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的理解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文学作品及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复杂的关系。对作品的理解,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中心;理解主体既要主动地理解他人及其作品,又要被他人所理解;理解的偏差与理解的同一相互补充。理解的基础是批评对象的多义性、批评发现的多角度、批评理解的开放性。文学批评中的"理解"原则是:追求理解的准确性、重视理解的创造性、尊重理解的差异性、尊重理解的局部性、讨论理解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着理解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必须正确解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总是多样性的,其根据在于理解本身,在于理解的条件性、历史性。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又有统一性,有统一的理解目标,有统一的衡量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各种理解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共性。理解统一性的根据也在理解本身,在于理解的对象性和对象的可理解性。理解的多样姓中包含着统一性,理解的统一性表现于理解的多样性之中,通过多样的理解而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3.
"解释性理解"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韦伯理解社会学得以区别于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重要标记。韦伯对"解释性理解"的定义就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是对行动者赋予自己行动的意义的考察。然而,由于韦伯在论述中对"理解",尤其是"解释性理解"以外的直接观察性理解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论述,从而使"解释性理解"这一概念有语焉不详之嫌。本文通过对诠释学中"解释"和"理解"两个概念的考察,试图说明,在韦伯的"解释性理解"概念中,一方面,解释和理解具有同一性,解释性理解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者和被理解对象之间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解释性理解中的解释又和狄尔泰关于解释的说法类似,具有一种因果说明性,只不过这种因果性是一种或然式的因果性。  相似文献   

4.
向先应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97-99,112
数学理解作为特定的认知活动是具有层次性的,可分为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误解(misunderstanding)、不充分理解(part-understanding)、理解(understanding)、后理解(post-understanding)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区分有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理解程度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坏的理解,促成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理解分为理解自我、理解传统、理解语言和文本、理解他者四个方面,本文拟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看待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现象,分析跨文化传播的重重理解障碍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探究“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理解的内容包括原文的词汇、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理解才能把握词汇的准确含义 ,弄清语法结构和语用环境 ;理解才能辨别词义 ,正确使用 ;理解才能领会说话意图 ,表达通畅 ;理解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只有掌握理解方法 ,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7.
英语阅读是基于特定语境的阅读。准确合理地理解语境对于阅读理解非常重要。重视语境理解不仅要重视语境理解的效果,更要重视语境理解的过程。语境理解的过程具有渐进性、整体性、互动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加强学生的语境感,以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加强语境理解,注重学生语境理解的基本功训练。  相似文献   

8.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语篇理解,并将语篇理解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字面理解、推理理解、评价理解和欣赏理解,所以对字词的理解成为语篇理解的第一步。字词的自动化识别程度与注意力分配多少有关,而且能影响语篇理解的准确性和速度。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者提出实现字词自动化识别的方法,但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通过对字词自动化识别的分析,以期能帮助读者提高英语语篇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为跨文化文本理解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从跨文化文本理解的历史性、理解者与原文本作者视域融合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跨文化理解中理解者偏见的合法性等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为跨文化文本理解的研究寻求一种哲学诠释学视域,从而使跨文化文本的解读从以往的表面化范式中得到理论升迁,进入跨文化理解的一种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论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解释学主张克服前见以达到对文本的绝对把握,哲学解释学把前见看作理解的本体论处境,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条件,前见是无法超越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人首先属于历史,同时历史又是属于人的历史。在本体论意义上,一切理解都是从前见出发的理解,是无法超越的;在方法论意义上,一切理解又都是不断超越前见的理解,前见又都是可以并且应该被超越的。对前见本身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解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理解的可能性、局限性、派生性等等。前见决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又决定了理解的绝对性,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前理解、解释学循环、历史间距、语言等是理解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文本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依赖于读者的客观意义,理解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从相对理解走向绝对理解。正确理解文本的本来意义是有可能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视角考察了理解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提出在生活中实现理解 ,在理解中生成德性 ,让学生过道德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对研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过程带来了启示。说明了阐释,理解与翻译三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理解的主体是译者,理解的客体是文本,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阐释,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理解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在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载体,对经典著作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世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历史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成为可能的基础;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客观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评判标准;对经典著作的理解还应该坚持实践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5.
前理解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诠释学在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本文对诠释学中的一个关键理论——前理解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前理解的潜在意义,将前理解界定为激发接收者理解文本意义的一种潜藏要素。同时,结合语言实例,阐明前理解对于接收者所发挥的微妙作用,接收者应通过前理解来有效地辨别出特定语言的潜在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前理解对现实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变是翻译的必然属性 ,不为人们的意志所左右 ;但变是有基础和根据的 ,是部分的变而不是彻底的变。虽然翻译是变 ,但原文在本体论意义上是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的 ,读者的真正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 ,因为理解只能是历史的 ,并不存在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理解 ;另一方面 ,变是理解的基础 ,没有变就没有理解 ,因为理解也处在不断的历史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理解是话语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隐喻理解理论中的比较观、相互作用观、语用观都未能触及到隐喻理解的实质;而隐喻的认知观则从人类的思维、认知出发,考察了隐喻的产生、运作与理解,从而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的角度考察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过程,发现两个过程的信息输入方式虽有所不同,但二者的理解过程却极其相似,那么,适用于阅读理解过程研究的图式理论同样也应适用于听力理解过程的研究,采用的理解策略也应有相似性。这一发现将会给外语听力教学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唤醒解释学意识,但解释学的研究同样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正确的解释学意识包括对理解的对象意识、目标意识、条件性意识、创造性意识和性质意识等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解释.理解的对象是文本,理解的目标是把握文本的意义,从而为理解者服务;理解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历史性行为,理解的条件性不仅规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也规定了理解的可能性、客观性和绝对性.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理解是民族团结的起点和根本。以理解理论为支撑的多民族团结教育旨在消除中学生间的民族误解,增进团结。以理解理论为支撑的多民族理解行动,具体应用理解教育理论,形成"学、说、唱、做"的实践形态,通过理解的道德性、感情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交互作用以消除中学生间民族误解,增进理解,进而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施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素质教育,促进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达成,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证明,民族团结教育可以通过科研课题引领与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充实、理解共同体创建与完善、多民族理解校园文化培育等路径进一步提升和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