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冶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总称。《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而鲜活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民族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一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二是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从而使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服饰变化,蕴含于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服饰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是由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历史上形成的社会发育程度低,民族内部分工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低,特殊的分配和消费方式等都限制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新的发展理念是党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前苏联和中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的现实发展表明,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进步,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和引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新时期,更需要它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经济、 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以引领民族地区正确发展和取得预期目标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民族和谐始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和谐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解决我国民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保障和基础;是中国向世界提交的发展纲领和宣言书。本文介绍了民族和谐的时代背景、历史价值,并分析了民族和谐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问题就是同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直接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的总括,它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从历史上看,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整个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民族问题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自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从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产生、发展过程看,有其自身的历史规律,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同时,它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同整个社会及其它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的需要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结合视  相似文献   

7.
藏族法律文化体现了藏族社会、藏民族数千年来为了实现生存发展而创造的特殊的社会秩序,从而对社会进行有目的调节和控制。离开藏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孕育这一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纪念邓小平诞辰 10 0周年而作。论文回顾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概括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认为邓小平民族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弘  王小红 《民族学刊》2021,12(10):59-64, 123
丹巴位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对汉藏民族关系、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稳定均具有重要影响。自忽必烈时期开始丹巴即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研究丹巴的土司制度发展历史对梳理“藏彝走廊”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丹巴土司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境内的四个土司的管辖范围、权力地位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该地区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志农  高云松 《民族研究》2022,(6):1-14+138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共同体的形成历史纳入理论反思,从中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历史辩证关系。基于对云南迪庆在1957年建州前的区域史的考察,从历史、空间与社会三重向度分析了区域内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中蕴含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差异性并没有被消解,而是始终在保持其张力的同时被共同性所超越;这一历史辩证法表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原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区域视角对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突出了边疆社会作为边疆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贯彻到边疆社会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相似文献   

11.
何博  李权 《民族学刊》2017,8(5):47-54, 111-113
跨中缅两国国境线而居的德昂族在传统社会框架下为了本民族生存和发展建构了早期共同历史记忆.近代以来,中缅德昂族早期共同历史记忆出现了差异,究其原因,主要与现代国家确认、现代国际社会框架和自我建构相关.因此,早期历史记忆研究应该关注传统社会框架和自我建构的互动;历史记忆的当代重构应该关注现代国家、现代国际社会框架和自我建构三者的关系.国家认同差异并不妨碍中缅德昂族民心相通,德昂族将对"一带一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平 《回族研究》2013,(1):102-109
泉州回族文化遗产是泉州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其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与闽南汉族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结果。它是泉州回族起源、文化变迁与融合、社会适应与发展、族群认同变化与重构、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变化和延续的历史记忆,是泉州回族社会历史发展与文化特性的象征与表达。  相似文献   

13.
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留下生存、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基因,从中我们可以探究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相互的渊源关系.从古至今,汉藏族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理板块,两个民族历史文化关系源远流长,许多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史前文化时期中原与西藏就开始了互相接触和影响.对民族称谓、语言、文化和生物学遗传等多个层面的研究成果,更是证明汉藏关系悠久而深厚,从而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形成历程.  相似文献   

14.
要促进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现实发展,必须了解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与规律。从历史上看,乌江流域的教育整体发展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教育供给与需求单一;民众教育权利和政府责任缺失,学校教育长期发展不足。在其中的个别时期,政府注重兴办学校,加强文化交流,教育亦得到较大发展。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教育自身的独立性是其健康发展的保证之一;制度变革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部分古籍因其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而显得弥足珍贵,对发掘整理民族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历来是组成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快慢和受其作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的全面性和提升的潜力。正确协调和处理民族文化与民族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民族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是作为被压迫民族和少数民族同统治民族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些民族和少数民族争取平等自由地发展、为消灭民族压迫而斗争的一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世界各地区民族形成过程的矛盾性,民族因素在各种社会势力的政治斗争中的比重,社会民族关系的演变反映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政治代表的意识中的正确程度,等等,不但表明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了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研究这一问题的崇高责任。  相似文献   

17.
董强 《民族研究》2023,(5):1-9+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伟大的历史的民族”论说,深刻地辨析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伟大的历史的民族”也是“革命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在现代社会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性,对现代世界体系具有建构性。中国共产党曾使用“伟大的历史的民族抗战”话语。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自强不息、救亡图存,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快速发展后,中国已成为改变国际关系对比格局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笔下“伟大的历史的民族”的理念之于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征程中得到不断实践。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论断,深化了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历史的民族”的理论内涵。“伟大的历史的民族”论说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体现民族共同体认同内涵的视觉形象建设.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生成、凝聚和发展的历史.通过视觉形象呈现而被"看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民族精神认同的内涵.图像民族志是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形象体系的研究路径,即进入历史图像的现场性研究,打通历史与现代记忆之间"流动的缺口",实现民族共同体历史的活化延续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