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风骨”的诠释,歧义较多,莫衷一是,成了《文心雕龙》研究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这里笔者尝试着作些粗浅的探论,以求正于方家.一、关于“风”什么是“风”?刘勰说:“诗总六义,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风骨》篇义析论金庆国1《文心雕龙·风骨》篇义的关键问题,自然是对“风骨”概念内涵的理解。“风骨”可以说是《文心雕龙》中歧说最多的概念之一了。陈耀南先生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一文①中,曾搜罗六十四种说法分为十类,并加以按断,可见纷纭的概况。...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以三个部分展开对“风骨”的论述:第一,“风骨”概念的提出;第二:气、采与风骨三者的关系;第三:风骨与新巧的讨论。以上述的三个层次来阐释文本,《风骨》篇的整体面貌得以还原,风骨,气,采,新奇等概念也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5.
《风骨》篇贯穿了一种立体思维,重点考察了风骨与情、辞、气、采四个元素的关系,认为风行于情,骨存于辞,二者植根于气,又外显于采.现代关于风骨涵义的种种解说,主要有或认为它兼指内容与形式,或分析为内容的两种因素,或基本确定为形式、外观三种基本观点,虽然多有歧异,但都持之有据.其实,风骨更宜理解为主体的内在之气化为一动一静的结构性力量,作用于题材形态的情与理(内容),合成一种超越作品文采的刚健俊朗的审美风貌(形式),即一种特定的气韵或风格.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风骨论不仅是一个影响甚大的批评概念,而且也是一种审美价值观念。刘勰系统阐释之后,这一概念就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中。从而由原本体现士族精神与玄学意识的人物人格形象品藻,逐渐转变为刘勰原道宗经立场的文论思想与文学主张,使风骨论的内涵具有明显的儒家文化色彩,而与人物品评异趣。此种体现玄儒汇通化成的学术观念与文化思潮,其中暗涵的《易经》及传注影响,对深入探寻刘勰风骨论的文化底蕴,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心雕龙》是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需要而写成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一套严格而周密的主张,以使文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他又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文学和文学批评发展的经验,在书中对文学上的许多重要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包含着不少超越前人的见解,成为我国第—部自具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的进程。因此,研究和正确地估价《文心雕龙》,就成为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正确地估价《文心雕龙》,我们必须首先着限于这部书的阶级实质。联系它的时代的——阶级的背景,具体地考察它把文学引导到什么道路上去——为什么阶级服务和产生什么作用。我们固然应该珍视刘勰在探讨文学内部规律等问题方面的历史贡献,也不应该  相似文献   

9.
蔡邕是东汉后期的文坛巨匠。他对于骈俪化的追求和探索,对六朝时的骈文创作有直接的启发意义。同时,蔡邕的文章,尤其是碑文,无论是对于儒家经典及其精神的体认,还是使事用典,都表现出学者之文富有深厚的经史传统的特质。这对于魏晋以来文坛上流行的一些浅薄庸俗的文风有针砭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见于此两端而对蔡邕的创作、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史意义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尤其是专门将碑文作为独立的文体加以探讨,有力凸显了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艺理论巨著 ,也是一部较完整的美学理论著作。从总结具体作品出发 ,不仅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 ,而且能突破传统观念 ,较系统地论述了形式美对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性。文章就《文心雕龙》论语言美的问题 ,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12.
就影响《文心雕龙》的传统文化诸因素来看,史官文化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史官文化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有史官文化的"圣"的观念;"报本反始"的观念和"述而不作"的观念等层面。而《文心雕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官文化的这些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被称为“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确实,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巨著,在它颇具规模的理论构架中,涉及了极大部分文学理论问题。而其中,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尤引人注目。《文心雕龙》篇名中的“文心”二字,按刘勰的说法,“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为文之用心”,这不就主要指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吗?因此,刘勰的艺术思维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中大量的小说论因子,散见于其《诸子》《史传》《宗经》《谐隐》等各篇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曲缀”之“序”———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作为历史小说萌芽的史传文学的虚与实、《文心雕龙》的小说地位论与小说观。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因子,是时代与文化共同催生的必然产物,具有深远的肇源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将"雅"与"俗"作为一对范畴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刘勰崇尚雅正,标举雅丽,认为文艺创作要内容纯正,符合"雅"的规范,形式方面要语言精炼、辞采华美;刘勰从作品的内涵及风格出发,认为风、雅相通,俗可以转化为雅;他还认为"雅丽"作为诗文创作的审美追求,作家创作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刘勰论文以人为中心,认为有人之雅才有文之雅。从总体上看,《文心雕龙》尚雅轻俗,刘勰是将具体作家作品、文艺现象等放到文学艺术史发展进程中来看待"雅"与"俗"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体系性表现在理论体制上的完整性和各理论构成要素间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紧密关联上。这种完整的体制、周密的理论布局与精细的理论安排建立在刘勰深切细密的谋略意识之上。其谋略的用意则是对与作家和创作有关的诸多问题作出系统擘画与先期安排。其理论虽为救弊而发,然其意旨则在于对文学未来走向的深远关注上。其理论谋略决定了《文心雕龙》"体大虑深"的理论特色,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参古定法望今制奇先研究一下通变观的内涵。刘勰《通变》指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文章是逐日发展的,因此他要求为文者“趋时必果”。又说:诗文“弥近弥淡”乃因“竞今疏古”,因而提出“矫恶翻浅,还宗经诰”。合起来看,他认为作文应当趋时而不疏古,也就是要求既趋时变新又法古宗经,贯通古今,统一因革。这就是他所说的“通变”。所以他说:“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怎样参伍因革呢?“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问题.刘勰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著作中对于结构体系、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方面都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其严密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文学思想、创新的理论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