,经过文学创作者、文学传播者和文学接受者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它经过了文学手稿、文学文本和文本图景等三个基本阶段。文学作品的意义系统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定量,文学手稿的能指、文学文本的能指和文学接受者确认的文本图景等六个因素和变量构成文学作品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个颇为复杂的文化人。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很少提及,即使提到,也仅仅是在《语丝》时期略提一笔。其实,他不仅文学创作颇丰,而且在文化理论建设和文化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幽默文学”、“闲适小品”、“性灵文学”和“娓语笔调”等文学主张都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在尝试阶段从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电影指称的形成和确立、电影的摄制等方面可见明显的文学元素。中国电影是在对文学作品的转录和改编中起步和发展的。中国电影的尝试期与文学的变革期恰好发生契合,这种契合给二者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语境。此际,中国新文学力主破旧立新,而中国电影一方面极力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料,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独立诉求,使得二者在深度交融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间离。这种交融与间离既推动了二者的发展和成熟,也给中国文学艺术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3.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办。作为一份全英文期刊,它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着力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国外。作为作品发表的园地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天下月刊》刊载了大量文化评论与文学译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并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向外传播开拓了先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接受汉学教育情况;结合他一生的创作来探讨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贯穿夏目漱石作品的是一种入世的、重实际的、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文学观,这种经世济民、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新规范的建立滥觞于延安文学时期。建国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唯一合法的文艺纲领,为了巩固文学的新规范,除了从政治文化上控制作家,把作家们纳入到体制内之外,还从文学选本上标示出文学创作的倾向。通过对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既对不符合新中国文学规范的某些现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否定.又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示范性引领。选本与经典在巩固中国当代文学新规范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马华文文学萌发时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新马华文文学的发生、发展受中国五四新文学影响至重,历来的文学史都只关注其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所谓旧文学的萌发及其延续,因此,往往把新马华文文学的萌发时间定于1919年之后。我们认为,本土意识是海外华文文学的灵魂和纲领,考察海外华文文学,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海外华文文学赖以产生的海外各国本土上。海外华文文学的萌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得有形成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即华人社会)和华人学校;第二必须得有华文文学的创作者及其创作事实,并且这些作品必须得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有所反映或表现;第三必须得有能让这种文学作品传播的载体,并且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传播于世。根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新马华文文学的萌发不应该忽视所谓的旧文学,其萌发时间应该是在1919年之前的旧文学诞生之时。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金代文学研究由于资源的局限,以汉语书面文学为主。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满族说部”的崛起,将金代女真族的长篇叙事文学通过口传心授活态传承数百年,为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新的生长点。女真族口传长篇叙事文学的发现,不仅给金代文学带来了生动的原生态作品和新的文学资源,而且给中国文学史的传播方式补充了同书面文学并行不悖的口承文学范式。这一传播范式的确立,将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激相融、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互动互补中促进学科建设,推动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架构由场域狭小、内涵单一的传统模式向视野开阔、多维多元的创新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学中被视为边缘文学。莫言荣获诺贝尔奖的事实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文学中已由边缘步入中心,其发展变化符合文学多元系统论的发展规律,成为阐释边缘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论中地位变化的有力佐证。文章在分析莫言作品成功走出去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外,也阐明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所遇到的翻译策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华文创作的代际承传在前辈的关注和推动下正在进行,征文比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对于扶持激励文学爱好者、发现培养文学新人、承传文学审美观念,它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何激发年轻人自觉的华文文学创作意识,答案仍然有待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