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比较基于理性投资者的资产定价模型,分析过度自信行为金融模型和传统金融模型之间赋予投资者的客观经济内涵特征的差异,指出其关键在于是否有效区分过度自信投资者和"更知情"理性投资者.如果无差异化"更知情"理性投资者与过度自信投资者,过度自信模型和传统理性金融模型保持一致性;否则,传统理性金融模型无法满足解释市场异象的假设条件,而过度自信模型更符合市场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虑工业生产中的多种资产的投资估价问题,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投资,并得到相应的"最优策略"及其它结论,使之更具有实用性.假设工厂生产n种商品,现要制定一个投资计划,利用该计划将获得的收益取决于商品价格及生产方式.要求给出投资价格,并给出如何最优地安排生产.商品价格模型是以随机控制问题提出的.其中必须决定生产率(即每单位时间的产量)以及"放弃"时机的计划.为研究方便,我们假设生产率水平可以在任何时刻任意调整而不会导致损失,且假定原料不会短缺.  相似文献   

3.
一、参与六合彩不是一种投资行为 香港六合彩是香港政府委托香港社会福利机构和赛马会承办的一种彩票.自1998年以来,大陆内地许多省市也流行六合彩赌博活动,它是香港六合彩的外围彩.六合彩性质是赌博,其游戏规则从维护庄家利益的角度设计,庄家就是赢家.看透六合彩奥秘的不法之徒就积极设庄招众参赌,以获取暴利.赌博是充满风险的,如果将六合彩赌博作为投资,就必须考虑投资风险这一重要因素.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是风险规避的,即只有当预期收益(平均收益)不小于投入的资金量,投资行为才可能发生.基于这一假定,现有的六合彩赌博行为不能称为"投资",至少算不上是"理性的投资".  相似文献   

4.
现代决策的基石:理性与有限理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是传统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假设和基石,但随着决策环境复杂化和决策信息海量化,人们的认知判断能力已出现了"理性不及"现象。于是,经济学家在实践和经济理论出现偏差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有限理性理论。文章在回顾理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评述了有限理性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该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其必然会对决策者思维产生革命性地影响,重构现代决策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广义期望效用理论推导出的数学定理表明,惩罚型法律调控能够通过增加违法成本和提高处罚力度的方式,有效降低理性行为人选择违法行为的概率,提高合法行为收益与降低违法行为收益会对理性主体效用产生同样的影响.探讨了合法行为收益差距对理性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发现收益差距的扩大会提高理性主体选择违法行为的概率,且这种效应对低收入群体最为明显,通过立法司法方式降低收入差距能有效地控制违法犯罪数量.  相似文献   

6.
西蒙在有限理性基本假设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提出了过程理性的概念.为了把博弈论中均衡分析的一些理性与有限理性作区分界定,文章从理性预期和时间成本角度,时西蒙的过程理性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扩展界定:提出把过程理性分为高阶过程理性、认知过程理性和时间过程理性三类,并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分析了过程理性在传统博弈论、机制设计和冲突升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单指数模型的多目标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根据马考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建立目标规划模型存在的缺陷 证券投资组合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证券投资者的预测决策过程.证券投资者在投资组合的决策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马考维茨模型(Markovitz)来构造有效投资组合的.马考维茨投资组合的分析方法涉及到"投资者从根本上讲都是回避风险"的基本假设.具体地说,投资者总是希望在收益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实现风险的最小化;或者,在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该假设意味着投资者若接受高风险的话,就必然会要求较高的回报.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文章认为,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正统经济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存在性构建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行为经济学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依据.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之一,基于互惠性偏好的个体行为博弈可以改善博弈双方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演化博弈环境下群体经济行为从自利型向互惠型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最终为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徐江 《统计与决策》2013,(10):50-52
文章探讨了住房保障领域中政府与城市弱势群体之间的非对称博弈问题。在构造相应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演化博弈特性,发现在理性程度均等条件下,住房保障政策仍然存在着多重Nash均衡。研究了其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特征,认为由于双方理性程度的不均等,在博弈过程中,如果"高理性的"、"老练的"政府能够锁定"远见的"住房保障政策,"低理性的"、"短视的"城市弱势群体通过学习将逐步做出最优反应,住房保障政策最终收敛于最优的Nash均衡;但是,如果追求当期收益最大化,政府可能通过欺骗策略误导对方。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风险决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早在两百多年前,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 damSm ith)就已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他认为经济个体是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此后,“理性人假设”就一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提假设之一。这一假设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具有严格的数理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有限理性学说在股票投资决策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蒙(Simon)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在许多学科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为现代决策理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有限理性学说的应用框架 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认为,在真正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存在像经济学模型所提出的那些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的.  相似文献   

12.
投资组合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选择合适的q-分布及其密度表达形式是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从含有噪声的线性随机微分方程中推导出q-高斯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其表达形式简单,参数对分布的影响非常直观;接着将q-高斯分布应用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均值-方差模型和均值-VaR模型;最后结合沪市股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在q-高斯分布假设下的实际收益均大于其在高斯分布假设下的实际收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混合分布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扩展GARCH模型实证研究了上海A股市场交易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交易量变量和收益率、波动率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交易量只能在有限程度内解释波动率持续性;上海股市的信息传播方式基本符合混合分布假设.  相似文献   

14.
梁丽红  张丞 《统计与决策》2007,(12):105-106
文章从理性人假设出发,根据两类关系,即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作博弈分析,最后给出建立资本市场诚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贫困地区的农民是风险躲藏型的 传统观点综合农民的职业、政治、经济、心理特征和影响力得出,农民就是"不理性"的;而西奥多.W.舒尔茨的"贫困而有效率"的命题认为传统农业部门的农民是理性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据现代观点,如果考虑不确定性条件,可能就会得出贫困地区农民是在"理性"与"不理性"之间的观点.西蒙就提出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达尔和林德布罗姆用渐进主义的概念提出一个典型的理性决策者不会选择那种大而无当,无所不包的行动,只会对现存政策做出一系列小敲小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A-S模型对税收征纳成本的分析,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石。这种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现实经济活动中,税收交易主体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因此结合社会心理学,基于示范人——模仿人模型对A-S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有利于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Copula的投资组合均值-CVaR有效前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基于Copula的投资组合均值-CVaR模型,并使用蒙特卡罗技术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将该模型下的投资组合与多元正态假设下的组合进行了比较后,得出两点结论:其一,与Copula模型相比,传统多元正态分布假设下的投资组合会在收益一定情况下低估风险或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高估收益;其二,基于Copula模型下的投资组合的动态表现要优于多元正态假设的投资组合,在牛市,投资组合的总价值可以充分上涨;而在熊市则可以大大降低组合价值的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与股票市场收益异常波动相关的泡沫理论,反馈交易行为,股票收益的动量和反转等市场现象.说明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导致了股票收益的自相关,而收益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引起了异常扩散,由于扩散的方差大于标准布朗运动的方差,造成收益概率密度函数的厚尾现象,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共存的市场模型,可以给以上现象一个一致和完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前景理论与个体决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观经济学基于"经济人"或"理性人"的假设,个体决策严格遵守期望效用模型,从阿莱1953年开始,实验经济学在个体选择与决策方面发现了诸多与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现象,或称之为"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理性习惯偏好与居民消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斌 《统计研究》2011,28(3):23-2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习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一个家庭当年消费的数量和上一年相同,其幸福感就会打折扣;另一方面,消费还具有外部性,如果与他人相比自己的消费水平降低了,消费者的效用也会受到损失。因此,理性消费者的决策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仅仅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利用1978-2008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的习惯偏好与制度环境有关。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1990前中国城镇居民的习惯偏好具有明显的“短视”特征。1990-2008年的估计结果则支持了理性习惯形成假设。即内部习惯形成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并且消费攀比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