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长达20多年的民族识别,可谓"民族工作创举",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也受到各种不同的评价甚至批评。作者认为,民族识别是一项综合性的国家工程,不是所谓的"苏联模式",也不是所谓的"英国模式",而是各个模式在中国实践中变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成果———"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众多的戏曲研究者中,王季思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位。王季思对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贡献与深远影响,不仅集中体现在他对《西厢记》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为20世纪戏曲研究学术力量的培养与整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上。他亲历了20世纪戏曲研究的发展与变化的完整过程,从学术理念到学术方法等多方面体现了20世纪戏曲学术史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季思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曲研究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整合"一词作为专有术语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斯宾塞在1862年首先使用.20世纪初该术语在心理学、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在20世纪中叶之前该术语也主要是在上述四个领域使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学者对该术语的重视和推动,该术语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文中"整合"一词最早是由日文传入,在改革开放以前中文词汇中就有"整合"一词,但这一词汇只是一个地质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词汇,我们今天在人文科学上广泛使用的"整合"一词是改革开放后由港台地区传入,目前学术界对它有过种种界定,但这些界定亦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我国回族学研究成绩显著.20世纪上半叶是回族研究的起步阶段,也是回族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一批回汉学者经数十年努力,在考证史实,整理史料,对全国清真寺调查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建国后回族研究普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在80年代以后,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果,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  相似文献   

5.
1921年是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相识的前一年,是已经成名的佐藤春夫的休整期,却是郁达夫从一名学生到作家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立的时期。两人在这一年的文学活动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日本文化对创造社的影响,更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中日文学界的种种状况。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理想的社会主义,在20世纪从理论形态变为一种制度实践,并从一国扩展到多国,走过的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其间既有辉煌的胜利,也有惨痛的教训.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都会对20世纪社会主义曾经出现的辉煌和遭受的挫折感叹不已,并融入自己深沉的思考:如何认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受的重大挫折?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应该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这一学科必须研究和回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神话回归”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尤为普遍。其中卡夫卡的小说创作有着丰富的神话原型和鲜明的宗教色彩,极具独创性,同时也很能代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日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文化研究和国民性研究两部分,文化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的,而国民性研究也主要是从文化研究入手的,其精彩部分也正在于文化研究方面.从时间上来说,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主要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的提倡,关于日本国民性虽也有所涉及,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展开.他真正投入精力进行日本文化思考和国民性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30年代中期的一组"日本管窥"谈日本文化书"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分为三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哲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对一分为三理论的研究在争议不断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经过以庞朴、雷正良和周德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深入研究,一分为三理论影响日益广泛并在诸多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可是也还存在一分为三理论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儿童歌舞剧是儿童戏剧的一种重要类型,它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萌芽,并在此后20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儿童歌舞剧的迅速发展既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儿童文学运动等时代因素的影响,也与以黎锦晖为代表的一大批儿童戏剧创作者们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有关。本文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以黎锦晖为论述中心,探析萌芽时期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歌舞剧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进行“模式识别”.随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计算机)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  相似文献   

12.
王颖 《东方论坛》2007,(1):40-44
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张洁是具有奠基性的的重量级作家.作为她最富有个人特色的一篇作品,《方舟》不但在张洁个人创作历程中是一个转折点,而且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体女性观念的转折点.在20世纪前半叶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人"的意识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为明确的性别体认,而是被激烈的革命政治思潮彻底隔绝,而历史上又一次的从"人"到"女人"的观念上的突围,正是从《方舟》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世纪.先是出现了以国际联盟为支柱的凡尔赛体系,后又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不过,20世纪的国际秩序,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和平的喜悦,也有战争的创伤;有值得称道的功劳,也有不少问题.故此,笔者拟就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作一比较,以便对20世纪的国际秩序进行历史的研究,这对于建立未来"国际新秩序"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佚名 《老友》2008,(9):31-31
蒋显经,这位1945年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吉水中学高级教师,不管是在任教高中语文的20年里,还是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13年里,也不管是在退休以后的岁月中,他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从未停止,在教苑这片沃土上洒下了他一滴滴辛勤的汗水,同时也结出了一串串丰硕  相似文献   

15.
胡少春 《老友》2013,(8):24-25
最近,我在整理书刊资料时突然发现一张保存了20多年、由江西师大附中初一小朋友们办的油印小报。它勾起了我对一桩往事的回忆。接着,我翻阅那时写的日记,发现此事在当时的日记中也有记载。事情的原委是:1988年3月20日下午,一群佩戴着红领巾的少年,怀着对革命老前辈无比崇敬的心情,兴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各种文艺思潮的概括,表现主义也是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席卷整个欧洲和北美,涉及到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领域的一场文艺运动.二者在许多方面有契合之处,主要体现为:一、在精神实质上,二者都以深重的危机感和变革意识为鲜明特征;二、在艺术手法上,二者都主要采用了"表现法".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9月5日,备受关注的G20杭州峰会落下帷幕。此次峰会是G20历史上覆盖领域最广、影响最深刻、参与国家和组织最多的一次峰会,也是历届峰会成果最丰硕的一次,这一点从会后发表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中可以看出。《公报》聚焦增长,突出合作,就建立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发展架构,实现可持续、包容发展形成了共识。在G20杭州峰会形成的许  相似文献   

18.
正一谈到养生,很多人都马上联想到N多的营养保健食品,看看本文,你就明白了,最好的养生方法,都是免费的。不需要你买什么高级的东西吃……1,睡前泡脚20分钟每天用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使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血管机能得到改善。泡脚还能使血液循环加快,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年轻人每天泡15-20分钟,老年人可延长至20-30分钟,水温不要超过40摄氏度。2,午晚餐吃够30分钟用"短平快"形容现代人吃饭的节奏一点也不过分。但是,一再压缩吃饭时间,也是在压缩我们的寿命。专家建议,用15-20分钟  相似文献   

19.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初20多年中,在淮南盐场出现的垦殖大潮,是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张謇是淮南垦殖的开拓者、垦殖大潮中的主流派、新型垦殖模式的设计师.淮南垦殖具有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两重性,是张謇将西方农业近代化模式引入垦殖的结果,这是淮南垦殖成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丰碑的根本原因,也是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