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土"的发现是新文学"现代性"的重大标志.新文学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上深层内涵的"文以载道"传统规定了新文学小说对"乡土"的表现在内涵与形式两方面的限度.中国现代小说"乡土"意蕴流变的诸特征,在根本上是由于中国革命对文学的要求和限制.  相似文献   

2.
进化论在近代传入中国时,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新文学先驱们的救亡情结使得西方进化论的渐变思想发展成了近代中国"单向直线的一元整体思维".在这种新胜于旧、"后胜于今"的思维模式之下,五四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文学都染上了浓重的激进色彩,其中文学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作家到作品,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都能感受到新文学激进昂扬的主旋.  相似文献   

3.
全国法院系统提出了"司法为民"的口号.分析了"司法为民"这一提法及形成这一提法的原因,并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和现行体制对形成这一提法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司法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初期小说家初步确立了启蒙者身份,在创作中接通和张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主题.但其对"人学话语"的艺术表现,无法超脱于以"人民话语"为关键词的"新时期"想像,无法绕过既是其展开叙事的"前史"同时又在"新时期"发挥现实功能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期"初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启蒙认同和人民认同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重提"决澜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澜社"是成立于30年代上海的一个现代艺术团体.它标志着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开始.尽管"决澜社"的影响范围有限,然其发历史之先声的地位不容埋没.有感于先驱者的勇气和良善意图,重提"决澜社",或许能给热闹的当代艺术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七九祝辞"标志着党和政府在文艺方针政策方面的重大转折与调整.文艺从狭隘的"从属论"和"工具论"中解放出来,解放了文艺生产力.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离人民、脱离群众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强调文艺审美是对的,但审美只是区别了文艺与非文艺的界限,文艺特别是文学本质上是思想的艺术.独特的审美化的思想是伟大艺术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矛盾,"郭沫若现象"的出现是"五四"新文学解决自身矛盾、摆脱尴尬处境的必然.郭沫若敏锐的时代感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绝对自由的诗体不仅推动了新文学运动进程,完成古典文学的近现代化转型,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现代自由诗的规范,给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张扬,而艺术审美性却遭到了空前的忽视,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品因对政治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沦为粗陋不堪的标语口号.然而,也有一些革命作家依然执著于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的追求,他们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进行实验性创作,赋予了"革命文学"难能可贵的现代品格.同时,"革命文学"时期,还悄然崛起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即"力的文艺".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文学不是等同的概念.新文学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现代文学则始于20世纪初,因为从20世纪初至1917年文学革命以前的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与新文学的主要特征相通的因素.与此相关,本文对于把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文学史分期法也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0.
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中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一种承认既定现实政治秩序,强调个体富贵贫贱转化的替代论理论.这一口号既是周以来中国"天道"观变化的结果,亦是战国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刺激下社会价值观中求富贵思想所使然.它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初期部分农民起义领袖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不成熟性,也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在纲领、口号、目标上的阶段性、局限性特点,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有着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1.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艺术时空演变的分析 ,认为现代主义艺术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和否定 ,同时也是对新型艺术的召唤 ,但后现代主义没有完成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召唤 ,新型艺术还在期待未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文艺伦理观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创作的价值目标,人民群众是创造革命文艺的主体力量,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真实利益是文艺道德评价的根本尺度。  相似文献   

15.
皎然“逸格”论及其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皎然的逸格论,跟隐逸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逸格既包含了对文学创作主体所进行的创作活动的规定和要求,又指陈了中国传统艺术活动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即有效地传达主体固有之品格,使为人与为文获得完美的统一.如此,则人生与艺术也就合而为一,人生即艺术,艺术亦即人生.此乃中国传统艺术之真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回顾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历史,论证了科学领域的进步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分析了信息时代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并展望了信息时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倡导艺术家积极地去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用新的观念和形式反映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什克洛夫斯基和奥尔特加分别提出"陌生化"和"非人化"概念,他们都试图跳出传统文艺观的束缚,实现对传统文艺观的革命与反叛。这恰恰体现了二十世纪文艺美学的两种转向:语言学的转向和批判理论的转向。"陌生化"与"非人化"表征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艺美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个立足于从纯美学或纯艺术的角度来考察美学或艺术,另一个则立足于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将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问题作为整体理解,并将它放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不同意学界将《典论·论文》看作“文学的自觉性的表现”的观点,也不同意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作不同质的理解,认为“文学的自觉”在本质上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典论·论文》是“人的自觉性的表现”,同时也为“文学的自觉”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抽象在现代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传统艺术建基于可视世界的逻辑之上,与抽象的关系是疏离的;但在现代艺术时期,抽象作为一种艺术精神,突破了可视世界的逻辑,走出公众的视线,突进到"存在的空白"之上,因而呈现出艺术本体的自由开放性、包容性和生命能动性,在使艺术传统强制性延搁的同时,又与历史走向了和解.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