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艳艳 《中州学刊》2012,(5):110-113
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做人类文明的核心,以生态学规律为生态文明的基础,以工业文明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的独立文明形态,这些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认识误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核心任务是使现实社会关系合理化,根本途径是超越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文明。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与法学方法论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泉生 《东南学术》2005,(5):154-155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它意味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而这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必将开启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即生态工业文明,并形成一整套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出发,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建立起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型社会。对此,有识之士业已指出:“这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它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工业文明的替代品,仅仅基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理解生态文明.进而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指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才能奏效,这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四个基本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生态文明观有待商榷。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障每个人公平享有生态权益的统一,体现了遵循按自然规律办事和体现人类发展生态价值的统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更需要我们树立生态意识。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肥沃土壤,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并将有力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促使人类反思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度,这有助于人类保持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而不至于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低碳经济还促使人类反思把欲望满足作为人生价值的理念。由文艺复兴以来的纵欲主义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人类向大自然不断索取甚至竭泽而渔,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这种局面仅仅从科学技术层面难以彻底改变。人类必须建立一个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有益借鉴的生态伦理社会,才能实现以低碳经济为基点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建构和谐的人伦社会秩序的需要,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可以说,这种生态观念在农业文明的社会中长期存在,但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农民政治地位的变化,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心的提高;再加上政治的需要,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工农业水平,采取了大规模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单向度的谋求经济发展的措施,导致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农民的传统生态观念发生了解体。这一问题的研究为当前新农村的环境建设和重构新型生态观作了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泾  刘振泽 《江淮论坛》2010,(5):18-22,29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深刻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文明是消解经济发展和生态失衡两难困境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李祖扬、邢子政在《南开学报》1999年第 3期撰文指出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 ,迄今所知的人类文明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 ,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原始文明时代 ,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放。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 ,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 ,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需要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实现根本的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11.
尹业初 《北方论丛》2015,(2):153-157
传统社会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平衡作为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社会伦理道德的产生即源于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了解与重视。这使传统社会农民有着生态伦理的理性自觉意识,他们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确立人类与自然交往的态度和性质。现代农村建设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存在以资源与环境的损害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农村生态受到了破坏。因此,应当从传统儒家智慧中汲取营养,认识到人最本质性的存在还是生态性存在,由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在生产生活中打破政经一体化机制,保持农村生态伦理的本位,才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远古时代,社会结构较为单一,社会分层尚未形成,原始信仰与崇拜自然也就未有分野。在文明前夜的文明形成过程中,城乡分野出现,社会结构也显现出以权力人物为核心的上层社会和以普通劳动者为主组成的民间社会。权力人物与上层社会垄断了与天地沟通的种种崇拜与信仰,那些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较为密切的信仰则由民间社会所传承。  相似文献   

13.
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古代海洋观念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即源远流长的“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敬畏与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总体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在现实和虚幻两条轨道上前行,并且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在历史时期内越来越趋向现实,人海关系中人的力量不断增加。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古人将大海视为恐怖之地并对之深怀恐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学术界对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看法分歧甚大,有人批判其为“反人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平等”是人与万物在“生命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因此,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道主义,所以,它不是“反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对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15.
道学文化作为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生命"本身视为"道"的体现。基于这种"身国同构"理念,道学将"医身"与"医国"同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传统文化,最终将成为人类进入大同社会的普世文化。中国医药学是一种文化医学、社会医学、心身医药,是自然生态医学,是自我康复医学,是有机整体医学,是周天全息医学。用中国传统医药学的自然生态医学思想重构西方医药学,在中医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促进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人类新的自然生态医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 :( 1)生态学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辨证统一 ,自然不仅是一个自在概念 ,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和生态概念 ,即辨证概念 ;( 2 )生态学的社会观 :自然是一个辨证概念 ,又是一个革命概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才能有机地结合 ,自然的异化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