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由梳理先秦文献,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系统研究先秦的杂家文化.先秦杂家的学术宗旨是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理论方法是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摄诸子、融合百家,思想体系以"天、地、人"贯通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框架的经纬.以此新的界定,先秦诸子中的《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均应归属杂家.先秦杂家在理论方法上深受黄老道家的影响,但在学术宗旨和理论方法上区别于黄老.先秦杂家的产生与地域文化有关,也与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相一致.先秦杂家充当了诸子学向儒学经学学术形态转变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卢梭,近代法国激进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在社会政治方面有独到见解,而且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爱弥儿》中,通过他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其中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贯穿于全书.本文就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浅析.一、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接受17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等人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主张,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后来,由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富人、穷…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古代艺术理论发展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先秦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汉书·艺文志》)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辩家、农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甚至同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发展成各自一体的小宗派,如“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萌芽和发展。先秦诸子中最富有哲理意味和思辨色彩的著作当然要数《庄子》了;而且先秦诸子中最富有文学色彩和审美意味的著作当然也要数《庄子》。郭沫若先生指出:“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中所云的治道就是管理国家的学说。先秦诸子的治道往往涉及道德观,儒家“限我”、墨家“毁我”、道家“无我”、法家“鄙我”都从此出发,归纳出治理天下的要诀。值此改革开放之际,如何对待“我”已有新的思考,先秦诸子的有关论述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特别是道、法二家学说中 ,体现着三种逻辑思维层次。第一是以法家韩非为代表的“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二是以道家老子为代表“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三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大象无形”、“大辩不言”的逻辑思维层次。三种逻辑思维层次由低到高 ,分别引申出了法家和道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观。以往由西方哲学出发 ,称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叫做“朴素辩证法” ,称老子和庄子的“大象无形”、“大辩不言”思想叫做“相对主义” ,似不切合先秦诸子学说的真意  相似文献   

6.
"自然"概念奠基于先秦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顺物自然"确立了"自然"论哲学的基本理论倾向.两汉时期,《淮南子》、《论衡》等发展充实了老庄"自然"论哲学."自然"论哲学观主要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基础,又吸收融合儒家思想.它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本体论,主张人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追求一种以自由为核心的人生至高境界,对后世哲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自然"概念奠基于先秦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顺物自然"确立了"自然"论哲学的基本理论倾向.两汉时期,《淮南子》《论衡》等发展充实了老庄"自然"论哲学."自然"论哲学观主要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基础,又吸收融合儒家思想.它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本体论,主张人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追求一种以自由为核心的人生至高境界,对后世哲学以及文艺领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先秦法律思想中存在着一种崇尚“一元”的意识。具体地说,这种“尚一”意识包括先秦诸子所主张的“政出一门”、“利出一孔”“思出一穴”等意识。这些意识对秦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第一次研究思潮,以《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汉书·艺文志》为代表文献,是战国至汉代哲学家、思想家一种自觉的学术反思。他们的共同之处或者说突出特点在于:将先秦诸子的问题意识植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传统与思想世界之中,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想轨道中进行探讨,更具有学理上的“纯粹性”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知识”视域,其要义是对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进行动态的、历史的、传统的考察,展现于历史维度与时代维度之中,历史维度是指《诗》《书》《礼》《乐》传统在春秋时代经历的“重构”或“阐释”;时代维度是指这种传统成为春秋时代精神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色。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中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应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春秋时代礼乐传统的“地方性”,是先秦诸子哲学发源的根基;其二,抉发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原创性,防止陷入“格义式论证”的陷阱;其三,彰显先秦诸子哲学对人类贡献的普遍性智慧与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寇养厚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儒家创始人孔子所提出并被后世儒者所继承发展了的用礼乐制度和仁义道德限制作者个人情感的观念,一直占统治地位,我把这种观念称之为“以理囿情”观念。与“以理囿情”观念同时并存且针锋相对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相似文献   

11.
孔府的自然物信仰主要包括祭北斗和祭日晷。祭北斗仪式与恢宏隆重的祭孔仪式相比,简而又简,且被特意遮蔽掩盖,显示出孔府把不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文化信仰遮蔽起来,以示圣裔独尊儒家文化,尊崇隶属道教范畴的北斗信仰,实质仍是维护儒家思想。祭日晷此独特的信仰方式,更深层面地反应了孔府自视傲于封建王朝之上的心态。孔府对于诸多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信仰与敬奉,是孔府维持神圣地位不懈努力的具体表现,皆是以孔府自身的切身利益为旨归,只是某些敬奉的方式因朝代的更换而有所变动,其信仰并未摆脱实用功利性色彩,凸显出崇儒重道的文化实质。  相似文献   

12.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信仰为儒家思想的合理定位提供了可能。而以西方宗教优先的价值判断体系为儒家争取价值地位的做法,无益于真正把握儒家思想的实质。仁构成了孔子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孔子对仁的超越性追求,充分体现了儒学的道德追求与道德信仰性质。从孔子行仁的方法和行仁的途径来看,儒学与宗教信仰有明显的不同。儒家哲学既不属于宗教信仰,也不属于理论哲学信仰,它重在道德方面,故此属于实践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3.
儒学在释义与发展过程中遇到“尊孔”与“释孔”这样一对矛盾,形成各种学说各自为政的混乱状况。孔子而后,由谁接续道统,聚讼不休。这一状况结束于韩愈。韩愈梳理出一条明晰的道统:道统始于尧、舜,而后依次为: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然而韩愈提出道统,自己却未被续入道统。这是因为统治者只需要假儒学,不需要真儒学。  相似文献   

14.
韩非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对于儒家学派多有责难和排斥。但是儒家思想与孔子思想并不完全是等同的,韩非对于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一味地批判。《韩非子》55篇当中记载有大量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的剖析,从而试着探讨韩非对于孔子思想的舍取。与此同时,进而对韩非思想给予一个中肯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北宋学者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重新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儒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经、道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解。他们的反思建立在"尊儒、宗经、崇道"的基础上,对汉代学者的儒学观提出批评。他们认为,经典之中蕴藏了"圣人之道",要把握圣道,自然离不开经典,但仅仅通经,是难以真正理解圣人之道的真谛的。因此,必须超越汉儒的方法,善知经者不求之于意言之间,而应求之于意言之外。这就决定了宋代经学的义理取向。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儒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存在形式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学术思想层面的存在;二、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存在;三、宗教信念层面的存在;四、教育层面的存在;五、日常人生层面的存在。探索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当代存在形式,对认识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根基性思想信念的脱落并寻求应对措施,有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书院儒学传播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清代书院对士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学。日常讲学承担了书院的主体教育职能,无疑成为书院最主要的儒学传播途径。其特点是"半教半学",非常重视师友砥砺、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生徒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藏书、刻书是书院的重要特征,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祭祀作为书院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儒家道统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精神信仰层面传播儒学。此外,书院还通过命名题额、嵌碑立石、匾联语录等多种环境熏陶途径将生徒纳入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8.
对《诗·周南·关雎》篇主旨的解读从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早期儒家从情感与礼义之关系角度,以“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主旨;汉儒则认为《关雎》体现着“后妃之德”,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的教化典范意义,将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帛书《五行》联系起来,对历史时期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早期儒家和汉儒关于《关雎》主旨的评论看似颇有分歧,实际上则是内在一致的:“以色喻于礼”之论,是对《关雎》将生命意义上的男女恋情升华和规范为伦理意义上的夫妇之德的肯定;而汉儒对《关雎》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之政教意义的肯定,不仅与早期儒家夫妇伦理观念相一致,而且与早期儒家《诗》学观一脉相承;恰当理解《关雎》诗旨,才能有效解读其蕴涵的礼乐教化与美善之德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展示出孔子之后儒家礼乐教化美育观的发展。楚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社会性礼乐教化观念,对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道德教化功能上的差异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人性论出发对"乐教"的审美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论述,是其对儒家美育观的重大贡献。楚简的美育观上承孔子,下启孟、荀,其基本思想与荀子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诸子百家之不同,不在于是否主张专制,因为他们都是肯定专制的专制主义论者;也不在于主张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应该专制,因为他们都认为专制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应该的,他们都是永恒的超历史的专制主义论者。他们的不同只在于主张怎样的专制:是王道的、开明的、仁慈的专制主义,还是霸道的、野蛮的、邪恶的专制主义?因此,中国专制主义便可以归结为两大混合类型:以孔子和儒家为代表的“永恒且开明专制主义”与以韩非和法家为代表的“永恒且邪恶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