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打造学术精品服务教育事业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唐宋词学批评史论》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唐宋词学与批评理论,就词体绮艳风格的形成、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唐宋词坛词体观的演进、宋代词学与诗学、唐宋人的诗词之辨、词学史上的清空论、柳永俗词、清真词、白石词、梦窗词、《草堂诗余》、《乐府指迷》等论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下卷主要是清人论析唐宋词,主要探讨了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浙西词派倡导的南宋词、常州词派的南北宋之辨、谢章铤论析南北宋之争、清末民  相似文献   

2.
杨海明先生在其《唐宋词纵横谈》一书的《前言》中曾说,唐宋词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任你古人说、今人说、国人说、洋人说、正说反说、横说竖说,可永远也说不尽它们的绰约风姿和无穷魅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兴致不已的“偏嗜”,他在连续推出《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史》、《唐宋词论稿》、《唐宋词纵横谈》等几部颇有影响的词学著述之后,又出版了他的《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该著35万言,分为四章,每章又分若干专题,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显示出建构独具特色的唐宋词美学体系的努力。由于作者把唐宋…  相似文献   

3.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海明多年潜心致力于我国的词学研究,获得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继《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论稿》、《唐宋词史》相继出版之后,他的又一部词学研究专著《张炎词研究》已由齐鲁书社面世。这样杨海明的词学研究论著总计字数已逾百万,从而成为我国词学家中的佼佼者。生处宋末元初动乱时代的张炎,除其词作传世之外,见诸于文献史载的生平资料甚为鲜见。要在词学园地中这块荒芜贫瘠的领域拓荒耕耘,其难度可知。杨海明爬梳遗籍,显微探幽,详尽考证,终于积沙成塔,并且几经充实,挖掘、精心修改,完成了这部张炎研究中最为详细、完备的专著。作者令人信服地辨明了张炎的家世,包括北游在内的种种生平轨迹,明确地解答了张炎研究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作者多角度立体地审视、精辟地论述归纳出张  相似文献   

4.
对于已经汗牛充栋的唐宋词研究领域,如何做到避复拓新?如何向纵深处开掘?刘尊明先生的新著《唐宋词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综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该著首章即以《审美体验论》为名,表述对唐宋词审美特性的新颖体悟。清人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  相似文献   

5.
被尊为“一代词宗”,受到中外学者景仰的夏承焘先生,今年在北京逝世了,这是我国词学研究和诗词创作方面的一大损失。 夏先生与本世纪同龄(1900——1986),毕生著述宏富,主要的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唐宋词欣赏》、《唐宋词选》、《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编年笺校》、《辛弃疾》、《苏轼诗选注》、《词源注》、《读词常识》、《月轮山词论集》等;创作有《天风阁诗集》、《夏承焘词集》、《瞿髯论词绝句》等;而其《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则是他治学和创作历程的记录,反映了这位学者和词人成长的情况。其未刊著作尚多,有待整理。  相似文献   

6.
我校杨海明著唐宋词论文集《唐宋词论稿》今年五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论文集系从作者己完成的论文中挑选出三十余篇所汇成。全书约二十五万字。该书既有对唐宋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宏观鸟瞰,又有对历代词坛名家名作的微观探究。宏观篇,将词置放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阐发了词作在“缘情”功用上的独特地位与优势;作者通观全局,有高屋建瓴之势。微观处,作者不仅对某一词人、某一流派进行专题探讨,而且细致及某一词家身世、生卒乃至出游的考证,不惮琐细,多方钩稽,确  相似文献   

7.
张仲谋教授的新著《宋词欣赏教程》作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精品教材”,近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既是教材建设的新成果,也是宋词研究的新收获。从教材角度来看,该书具有三大特点:一、科学性与系统性在长期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张仲谋教授一直关注宋词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时吸收新的前沿研究成果。从《宋词欣赏教程》可以看出他对近三十年间出版的词学著作和宋词研究论著高度熟悉,并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整合文献,充分吸收了最新成果。如在第一章《体制与格律》中,就吸收了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王力《汉语诗律学》等书中的一些概念与表述;关于词的体式与分类,还借鉴了任半塘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著,如今已成罕见之本的《词曲通义》。在第二章“发展与分期”中借鉴了近年来新出版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中的提法。另外在一些数据与文字意象的分析方面,还使用了南京师范大学开发研制的《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在该教材第八章《阅读与欣赏》中,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了《全宋词》等17种词籍,《词话丛编》及其他6种词话、14种现代词学论著和3种工具书。这是一个学习与研究宋词的“书目答问”,对于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指示门径的...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代表词学思想、词学理论、词学批评最高水平的清代词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断问世。然而,许多领域尚未开拓,例如在纵向史的脉络的把握上,在横向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的认识上,以及在个案的探掘上,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陈水云博士的《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学苑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简称《史论》)出版,在清代词学经纬的构建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一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史的发展观念是《史论》的一大特色。清代词学流派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对某一个或几个唐宋词人的推尊;清代词学理论的进步,也可以在唐宋词学中找到源…  相似文献   

9.
过去论宋词的革新,大都推功于苏轼。宋胡寅《题酒边词》:“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谬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近人蒋兆兰《词说》:“宋代词家,源出于唐五代,皆以婉约为宗。自东坡以浩瀚之气行之,遂开豪迈一派”。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更进一步谈到了苏派词人:“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黄山谷、秦少游、晁无咎皆长公之客也。山谷、无咎皆工倚声,体格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本世纪词学研究和唐宋词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类统计,列出“本世纪词学研究及唐宋词研究总成果一览表”、“本世纪唐宋词研究成果时代分布一览表”、“本世纪唐五代词人研究成果一览表”、“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一览表”等共6项统计表格,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了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基本风貌、发展历程、关注热点、研究格局,同时还就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与四川大学梁钺教授合撰《灵谿词说》,自1982年起陆续在《四川大学学报》及其丛刊刊载。1986年夏,论唐宋词部分撰写完毕,编次成书,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不久即可问世。这是两位学者通力合作、精心结撰的一部词学专著,也是  相似文献   

12.
贺裳在其词学专著《皱水轩词筌》中,通过诗词之辨,强调词浓媚、旖旎的体性特征;通过对唐宋词家的评点,提出重典雅、崇含蓄、尚自然,讲求无理而妙的词学思想。贺裳的词学思想在其个人审美实践中也感性地显现了出来,综观其《红牙词》,一以贯之的都是风流婉丽的风格,词题材虽单一却蕴藉着颇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托。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以隐约幽微为美.贵在有一种“低回要眇”的“言外之意”。《史记·伯夷列传》在叙写的章法和口吻上与一般传记的写法大不相同,亦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使人难以这窥其意旨何在。究其原因,是由于司马迁内心中恰好也有后来词学家论词时所说的那种“贤人君子幽约总悱不能自言之情”,从而在文章里于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处在压抑屈辱之中却仍然坚持理想的“弱德之美”。这种美感与词的美感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时值新世纪的开始,对20世纪学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也就成了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不过其中的大多数都将研究的时限设置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忽视了近20年来学术的新发展。事实上,这20年恰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价值观的多元转型、思维方式的日趋开放以及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都使学术研究处在剧烈的变动和不断的发展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唐宋词研究领域,不管是研究观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还是研究话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都为持续了千余年的词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误与问题。因此对于这一阶段词学研究的回顾,不仅具有总结的性质,而且也对未来的词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张幼良博士的新著《当代视野下的唐宋词研究论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下文简称"张著")即以此20余年(1978年以来)的唐宋词学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全面检视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文化生态的演变,系统梳理了当代唐宋词研究在思维模式、话语形态、学术品格和文化视角等各方面的发展轨迹,作为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其学术示范意义和开创性是不言而喻的"(钟振振评语,见张著封三)。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的分派,是词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宋明时期的唐宋词分派,主要是"婉约"与"豪放"两分。清代与现当代的分派研究,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诸如"三派说"、"四派说"等,应有尽有。不同时期的唐宋词分派,既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词学批评与研究风貌,又是当时人们词学思想与审美理念的最佳反映。  相似文献   

16.
谭献词学的“正变”观念是对周济“正变”观的一种反拨。不同于之前学者讨论词学正变多从词体发生的角度立论,谭献更注重词的功能。他认为词是古代乐教的重要载体,故而,言志之词是为词的“正声”,永言之词是为词的“变声”。具体而言,表现手法疏越、显豁之词为“正声”之词,表现手法含蓄、婉丽之词为“变声”之词。谭献不仅以其“正变”观建构唐宋词史的体系,而且用以建构清词史的体系,这体现在他的《复堂词录》和《箧中词》两部词选中。  相似文献   

17.
北宋词人贺铸的名篇《青玉案》(《横塘路》)一出,享誉词坛,其中“‘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竹坡诗话》),竞相模仿,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贺梅子”的雅谑称号。贺铸活了74岁。沈祖棻:《宋词赏析》称:“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此词当是其时其地所作。……所以,它虽写了相思,却并非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此文又收入唐圭璋主编之《唐宋词鉴赏辞典》)他如《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亦称贺铸“写此词时已到晚年”。  相似文献   

18.
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著有《小山词》。后人论词,常称其父为“大晏”,称其本人为“小晏”。小晏是北宋令词造诣最深的作家。冯煦曾誉扬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但是,对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古今词论家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小晏词评价最高的是北宋诗词名家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给予很高的评价。之后极力肯定小晏词的词论家固然不少(如陈振孙、王灼、毛晋、周济、冯煦),但他们着重赞扬的还是小晏的才华,而不似黄庭坚极力赞扬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参看唐圭璋《宋词  相似文献   

19.
白石十七谱是宋词文学创作与音乐理论高度结合的宝贵实例。就中四首旁缀音谱的“令”体词调歌曲,系先有音乐“定腔”,后“倚声”填词之作,是研究宋词以文从乐手法的珍贵实证。依据《词论》“别是一家”的音乐文学体性论,姜夔《大乐议》的四声清浊主张以及张炎《词源》的歌词五音协律例证,可归纳、提炼出使文字四声五音与音阶清浊轻重相协谐的宋词“倚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首词调歌曲的文乐关系展开逐字辨析,并以句拍为单位,实证以《词论》为代表的音乐文学理论,在宋词“倚声”填词实践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回归《词论》《词源》对雅词协音不易、“知之者少”的文学判断。  相似文献   

20.
绝句发源于金代,现存两首作品: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和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王诗约写于泰和五年(1205),评论元好问成名作《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是16岁的新人元好问的新作催生了词学批评的新样式;元诗写作时间不详,表现出对山谷艳词的理解和宽容。论词绝句的兴起,与金末词学创作和讨论、论诗绝句写作活跃相关。王、元之后,长期无人继写论词绝句。造成论词绝句写作的中断,实与元代诗学、词学衰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