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蒋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齐白石曾经评论绘画艺术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本文试图从动画电影的领域探讨艺术作品的“似”与“不似”问题。文章分动画电影中物体运动规律的“似”与“不似”和动画电影语言的“似”与“不似”两部分探讨,然后回归电影主题及其现实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5.
有位谁也打不败的赛马手,整整在赛马场里驰骋了30年,人称"赛马场上的常青树"。有人问及他人生的座右铭时,他的回答让人费解:"记住你生活中最寒冷的那个日子!"采访者问:"你生活中最寒冷的日子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6.
张洪亮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和西方传统油画艺术注重严谨的科学性不同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为精神世界服务的艺术 ,它的审美魅力直指人类灵魂的深处 ,在精神上满足人类的审美欲求。而“似”与“真”的审美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领域内最重要的美学命题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志雄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4)
“似”与“不似”是现实生活中两个相互矛盾对立的自然形态,“似”指形象外貌的近似;“不似”则相反,指形象外貌的差异。当这一对矛盾的自然现象被引入艺术领域后,艺术家便赋予了它特有的审美内涵,使之成了中国美学中的两个特定美学术语。 相似文献
8.
举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余每读此,心有惑焉。余生于金陵,长于金陵,惯见红日西沉,为霞满天,何来“白日”之说?尝求教于好诗者,其解以描写日出之状,虽可备为一说,然意终不爽。 某日近暮,闲立中庭,忽觉尘土扑面,天昏地暗,仰见天边一轮夕阳,惨白如月。翌日,见 相似文献
9.
妖怪大战争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1,(22):100-103
也许有人说,比长滩美的多的海滩有之,如塞班,马代等;也许世界上最美的蓝色也不在长滩,而是希腊的圣托里尼岛。而我的理由很简单:长滩可以说是最具性价比的美丽沙滩,韩国人甚至把长滩岛当作最佳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1.
吴留英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从艺术美学的高度对中国绘画理论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似与不似”所涉及的是一个蕴涵、体现着艺术规律内核的美学命题。“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虽是中国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它所具有的美学性质有着极大的涵盖性。作为美学原则,它体现在世界各民族的绘画艺术之中。它既是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艺术的归宿,是艺术的重要法规和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13.
14.
《市场瞭望(下半月)》2007,(9)
数年前,一种被称为"电子狗"的反测速产品悄悄流行于深圳等局部地区。若千年后,就在"电子狗"因为技术含量过低快被深圳富人抛弃之时,这种产品却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尤其是在深圳。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满城尽带"电子狗"。与"电子狗"对应的是,雷达测速装置也有自己的昵称,叫"电子警察"。它无处不在,最终使得"电子狗"自动进入"抓狂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电子狗"的反侦察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观点,译界对此褒贬不一.本文旨在对该观点进行追根溯源,进而对其内涵以及翻译中的译文与原文、译者与原作者、翻译与创作的关系问题作出探讨."创优似竞赛"的翻译观,既是许先生个人经验所出,又是中外翻译理论的结晶,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值得译界重视. 相似文献
16.
17.
试说“似的1”和“似的2”及相关语句的辨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德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本文分析了“似的1”与“似的2”的语法语用特征,并就如何辨别跟两个“似的”有关的比喻和测断句作了方法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