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过程,政府主导逻辑内含于以需求诱致因素为基础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之中。本文尝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一制度变迁进行研究,分析了政府主导逻辑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对制度变迁中政府主导逻辑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对如何超越困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晖 《理论界》2009,(4):61-62
中国股市的制度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而又迫在眉睫的事情。其改革将向何处去?政府在股票制度改革历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种角色在以后的股市制度改革中要不要作出改变?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出发去研究这些问题,认为政府在股市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阶段应发挥不同的作用,并提出我国股市制度变迁的方式应适时地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  相似文献   

3.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国家或政府主导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使证券市场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应向诱致性制度变迁发展,而摆脱利益倾向和健全法制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变迁依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重培育制度变迁的主体 ,增强政府的有效制度供给 ,转变政府的职能 ,使之适应制度变迁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尽管学术文献里没有给出政府偏好的恰当定义,但它的确是解释中国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运用制度学派的有关制度变迁理论,对收容遣送制度起源的历史作出政治学的解释,可以认为,巩固政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压力,都对政府治理城市秩序的偏好产生了重大影响。1950年代以后的收容遣送政策及其实践,为考察政府偏好与制度设计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相似文献   

6.
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温州民间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间金融经历了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早期的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民间金融响应获利机会实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存在内部规则难以外部化、制度供应不足和制度滞后等问题,制度供需矛盾要求政府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民间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受到政府的政治稳定偏好、变革动力不足、多个要素市场扭曲、充分的诱致性变迁、利益集团施压等因素的影响。温州作为金融改革试点,也可以理解为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7.
有效政府是经济制度成功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政府是东方式的有效政府,在中国整个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成就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转轨,创造了人类制度变迁史的奇迹.与此同时,东方政府的特点也带来了许多中国式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式,是对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的高度理论概括,具有抽象性、宏观性和凝练性的特点。其基本要点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制度变迁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制度变迁的动因(主体追求制度的高效率);制度变迁的方式(转轨的基本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9.
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制度变迁模式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立 《天府新论》2002,(4):3-12
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制度变迁模式应是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企业主导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合。在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上 ,既要承认路径依赖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而采取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变迁方式 ;又要充分注意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消极影响 ,确立更新性制度变迁方式的主导地位 ,以最终克服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治理分为经济治理和政治治理两类项目。在中国自上而下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下,有必要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经济和政治治理的变迁情况。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下,中央政府针对农村治理的制度安排,往往受中央政府不同政策目标的权衡及地方政府激励相容条件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经济治理和政治治理的原则,都是内生于以财政收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建构过程的。特别是由于治理的实施既有赖于中央政府不同政策目标间的权衡,同时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因而蕴涵在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政收支安排中的政府收支责任及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问题,对中国农村治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是将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的变革与创新进行了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并进而说明政府在今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2.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公共行政存在着多方面的危机 ,需要政府自身进行制度变迁。政府组织制度、政府人力资源制度和政府行为制度构成了政府制度变迁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状况作一个总体判断的基础上 ,就外贸和外资发展的积极作用来分析经济开放的制度效应 ,而后结合WTO后中国开放深化的发展大背景 ,前瞻中国制度变迁的趋势特征 ,并就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度变迁理论关注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然而在中国经验中,还存在不同于这两者的制度变迁,即引导性制度变迁.引导性制度变迁是政府通过具体的政策实践和创新策略来影响社会成员的行动结构,以达到最终引导制度变迁之目的.它具有多中心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在推进农村市场发展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安徽小岗村的市场发展经验和教训来看,政府在推进制度变迁中,引导作用比主导作用更有价值,基础投资比零星补贴更重要,牵线搭桥比计划指导更有效,多层次推进比孤立推进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将制度变迁理论用于中国法律转型的研究却不多见。因此,尝试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中国法律转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法律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法治的启示有:首先,国家在法律制度变迁过程充当主导性角色是不具有成本收益优势的。因此,法律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国家只能是辅导性力量。其次,法律制度变迁不可能进行跳跃性地发展,只有满足周期性和阶段性变迁才可能获得成功。最后,法律制度变迁走不出停滞阶段往往都是由于利益集团的垄断。因此,只有存在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才能造就各种利益集团,形成重复博弈的动态过程,从而避免法律制度陷入长期的“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报业经营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系统而言都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经营改革的制度变迁经历了恢复广告、自办发行、增张扩版、兼办都市报、组建报业集团、国内报业资本运营等六个阶段。与政府主导的国企改革略有不同,我国报业经营制度的变迁过程体现了以诱致性变迁为主、政府主导性变迁为辅的渐进性变革特性。由于初始条件和改革成本的制约,今后我国报业经营制度的变迁方式仍将选择渐进式道路。  相似文献   

17.
改革也就是制度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道路,实际上也就是这个国家对制度变迁形式的选择问题。国家经济制度的整体变迁,从理论上,可以被区分为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移植型制度变迁和创新型制度变迁。而中国经济改革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一种典型的创新型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改革创新型制度变迁道路的选择,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历史的归宿,实际上其创新性也已被中国经济改革30年的实践经历所证实。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政府制度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意在对企业制度变迁与政府制度供给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文中首先分析了企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以及不同制度变迁方式下的政府制度供给问题 ;其次结合实际分析了目前我国制度需求与政府制度供给之间的非均衡 ,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企业制度变迁中的政府制度供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以及制度变迁的效率无不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绩效和决定其成败。"扶植型"、"掠夺型"作为两个对称的理论概念,反映了两种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政府的基本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 ,其制度创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有利于降低制度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提高权力中心制度安排的质量和效益 ,但从全局的角度审视 ,则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妨碍权力中心推行的制度变迁进程和制度变迁的整体性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