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使用因果关系检验和非线性协整等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与流动性过剩紧密相关的货币政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从货币供应量到信贷规模的单向Granger因单关系,同时又存在即期因果关系(instan-taneous causality)。非线性协整检验结果支持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协整关系,并发现在不同的状态中货币供应量的误差修正效应均比信贷规模大,反映了在由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组成的系统中货币供应量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探讨美国在本世纪初的利率政策与次贷危机的关系,以期从中得出有益于我国制定正确货币政策的启示.实证结果发现:美国的利率政策在本次贷危机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长时间的低利率水平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流动性泛滥,之后又连续加息增加了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可以说,美国的利率政策是次贷产生的温床,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文青 《四川统计》2011,(1):52-54
信贷运行稳步向常态回归,合理均衡投放特征显著2010年,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长稳步向常态回归,全年新增3571亿元,同比少增989亿元,占上年新增贷款的78.3%,基本上与全国信贷增长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阐述了农村居民信贷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关系,设定了农村经济增长与信贷之间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中国农村居民信贷与经济增长进行因果检验,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信贷的实证模型。  相似文献   

5.
文章使用2006-2009年中国976500条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考察了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识别了次贷危机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两种渠道: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实证结果发现次贷危机对危机前行业出口依存度越高企业的利润和销售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危机前行业财务状况越脆弱企业的利润和销售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该证据表明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是存在的,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企业绩效的影响渠道是有差异的,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明玖  潘辉 《统计与决策》2020,(17):124-129
文章选取中国1992—2017年2季度的季度数据,借鉴现代货币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利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VAR、VECM计量经济方法,选取物价变动率(CPI)作为通货膨胀的代理变量,M2增速作为货币供应变动的代理变量,GDP增速作为经济增长变动的代理变量,不仅从长周期全样本层面,也以2008年为界分为两个短周期样本,对通货膨胀、货币供应、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从长期看是货币现象,从短期看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热钱危机初现端倪,其已构成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巨大隐患,同时也威胁着我国的货币安全,积累了货币风险.文章利用LOGIT模型优化信息系统、建立风险预警机构明确预警主体,为构筑有效的货币安全预警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模糊数学的角度出发,将模糊数学与统计学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新的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并且利用实际数据进行了检验,希望能够更为精确地给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9.
今年年初,欧盟领导人就解决债务危机一揽子计划达成协议,欧债危机曾一度得以缓解。自5月份以来,欧元区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希腊退出风险上升,西班牙银行业危机,主权信用和银行信用等级被下调,导致欧洲主要股市震荡,欧元对美元贬到两年来新低,西班牙、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外围成员国主权债券收益率再次上升,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进入更危险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丹  何雅兴 《统计研究》2019,36(7):77-90
本文构造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指数,从区域和个体角度分析了经济危机传递路径,探讨近年来经济周期联动性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联动性经历了“倒U型”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并不是风险的传递载体,风险的传递链条集中在低联动性区域以及低联动性经济体。中国无论是在全样本还是危机中,均处于传染链条之外,相对独立。危机后,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是降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的主要原因。此外,贫富差距的扩大、贸易增长率放缓也对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果表明:积极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增强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避免危机在局部扩大和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维持稳定有序的世界经济环境、形成非关税的贸易争端解决协商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1.
群羊行为是产生自我实现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研究政府如何通过金融市场来阻止群羊行为以防范货币危机.同时,我们还指出政府应该通过一些政府决策来支持利率保护.  相似文献   

12.
《山东统计》2009,(3):12-15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利率、汇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及混业经营的扩大发展,现在越来越呈现出混合形式的危机。如果金融危机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会蔓延到其他经济领域,造成经济衰退、生产下降、商品过剩,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祥兰  雷茜 《统计研究》2011,28(3):43-50
 本文采用协整、向量误差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物价水平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的负影响明显,在短期内,也存在负面影响,但影响方向不明显;短期内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促进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此外,向量误差模型也表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都受到自身滞后期的影响,经济发展具有长期且趋于稳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中国1998~2004年的宏观数据,较为严密地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等宏观计量方法,分析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信贷总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正向影响显著,对股票市场则有负向影响;而货币供应量在长期或短期对股票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期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正向影响,短期对固定资产投资则有负向影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上半年,世界工业生产反弹受挫,贸易继续走弱,消费趋向低迷,就业市场复苏遭遇挫折,大宗商品需求下降、价格下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且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信贷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琳 《统计与决策》2006,(20):87-89
0引言信贷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外有很多文献都对此作过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分析,其中以实证检验为主。Bernanke和Blinder(1992)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具有特殊地位,银行通过信贷调节企业和个人的需求及支出水平,从而影响总需求的变动。Kashy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了货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为: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一国的贸易收支是其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原因,但汇率的变动却不能引起贸易收支的改变;另外,马歇尔—勒纳条件也不成立.由此可以得出:面对国际间的贸易收支的失衡,货币的升值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扭转失衡的根本途径在于本国内减小过度消费以及增加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此,要解决由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我国应积极寻求与贸易国的经济对话,通过提升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妥善解决贸易失衡.  相似文献   

18.
次贷危机时美国保险业造成了冲击同时也对我国的保险业产生了影响.通过对AIG危机的分析,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的防范必须始终坚持保险投资的稳健性原则,建立起经营资本流动性合理化结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使美国银行业陷入重重危机,与此同时美元也正面临着严重的贬值危机,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探讨.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概率离散模型,条件最大似然值方法,以1990~2003年期间25个国家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共生性,得到结论: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的确存在共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可以作为货币发生的前导信号,而货币危机的发生对银行危机则没有前导信号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析当前经济领域的诚信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当前经济领域失信现象大量存在。信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