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文艺的根本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说,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必然要反映作者所属阶级的观点、见解以及愿望。同时,由于社会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各个阶级的作家由于各种特殊的具体的原因,必然地要同其它阶级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受到其它阶级的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在既反映出本  相似文献   

2.
典型的共性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的共性问题,是典型诸问题中最复杂、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从五十年代何其芳同志和李希凡同志关于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争论起,到近期讨论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直有分歧。二十多年来,对阶级社会文艺作品中典型的共性的看法,基本上分两派,一派主张典型的共性就是阶级性,一派认为典型的共性不全等于阶级性。我们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我们觉得,从五十年代后期起,有些文章论述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就存在某种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把那套简单化的“阶级论”推到了荒谬的极端,把它当作扼杀文艺、禁锢思想的一根大棒。文艺作品中只要写一点复杂的感情活动,就被扣上“人性论”的大帽子。有的同志只因为提出文艺要表现无产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艺术性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是种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是种特殊形式的思想。不与作家的思想威情发生关系,不经过作家任何的剪裁、概括和构思的文艺作品是不存在的。不包含思想或不属于思想制约的文艺作品是没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和鲜明,文艺与社会、阶级、政治的关系,也就愈来愈密切;文艺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艺的真实性是同文艺的基本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文学是“以其真实而才伟大的事业”。历史上,一切进步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由于真实地生动地再现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真实地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而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考验,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子。在各个阶级中,只  相似文献   

6.
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四人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哲学小辞典》) 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有根有据,他们竟引毛主席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作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似乎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是各种真理无不打上“阶级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大众文学这两种文艺类型是1930年代国共两党不同的文艺政策的产物,他们分别诉诸文学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但是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又不免存在相互涵盖的因素,这与30年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民族危机形势有关,同时也是检验双方各自理论阐释的难题。民族主义文艺诉诸民族主义的背后难掩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左翼文艺坚持阶级的立场,却难免否定了民族情感的正当性。在创作上,双方也共享了新兴文学的某些共同性。  相似文献   

8.
“三突出”这个修正主义的反革命文艺主张,本来是对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下称“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篡改和背叛,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四人帮”之流吹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具体运用”。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论文艺》第26页)。所以,凡属创作方法,则必然是作家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指导下,艺术地反映生活所恪守的基本原则。不同阶级的作家,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他们所  相似文献   

9.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 ,阶级意识泛化 ,文学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文学研究中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矛盾等话语逐渐退隐。那么 ,文学研究与阶级 ,特别是古典文学研究与阶级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结合汉魏文学的历史予以探察 ,本文认为 :阶级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阶级社会中的文学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对文学中的阶级性既不能夸大 ,亦不能漠视。正视阶级 ,梳理、探察文学中的阶级性是古代文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瞿秋白的文学见解中,最为核心的是他关于文学性质的看法,他认为文学是由生产力状态和阶级关系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由于如此,文学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之后要返回去影响社会生活,所以文学一定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有倾向性。在文学的各种功利关系、各种社会作用中,瞿秋白特别强调文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政治影响文学,文学也影响政治;文学是宣传,是煽动,但并非一切煽动都是文艺,文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文学有目的性、功利性和阶级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十分重视发挥文学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要能如此,必须实现文学方向的一次转变,即由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文学转变为为劳动大众服务的文学。这便是文艺大众化问题。瞿秋白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一系列论述为毛泽东的文艺工农兵方向、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等思想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瞿秋白文艺观中的基本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试析德育功能的两重性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德育的功能始终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其中,阶级性功能是一切阶级社会德育的主导功能,社会性功能必须服从、服务于阶级性功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德育阶级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又应不断发展其社会性功能,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艺批评的对象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这就规定了文艺批评的正确原则:美学的和历史的(即社会的)批评,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不应分割。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事艺术生产也象从事物质生产和其他精神生产一样,不可能超越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要受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他们要求自己的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发挥社会功能,达到一定的功利目的。所以,精神生产的文艺,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接受对象,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涵盖着一定的社会功利内容。文艺批评以文艺鉴赏为基础,它是介于文艺理论与文艺作品间的科学活动。通过文艺  相似文献   

13.
文艺欣赏是人类整个文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文艺创作一起构成文艺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环境,是文艺创作的成果——文艺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和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并对文艺创作发生反馈作用。研究文艺欣赏的特点,不仅对提高读者的文艺欣赏能力,而且对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帮助他们深化对文艺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看待文艺的社会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艺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以文艺作品为对象,并对文艺作品的美(内容美和形式美)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审美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文艺作品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又是一种通过文艺作品而对客观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活动。审美、唯有审美,才使文艺欣赏与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对真与假的认识),伦理活动(对善与恶的认识)实践意志活动(占有并消灭对象以满足某种功利欲望)是区分开来。同时,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不仅表现在内容上是对文艺作品美的发现与认识,而且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与人类的人的对立统一。作为阶级的人来说,人具有阶级的特征即阶级性;作为人类的人来说,人又具有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特征,即共同人性。共同人性与阶级性各以矛盾的一方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身上。这种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对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法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的经典论题,但社会的转型使其面临机遇和挑战,要增强其对当下社会的解释力和说明力,必须对该论题中的阶级、阶级性予以澄清和完善。转型社会中的法的阶级性表征是多元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在制度框架内的冲突与协商,而法亦是这种博弈的结果和产物。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根据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对文艺作了一个定义性的科学论断:“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一,文艺是一种观念形态,或称意识形态。二,这种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三,文艺对生活的反映不是一  相似文献   

18.
文艺是对生活能动地反映和加工的产物,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别林斯基说过: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可以此生活本身这第一自然更真实。这是因为文艺作品经过艺术提炼和概括,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鲁迅在长期文艺实践中,对艺术其实有深切的体会。他以自己特有的论说方式,对艺术其实问题的许多方面发表过很好的看法,达对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真实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一鲁迅指出艺术真实的重要性,强调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作家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人类的文艺史证明:凡是虚假地反映生活的作品,都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它们必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而流传下来。诚然,真实并不能说明艺术的一切问题,也不等于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对艺术来说还有个真善美相统一的问题;但是,真实是人们对文艺作品首先和基本的要  相似文献   

19.
提到文艺社会效应,传统的认识是如下四个方面:愉悦效应,认识效应,教育效应,审美效应。我们认为,这固然是概括了文艺的主要效用,但仍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试把诸多效应按序列排出,见图表1。 广大的接受者,在接受文艺作品时,因为各自的条件(阶级地位、品质个性、身世经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争论并不是从现在才发生的。早在五六年就有不同意见,当时《光明日报》组织过讨论。以后六二、六三年又在学术界讨论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伯达等人在他们炮制的六六年六月四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借批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了“阶级的真理”的谬论,以后凡是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就被作为修正主义观点批判。粉碎“四人帮”以后,有的同志在批判“四人帮”极左路线、批判“阶级的真理”的同时,重新提出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一部分同志认为凡是真理都没有阶级性,而另一部分同志则有不同意见,认为“四人帮”的“阶级的真理”是应当批判的,但是不能简单地否定真理的阶级性,同自然真理没有阶级性不同,社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于是又展开了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