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南都赋》:“琢狎猎,金银琳琅。”(71页)“猎”(来,叶),善音:“土(崇)甲(狎)切”。李善音系统“来”母绝不与“崇”母相混,“叶”、“押”两韵亦不相杂。谨按;李善音”猎”以“上甲切”,当为联绵字的易读。”’狎”.善音“胡(匣)甲(狎)切”,是知李善将“狎猎”视为迭韵联绵词。李善注:“狎措,饰之貌。”《六臣注文选》吕向注:“众饰貌。”“狎猎”亦表示“重接貌”或“花叶参差貌”。如《文选·西京赋》:‘’披红葩之呷猎。”李善引薛琼注:’‘狎猎,重接貌。”《六臣注文选》张铣注:“狎猎,花叶参差貌。…  相似文献   

2.
新修《辞源》第二册1067页“仿佛”条下说:“大概相似。同‘仿佛’,‘髣髴.《楚辞》宋玉《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唐李白《李太白诗》中《赠崔郎中之金陵》:‘登高望浮云,彷佛如旧丘。”又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仿”字下列了三个义项,其第二义云:“[仿佛]好像,似乎.杨雄《甘泉赋》:‘犹仿佛其若梦’.又写作‘彷佛’.”准此,“彷佛如旧丘”和“犹仿佛其若梦”两句如何解释?“仿佛”跟“如”和“若”岂不重复了?查《说  相似文献   

3.
《诗·周南·桃天》:“桃之夭夭,有(艹贲)其实。”《毛传》:“(艹贲),实貌。”段玉裁《诗经小学》云:“(艹贲)蒉,实之大也。《方言》‘坟,地大也。”《说文》‘颁,大头也。”《苕之华》《传》‘坟,大也。’《灵台》《传》‘贲,大鼓也。’《韩奕》《传》‘汾,大也。’合数字音义考之可见。”俞樾《群经平议》与段氏旨同,并进而挑明“贲与坟、(艹贲)字异而意同。”由此则“(艹贲)”之义训可明。近人于省吾先生从文字学角度证成“贲,古斑字,文章貌”,“有(艹贲)其实”即“有斑其实”,谓“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并谓《鱼藻》“有颁其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溃”字下“溃溃”词条第2个义项“怒貌”后有这些内容:“《诗邶风·谷风》‘有(?)有溃’毛传:‘溃溃,怒也……《韩诗》云:溃溃,不善貌。’”查《十三经注疏》,从“《韩诗》云”起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解释,不是《毛传》的注释。原文是“《韩诗》云:溃溃,不善之貌”。《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在《十三经注疏》中是用小“○”与《毛传》、《郑笺》隔开  相似文献   

5.
“雪肤花貌参差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顾令得国人倾,这便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对杨贵妃自然娇容的描写。她靠着这天生丽质,登上皇妃宝座,当了一代名宛,一改社会风尚,兄弟姊妹列土封侯,最后自己宛转手与嵬坡前,化为泥土,结束了短暂的三十八岁光阴。《长恨歌》接着,写杨贵妃死后在蓬莱宫中一往深情地思念君皇,玉容寂寞,洒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面对汉家天子使,含情凝睇,重重寄辞;“天上人间会相见”,“蓬莱宫中日月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的力作之一《宋诗选注》,1989年9月出第二版,就重印而言为第六次。钱先生在《第六次重印附记》中写道:“—九八五年重印后,我又有些增改,主要在注释里。这书又将重印,而纸版损旧,得全部重排;出版社容许我有机会,把修订各处都收入书里,我很欣幸。”对于钱先生的修订工作,王水照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好:“钱先生的所有著作,从《谈艺录》、《旧文四篇》、《也是集》(两书又合编为《七缀集》)到《管锥编》,都有反反复复的‘增补’、‘补订’、‘补遗’,而且都是‘明码标价’,而不是暗中‘改头换面’‘自我整容’。……这些修改,除少数属于订正外,绝大多数是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  相似文献   

7.
《春秋左氏传》庄二十三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颖达注:“‘斗谷於菟’,令尹子文也。‘谷’双走反。楚人谓乳曰‘谷。’汉书作彀,音同。‘於’,音邬,菟音兔。”孔颖达把“斗”当作姓,只注了“谷”字。近人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这个人时,也就照这个注的传统解释在“斗”和“谷於菟”之间加上点。这个加法,好像很有根据,因为除了“斗·谷於菟”之外,还有“斗·伯比”,“斗·椒”等。  相似文献   

8.
“可以”在上古汉语中,都是两个词的结合,还是其中一部分已凝固成为一个复音词?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了解为两个词的结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并且认为:“汉代以后,‘以为’和‘可以’才逐渐凝固成为复音词。”于此,王力先生特别引用了《史记·袁盎列传》“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一例为证。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助动词”一节的“可”字条下,《词诠》的“可”字条下,均引《史记·袁盎列传》“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为例证,来说明“可”的意义,都未涉及“可以”。据此,可以认为,杨树达先生对《史记》中的复音词“可以”,乃至整个汉代的著作中的复音词“可以”,都是作为两个词去理解的。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接受文学遗产”》①一文中,以“涂炭”为例证,作了以下训诂: “‘无数的父老兄妹遭受倭寇涂炭’,这‘涂炭’一个词便是被乱用了的。‘涂炭’本是名词,可变为自动词。例如‘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是名词,也是这个词的起源,‘生民涂炭’则被  相似文献   

10.
<正> 新版《辞海》释“婵娟”义项有三。一为“美好貌”;二为“情意缠绵貌”;三曰:“指月亮。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三项说法未妥。苏  相似文献   

11.
部编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基础知识》(1984年9月第一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在讲述“什么是词”的一段文字中是这样阐述的:“一个词可能由一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一个字,如上面例句中的‘来’‘喂’‘了’‘的’;一个词也可能由两个或几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两个或几个字,如‘我们’‘春天’‘社会主义’。”从这段话推出的结论就是:一个词可能由几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几个汉字,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书面上写成几个字是由这个词所含语素的数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以其治翰恣肆的文思,深蕴广博的气势,瑰丽奇绝的语言而为世人所瞩目。李白在《大鹏赋》中赞叹道:“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清人刘熙载则曰:“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而刘凤苞却着眼于庄子的讽刺艺术,评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南华雪心编》)。金圣称其为“天下第一奇书。”鲁迅先生则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而郭沫若则进一步评论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相似文献   

13.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14.
《离骚》研究,历经千年,前辈先贤,功绩煌煌。近在执鞭之余,研读《离骚》,似有所得,亦有所疑。因此泛览各家著述,参酌诸说异同,随手写成札记,积得数条。刘勰曾说:“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文心雕龙·序志》)因名之为《<离骚>斟酌书》。今不揣譾陋,列条录出,疏谬之处,以俟来哲。一《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是。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独创新说:“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力依游国恩先生的说法,《离骚》可能本来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  相似文献   

15.
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0.1 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下册二九七页(中华书局,一九五五年版)说:“中国语里的情貌不能说是为动词或叙述词而设,只能说是为整个叙述语而设,因为情貌成分不一定紧跟着叙述词的后面,例如近过去貌的‘来着’就居于句末,开始貌‘起来’二字的中间可以由目的位隔开。”本文所讨论的持续貌形式不限于动态助词,它包括表示下述语法意义的各种形式:(1)动作行为本身的持续,即通常所谓“进行貌”,例如普通话“她在哭”、“大家一路上唱着歌”中由“在”、“着”所表示的语法意义;(2)动作行为等所形成的状态的持续,例如普通话“门开着”、“他站着”中由“着”表示的语法意义;(3)整个谓语部所述情况的持续,例如普通话“他在屋里睡  相似文献   

16.
艺术夸张在我国的文艺评论中也叫增语、增文、夸饰、形容、豪句、激昂之语等等。王充《论衡·语增》云:“纣为长夜之饮,糟邱酒池,沉湎于酒,不舍昼夜。”又《论衡·艺增》有“《尚书》‘协和万国’”之言,还有“《诗》言‘子孙千亿’”之语。这些都是“增语”、“增文”。《文心雕龙·夸饰》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416页在解释“劝”字的词义时说: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冤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于积极的鼓励,而不用于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①意思是说:这是以劝使哪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词义分  相似文献   

18.
《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也被《大学语文》(华东师大本)选为教材,但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一事的解释,大都认为司马迁在此问题上对晏子持以批评态度。例如聊城师院所编《〈大学语文〉文章赏析》一书所收录的华东师大叶百丰先生《〈管晏列传〉讲析》一文中,就这样讲:“对晏婴,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用‘岂……邪’的句式,在于引起读者的思索。而文情荡漾、自然,作者对晏婴的‘见义不为无勇’是持批评态度的。”此外,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分析》,西北师院所编(《〈大学语文〉讲析》  相似文献   

19.
谭正璧先生在《话本与古剧》中对《夜半乐打明皇》题目的解释为:“‘夜半乐’为词调名:‘打,字与‘打字谜’的‘打’字同义。”这个“打”字,乃习惯上各种动作的代称,如:“打水”、“打草稿”之类.不含敲击、拍打之意。文章认为,《打青提》、《夜半乐打明皇》等剧目中的“打”字应源于中国古代戏曲表演中的“打诨”传统与扮演人物之意。  相似文献   

20.
<正> 近读廖仲安先生的《反刍集·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附注说:“近年,我读李白的《长干行》‘早晚下三巴’一句,才注意到这个‘下三巴’不是‘到三巴’、‘往三巴’,而是‘离三巴’,因而联想到杜甫这句诗中的‘下襄阳’,也未必是‘到襄阳’或‘往襄阳’,而可能是‘离襄阳’”。我以为:廖先生的解释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