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普通高校扩招后毕业的第二年,预计我市共有近三万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市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近期,温州市城市调查队对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等我市四所高校的208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就业渠道以及在择业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期全面地反映我市200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而出现的新概念,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高校教育的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那么什么是初次就业率,应该如何认识它呢?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综合测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些主要因素分析入手,构建了就业竞争力模糊层次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毕业生和就业指导人员两个角度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结论,从而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东部沿海、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容量大,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很多毕业生面临着一些就业困难,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却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不例外.笔者作为一名民族高校的教师,常年指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有一些心得体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并制定相关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同时也需要学校改革现有的就业体制,拓宽就业渠道.但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大学生本人,除了要转变就业观念之外,还要从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上多做文章.本文主要从学校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探讨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希望对高校就业部门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率成了备爱社会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本文为使毕业生就业指标更加科学和合理,通过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剖析,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法和建议,并指出了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四川省情》2008,(7):55-56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不例外。笔者作为一名民族高校的教师,常年指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有一些心得体会。提高大  相似文献   

8.
俞毅 《浙江统计》2004,(9):20-21
始于1999年的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稀缺转向普及,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代的开始,应该说这是时代的进步,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契机.但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中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力图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特别是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恶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1990年、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1995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统计资料,试从我国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人员就业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提出要抓住当前经济转型时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进而促进全社会就业.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的行为。本文用经济博弈论的经典模型和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进行了解释,并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取向和特点,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近期对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一些访谈情况就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 《统计与决策》2005,(15):55-56
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围绕就业率统计问题的争议一直不断.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公布毕业生就业率,给参加高考的考生和考生家长提供一个数字化的参考,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重视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所公布的就业率,由于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如何完善就业状况统计体系,使就业率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出高校的实际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专业选择,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谊 《中国统计》2006,(4):48-49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人们很不适应。为此,笔者研究了日本就业情况,发现我们高校的就业情况现在还远好于日本,故提醒人们不必惊慌,特写本文:初中毕业生的就职率就业在日本,双向选择由来已久。因此,早在1950年,就业就不是100%。1950年,日本初中毕业生的就职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2006-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向基层发展、在中小型非公企业就业人数增加、薪金水平持续下降等问题.这说明近三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与协作,即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四位一体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需求量逐渐减少,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同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外部需求减少,许多出口型企业的业务出现萎缩,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这些问题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可避免的困扰。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0多万,2009年大学毕业生预计达到600万以上,这对于社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玉在椟中求善价”、“良禽择木而栖”一直是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随着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则突破413万,比2005年增2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亦成为国家新问题。大学生如何就业,找到自己满意的“饭碗”,国外大学生针对自己的国情,创出了不少好的方法,现撷录于后,冀希望给我国大学生就业时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毕业生待就业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待就业基本现状 2009年2月,笔者在湖北、湖南、广西等12省市进行了待就业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5份,下面是其基本信息. 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9.47%,独生子女占1/2,他们分别毕业于部属高校(45.56%)、省属高校(43.71%)与地方高校(10.73%);近三年的毕业生占绝大部分(86.88%),近两年毕业的占74.57%;他们分别来自于东部(35.5%)、中部(45.83%)、西部(18.68%),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来自于农村(51.13%),有52.31%的待就业者其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30%的待就业者来自于贫困家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  相似文献   

18.
浙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伴随着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暴露出了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作支撑。为了解绵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实施“人才兴市”提供决策依据,绵阳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绵阳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次调查选取了绵阳市内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11所高校共计2377名应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52.3%的受访对象选择直接就业,29.5%把绵阳作为就业首选地。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高职音乐类等艺术专业,由于各家院校一窝蜂地扩招、增设此类专业,造成培养规模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