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周一代,自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外不断遭戎族的袭扰,内有诸侯纷纷蚕食周之天下,王室仅剩下宗周二百里地。周天子的威信大大降低,各诸侯势力日益增长,有些诸侯“挟天子”企以霸主天下。“天子穆穆”时代已过去,社会关系,尤其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很是混乱,面对如此情形,不少思想家提出了种种设想,儒家宗师孔子主张一统天下,达于家国一体化,但他的构思是克己复周礼。一、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  相似文献   

2.
论春秋霸主与诸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霸主与诸侯交往的大量事实,认为他们之间虽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因素,但这不是其主导关系。其主导关系是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关系符合春秋之礼。霸主与诸侯之间还存在一种逾越或非春秋礼制规定的协调与制约关系,它使双方关系不致过分倾斜而崩溃。霸主与诸侯之间虽然事实上不平等,但是由于各自的期待值大小不等,故双方心理基本平衡。这种平衡是以霸主为核心的政治格局长期保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提起孔子的社会理想,便不免使人想起他的如下一段话: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人皆欲除之。曹操在刺杀董卓未遂后,回乡招集义兵,并发檄文于天下诸候,共伐董卓。天下十八路的诸侯纷纷起兵响应,诸侯共推四世三公的汉朝名相之裔、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众诸侯歃血而盟,约定共听袁...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是一个争霸的时代,霸主无疑是整个春秋国际秩序的领导者.笔者以为霸主称霸的方式是有区别的,齐桓公主要号召“尊王”,晋文公主要力图“攘夷”.而对于中小诸侯而言,霸主才是其最直接的领导者,“尊霸”才是其所应做的最为直接的事情.关于“尊王”的口号为何衰落以及晋国霸主地位的兴衰,本文将结合文献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作以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我国进入春秋时代刚交百年,东方的齐桓公使第一个跃上了诸侯霸主之位。为什么在百邦鹰进、列强虎斗,兼并战争连年不止的历史激流中,齐国能够领先称霸?应该说,齐桓公善于用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个精通战技、上天下海、无所不能的特种精英退役后只能在屠宰场或者银行保安部终老是件悲哀的事情。也许马革裹尸是这些人的最好宿命自从伊拉克战争以来,雇佣兵的身价看涨。现在的雇佣兵,已经不再是职业退役老兵,贪生怕死、惟利是图、残忍好杀,也不再是现代雇佣兵的别名了。最早的雇佣兵的产生是因为罗马帝国土崩瓦解后,欧洲诸侯间为了争夺霸权,开始大批雇佣那些没有国家、没有民族、不服务于特定雇主、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们为他们打天下。  相似文献   

8.
楚灵王方会诸侯于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反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势之于人,可不慎与?司马迁《史记·楚世家》司马迁在写完《楚世家》后,在文末专为楚灵王写了上引的一段评语,紧接这段评语之后,还有为楚平王写的评...  相似文献   

9.
张语 《华人时刊》2008,(11):72-74
用剑、治国、治企道理相通庄子在《说剑》中与喜欢剑术的赵文王有一番关于剑的话语,庄子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天子之剑……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史上,“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但这一赫赫大国,在西周初,只是一蕞尔小邦,地方50里,位卑势弱,不盟于诸侯。至春秋时期,楚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雄踞江汉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楚以蛮夷小邦,在诸侯“不得保其社稷者  相似文献   

11.
锡命制度是周天子封建诸侯、命官赋职、赏赉有功等活动时所举行的隆重典礼。周王锡命并非一种简单的仪式性制度,而是周人统治思维的反映,它渗透着西周的深层伦理价值观念。周天子正是通过锡命礼的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心理认同与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辏"文化传统与价值思维,从而将姬姓与异姓诸侯(王室与天下诸侯)抟为一个文化认同的政治实体,推而建构出"天子—守臣(诸侯)—陪臣(卿大夫)"政治结构。它不仅与西周时期宗法、分封之制相辅相成,而且是春秋时期尊王攘夷、诸侯邦交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战国秦汉以降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益激烈,人民生活于战乱和饥寒之中,迫切要求天下归于一统,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各种思想政治学说也应运而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是这个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注重现实的传统,发挥了孔子提出的“德治”主张,广为游说诸侯,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霸”即“伯”,即争当“诸侯长”。历史上,虽有孟子等儒者对春秋史事评价过低,但孔子作《春秋》记载春秋大事,对齐桓公、晋文公主盟之事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并从这段历史中发现政治智慧与思想之光,以“大义”和“微言”形式总结其中的经验。“大义”主要有:“尊王”“尊周”,反分裂;“选贤与能”,天下为公;天下治理,“会盟”共商;倡仁道,鄙诈力等。“微言”主要有:“大一统”;“通三统”;“张三世”;新“夷夏”观等。《春秋》“大义”和“微言”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和价值,可以进行现代性阐发与转化: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推举贤能理政;文化上,促进文明交流与民族融合,维护文明延续发展与民族团结等,这些在当代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叢",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试论纵横家的游说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争霸乃欲作天下霸主,唯我独尊,而兼并则要求统一,执九鼎而定天下。秦自商鞅变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而山东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纷纷实行了诸多的改革、变法之举,虽然形成了一时的强盛,但终究未能继往开来,开辟新格局,国势如日落西山,渐趋衰微。面对各国日益衰落,而“虎狼之国”的秦国却日渐强盛的严峻形势,山东各国本着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强秦本着鲸吞天下的狼子野心,纷纷延榄天下英才,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结构形式问题,就是封建国家机构在中央和地方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形式问题。所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就是把地方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在建立秦王朝时,曾召集群臣讨论秦的政治制度,丞相王绾主张在齐、楚、燕故地实行分封制,而廷尉李斯却持反对意见,他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多,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上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要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①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从而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这种君主政体从秦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时间长达两千多年,然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并非是始终如一的,而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长期以来,视夏商周三代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大帝国”的观点,在学术界相当流行。追本溯源,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人们即作如是观。如孟子认为:“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堂也”。司马迁写《史记》分立夏、商、周本纪,正是受当时视三代为“大一统”社会的观念影响的结果。从一定程度看,尽管这种认识多少道出了夏商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核心这一本质特征,但以此认为夏代“九州攸同”;商汤“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周武王“实抚天下”,就未免偏离了三代历史的实际进程。事实上,三代国家的结构是极为松散的,还处在邦国林立,各自为政的状态中。文献有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众多的邦国并未整齐地集合在天子的旗帜之下,而是改由己出,不相统属,故其国可以自由迁徙,不受约束。如夏“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古公亶父“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歧下”。  相似文献   

18.
平王东迁后,周朝天下大宗的地位逐渐沦落,各诸侯征伐迭起。战乱不休的世代,郑庄公以独特的礼治闻名于诸侯,然其阴存的志向与表面的达礼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左传》、《史记》关于郑庄公的记载差异悬殊,其原因虽有多方面,但叙述方式的不同和太史公式文学观念的独特关照却是其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适值“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社会失范,各种社会越轨行为比比皆是,子杀父、臣弑君、兄弟相残、权臣僭越、诸侯争霸、攻伐不休,作为天下之主的周天子已名存实亡,社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之际。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以仁、礼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正名”和教育两种社会控制方法,达到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控制目标。社会控制思想实为其社会思想的核心所在。 一、孔子的社会控制目标:“天下有道” 孔子所处时代正是大变革时期,天下大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鲁国与列国的盟誓有不同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多层次性,鲁国不仅与周王室以及当时的霸国有结盟关系,而且与中小国家也有结盟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春秋初期鲁国对外结盟的目的在于参与集团之间的争夺,春秋中期在于追随当时的霸主结盟活动,春秋后期又与新兴的霸主结盟。此外,鲁国对外的盟誓还呈现出灵活性特征。鲁国或与平等国家结成盟誓,或追随霸主参与盟誓,或在不同时机要么选择旧霸主要么选择新兴霸主参与盟誓,春秋晚期鲁国内部还出现了卿大夫之间相互盟誓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