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老文化有一项重要的组成: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存在,让人们得到了将纯粹的消费行为,顺畅转化为文化体验的可能。作为盘锦知名餐饮企业的福德汇,在饮食文化的锐意打造上别出心裁,招招式式中彰显着淳厚的地域底韵。  相似文献   

2.
李肖  朱晨  杨丽然 《创新》2007,1(1):115-118
文化即人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主体对人类文化中野蛮性、愚昧性不断扬弃的结果,是人类有目的、有选择地过滤人类文化、形成合理文化内核的过程。中国当前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走出“精华”和“糟粕”的简单二分的误区,用外来文化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来开辟中国文化发展之路。弱化暴力色彩,强化仁政效应,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3.
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可分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精华,无疑应该继承发扬。对糟粕,当然应该批判剔除。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害成分,不仅要读"德赛"新经,而且要读佛法旧经。以民主观念破专制主义;以众生平等破等级制度;以法无定法破独断教条;以无相忏悔破隐讳护短,使中国文化永葆健康、青春。  相似文献   

4.
韩旭峰 《社科纵横》2006,21(3):137-138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通过对发展先进文化进程中的宗教现象再认识,指出现阶段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消除其消极作用,保护和发展宗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进而构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6.
陈小丽 《社科纵横》2012,(7):125-127
在甘肃丰富多彩的地方饮食文化中,最受各族群众欢迎、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就是兰州牛肉面。对兰州牛肉面的研究需要超越技术和经营层面,站到文化层面的高度,通过深入探索兰州牛肉面饮食文化的挖掘、保护、弘扬问题,丰富和拓展兰州牛肉面文化,进而推动建设甘肃"文化大省"。  相似文献   

7.
袁晓燕  李邦耀 《社科纵横》2006,21(6):108-109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在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步伐不断加快。这股浪潮首先冲击到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流是好的、正确的文化;次流中却有不太好的,甚至腐朽没落文化。为了弘扬先进文化,鞭笞糟粕文化,本文提出在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九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21,(1):64-68
在实践中,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往往会挤占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那么在黄河流域能否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带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呢?本文认为,智慧黄河建设革新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动力。因此,要通过智慧黄河建设构建和完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而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黄河样板。  相似文献   

9.
梁志伟  高菊 《探求》2014,(2):74-77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持续发展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幸福的生活依托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化的生态环境也是幸福社会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分析幸福与生态的关系和广东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建设幸福广东的生态举措,即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生态效能;构建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保,构建宜居城乡;完善生态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提升生态素养。  相似文献   

10.
石长起 《社科纵横》2012,(10):83-84
本文结合实际地分析了青海藏区生态伦理建设的难点和优势,提出充分挖掘藏区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富有伦理内涵的生态文化提供道德支撑,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龙云 《唐都学刊》2003,19(1):142-144
在文化的多元、文化的转型期间,我们有必要在调查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和关注"大众文化"这一新型文化形式,并就如何"文化大众"作以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卞敏 《阅江学刊》2011,(2):39-4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一个地域也有其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地域文化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从总体上说,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的。地域文化体现城市文化发展脉络,而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特色又积淀、留存下来,成为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特有的文化个性。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她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与泰国建交30多年中,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社会、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中,泰国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战争文化走向和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和平文化运动的开展,铲除战争和暴力文化、建设和平文化已成为和平文化运动的两个基本目标。悄然兴起的和平文化研究,以联合国大会宣布的“2000 年——国际和平文化年”为标志,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它的发展不仅对未来的和平文化建设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原创文化的涵义为起点探讨了原创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及原创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认为原创文化兼有起源、突破二义 ,关键在于突破。原创文化是活生生的有机体 ,从横的角度看是含多之一 ,从纵的角度看作为源同时也有其过程 ,从内部有机构成的角度看每一个具体原创文化都由某一个理性支配的具体理性构成。原创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源流的关系 ,但其对待本身具有相对性。各个原创文化开创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 ,而传统文化是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的。其传承的条件就在于创新 ,但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原创文化总传统之内的更新与恢复 ,具有局限性。因而需要一次新的原创文化对前一次原创文化进行突破 ,这种突破必须是建立在不断“返本”基础上的前进的突破。此间第一次原创文化既是突破的对象又是突破赖以实现的资源 ,因而加强对它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采取与悲观主义和精英主义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立场,从平民主义和大众立场出发,发掘民间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反应,发现大众参与和对话所具有的能动解码实践,从微观和差异层面来探索其中的权力关系,从而彰显了作为反权力话语的文化研究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陈宁 《社会》2002,(4):36-38
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但是,与社区建设的其他方面相比,文化建设仍然是比较滞后的.造成这种现象有体制上和投入等方面的原因,但文化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现存旧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就是其文化批判的全部,但事实上,阿多诺的文化批判还包括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文化观的批判.康德以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往往将文化作为纯粹的、完全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存在,认为文化是与物质相比具有真正自由属性的领域.马克思在认同文化的自由属性的同时,强调文化以物质生产为前提.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文化观念,并将其运用于对当代文化工业的批判之中.  相似文献   

20.
2002年9月,应比利时鲁汶大学之邀,我赴布鲁塞尔参加了"中国与西欧教育比较学术研讨会".会后顺访了比利时、荷兰、德国、卢森堡、法国等地.一路虽是走马观花,但那里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人情、建筑雕塑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