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前改革时期,单位型社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主流样态;随着单位制的消解,经济体制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分层与分化、市场经济力量的强势嵌入,城市社区的置换与过滤使得单位型社区向阶层性社区的转变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变异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走向网络社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丽丽 《社会》2002,(2):36-38
社区是一个社会分析单位 ,社区指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归属感的人群及社会性活动和现象的总称。按地域的不同 ,社区可大致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种。但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 ,信息革命席卷全球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 ,电脑网络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域开始卷入网络之中 ,这时一种全新的社区形式出现了 ,即网络社区 ,并且在新世纪来临之际 ,它还在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和壮大 ,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网络社区 ,它不具备普通社区涵义中的物理空间上的地域特征 ,而代之以更…  相似文献   

4.
中国阶层化政治权力运行及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层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和视野,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本文从政治权力的认识出发,结合中国阶层研究的成果,分析了现今中国社会阶层在政治权力配置和运行中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多元阶层的形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其内在的一种异化可能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高举城市社区建设大旗社区建设思路的提出,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新探索,是社区服务的新探索,也是城市改革实践的新探索。因此,社区建设是一个工作思路,一个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工作过程。社区建设的关键在区一级,主战场在街道,落实在居委会。可以说,在中国城市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机遇已经来临,条件已经成熟。当前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把社区建设工作尽快开展起来。同时,确定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要因地制宜。除了社区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以外,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即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和社区文化。抓住两个重点社区…  相似文献   

6.
7.
农村流动人口的阶层化与城市融入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农村流动人口的内部已经发生了二次分化。伴随着二次分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同质性不断减弱,异质性不断增加。与金字塔中等级层次靠下的农村流动人口相比,金字塔中等级层次靠上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上已经融入城市,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更愿意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阶层转换矩阵方法,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收入阶层化效应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养老金制度是一个分层化体系,收入阶层化效应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产生了强劲的向上流动,最终形成最高收入阶层;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农村居民、无业人员则产生了向下流动,形成最低收入阶层;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私企职工及自雇者流动效应较弱,中间阶层地位相对较为稳固.  相似文献   

9.
赵剑 《社会工作》2012,(3):53-55
社区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也是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努力方向或趋势,吴文藻、费孝通等一生的重要学术成就便是社区研究。本文梳理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社区研究的学术史,并重点关注费孝通对中国化社区研究的贡献,进而指出社区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前景:个案扩展与比较社会学思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许锋 《东西南北》2008,(8):15-15
只有淡化阶层,才会共享和谐。每个人有四种出身:家庭出身、城市出身、教育出身、职业出身。你能决定自己的后两者.并能决定你的下一代的前两者。貌似体面的职业,但是穷;不体面的职业,但有钱。你选哪种?大多  相似文献   

11.
李丁 《社会》2018,38(3):79-104
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CSPS)数据,分析了城乡户籍、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学校过程及毕业出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学校过程方面,城乡大学生在学业成绩、校园表现、心理素质上差异不大,但在文化资本、毕业预期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家庭文化资本等背景因素影响;家庭背景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家庭经济资本有利于非“211”高校学生争取更好的校园表现,而文化资本对“211”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影响更大。在毕业出路方面,国内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分配相对公平,主要受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影响。不过,海外留学机会获得受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收入影响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毕业深造选择空间更大。海外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主观公平性与民众阶层固化感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张伟 《社会》2006,26(2):49-63
中间阶层作为一个在结构上拥有类似的社会综合地位的社会共同体,同时不能忽略其内部结构的异质化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渐确立,以及体制权力的主要作用领域从政治资源转向为经济资源,形成了二元化“市场体制”利益配置机制,可以用中间阶层“双色蛋糕”模型进行形象描述。“双色蛋糕”异质化特征导致中间阶层各群体产生利益分化与冲突,并在长期阶段内存在,影响到中间阶层的整合与期望功能的实现,需要有效控制公共部门的私利取向以淡化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娜 《社科纵横》2009,24(8):120-12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家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开始享受生活,对文化消费和文化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开始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开始付诸实施。社区文化应该具有草根性,而不是精英性,应该是来自民众,服务人民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15.
消费阶层和住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呈戏 《社会》2001,(10):24-25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深入 ,住房商品化已经逐步普及。“全国可出售公房的60 %以上已按国家有关政策出售给个人 ,住房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70 %左右 ,基本上形成了以居民自有产权为主、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刘志峰 ,2000)。在这种情况下 ,居民间的住房差异逐步趋于明显 ,因此 ,对各阶层的住房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0年7月由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究院对广东省居民实施的抽样调查。调查主要采取多段随机抽样方法 ,抽样的步骤是市———区———街———居委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分配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同时,伴随先富阶层的出现和扩大,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强调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困也一般被认为是现实社会中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因此,自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逐渐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到199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了6000万,消灭贫困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相应地,有人开始提出消灭贫困之后的下一个目标应当是消除贫富差距,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消除社会结构中相对于高收入者的低收入阶层。但是,如果说贫困因其…  相似文献   

17.
18.
《社会》1992,(4)
上海市近年来正悄悄冒出一个有闲阶层,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以出国归来的“洋插队掏金者”为例,1986年上海地区出国人数约1万多人,以后每年呈几何级数增加。仅东渡日本进入语言学校就读者即已超过2.8万人。这些人赴日满两年后,因日本政府不允许接受移民而回国的约占75%。他们口袋里至少装着在日本打工挣来的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回国后成为悠闲的小“阔老”。有闲阶层的第二种人是一群青年女性。国外的丈夫、情人或者其他亲友替她们在上海豪华的宾馆里长期租了房间,按时给她们寄来生活费用,定时来和她们团聚。她们全部的青春和生命都交给了那套房间和那位行踪诡秘的他。  相似文献   

19.
农村日常生活在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生活消费、日常闲暇、居住空间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区隔化状态.仪式性人情中的阶层剥削、婚姻缔结中的阶层位置维系、村庄闲暇中的阶层表征、公共文化参与中的阶层位置展示、生活空间配置中的阶层固化、社会群体意识中的阶层认知是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的实质.农村工业化历程中逐步产生的资本区隔、权力区隔以及两者“结盟”之后生成的阶层流动阻隔之网是日常生活区隔化的缘由.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既是农民阶层分化的表现,又构成农民阶层分化再生产的社会机制.随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断固化,阶层流动渠道被阻断,村庄社会秩序将由于“结构紧张”而趋于紊乱.  相似文献   

20.
强势的发展主义正在替换乡村社会自生的运作逻辑,并相应地改变了村庄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形态。凭借土地商品化机制及各种策略性手段,宋村的权力精英逐渐异化为土地精英。经由人员的吸纳与物质的聚合,土地精英由个体化导向阶层化。土地精英阶层不仅改变了村庄内部阶层发育的常规逻辑,而且日益对村庄政治系统发挥影响,并不断增加村政治组织的分利化倾向。宋村相应的治理形式由先前的“无为之治”转变为“分条治理”。村庄结构也由于土地攫取成为依附式的稳定结构。看似稳定的背后,其实是以消解村庄共同体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从此角度看,土地精英阶层不能不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