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在场域中,社工常常面临自我生活情境、实务工作情境、组织机构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复杂化,社会中的某些惯习与社工的专业信仰发生碰撞,尤其对年轻社工的专业信仰坚守是一种挑战,极易影响其专业与职业的独立发展。本文以场域理论为视角,从社工面临的情境中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社工专业信仰坚守,进而进行社工反思。  相似文献   

2.
儿童福利院专业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将社会工作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两方面内容涉及社会工作的专业载体.实施主体.专业实践等方面内容,为此我们就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作了调研。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以来,东莞理工学院以“社会工作进校园促党建”项目为载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专业社工队伍,协同推进学生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社区建设: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重要场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加之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大学生的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受到多方面、深层次影响,对高校学习及生活供给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回应挑战的一项创新举措,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从理念到实践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本土化一直是社会工作专家学者及实务工作员探索的议题。在专业引进的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更多以慈善性及福利性服务的面貌出现,也因此能够在专业发展初期更好地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同。但这一传统社会工作模式通过辅导个人、群体或社区适应社会变迁的方法,无法较好应对中国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带来的普遍存在的城市失业、农村贫困及疾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工作人才概念已经从广义的社会工作人才变成狭义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当符合专业性、职业性、基层性和本土性的特点。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包括城乡社区工作者、专业机构工作者、社会服务组织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建设要求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当开展学校和城乡社区、专业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等合作单位的"五双"工作模式,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四个三并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证明了"五双"工作模式和"四个三并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之前的专栏文章中我曾谈到过我国对社会工作的三种理解:一般或普通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这里的一般或普通的社会工作是指在工作之余从事的、没有报酬的、为社会或他人服务的活动,其中包括志愿服务。下面稍微具体地谈谈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指出,“坚持专业引领、融合发展”,“逐步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丰富社区工作理念,用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制度,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实现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领域的融合发展。”社区建设是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近年来一些地方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及社会建设步伐,开展公益创投活动,发动社会组织申报并实施公益项目。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王思斌教授提出的“社会工作嵌入式发展”的概念: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从体制外切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嵌入现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框架之中开展专业服务。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要开展,至少存在三种嵌入,即制度体系层次的嵌入、项目层次的嵌入和服务行动层次的嵌入。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大众化的历程与问题 大众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传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传统,也一直是中国推进社会工作的传统。从辛亥革命之际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以来的百年间,虽然社会工作的发展中断过,但是这种传统一直在延续,大众化的经验也一直在传承,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积淀。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活动,但社会工作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不同的民族、国家和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社会工作模式和体系。具体到我国而言,专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必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基于特殊伦理,依托专业技术,能推动工作对象与社会场境之间的和谐平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一项“心事业”,社会工作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民众幸福的责任认定,各类资源的积累状况,决定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2月初,《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度对部分本科专业实施预警的意见》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位列榜首。这无疑给处于幼苗状态的社会工作专业裹上了一层严霜。不过还好的是,这是在18部门相关文件下达后的寒流,是一场春天的寒潮,这霜雪有可能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一些不缝康的因素得到预防、治疗、康复,从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愿瑞雪兆丰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工作是教育先行,经过27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已在近300所大学安家落户。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大量“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呼声。两种相悖的现象在现实中交织,说明在教育和实践的对接上出现了某种不匹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晓对于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在讨论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社会工作问题时,自然会遇到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关系问题。笔者曾经说过,在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理解: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外,还有本职工作之外不取报酬、只做服务的普通社会工作,和在工作岗位上从事为社会成员或单位成员服务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后两种社会工作都与群众工作有着某些关系。怎样看待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导刊》2011,(32):15-17
现代社会工作在我国是新生事物,20世纪初传入我国,开始专业教育并有零星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工作发展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服务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现代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为迫切需要充实和加强专业力量。为适应这种需求,1988年,北京大学恢复设立社会工专业,以专业教育为引领,带动实务探索。为深入推进社会工作实践,建设我国社会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正迈向后现代,中国正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本文试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问题。文章首先对国际社会工作界既有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论述做出批判性检视,特别关注后现代的视角;而后作者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个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构形并阐述其使命主张。最后,文章阐述了上述这些讨论对于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含义,得出结论应以遣使者—受任者关系为据来决定使命。  相似文献   

17.
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在各方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有了较快发展。这表现为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有所增加,一些地区积极招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在一些相关群体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热情也在提高。但是,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相比,现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一些障碍,还有一些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需要解决,而这需要各相关部门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导刊》2014,(36):24-26
20年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应时代而生,开启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及社会工作教育界前辈的努力下,社会工作的“教育先行”模式成为一大特色.此后,从社工专业师资培养、实践基地探索、国际学术交流到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影响相关政策制定、拓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活跃在多项社会工作发展的领域中,屡次发挥关键性助推作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已成为联络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重要枢纽之一,影响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未来,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该如何定位?未来应该有怎样的发展思路?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8位副会长,听一听他们对协会未来的畅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社会救助事业及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在城市贫困治理中引入社会工作,应采取“设岗、搭台、培育、购买”等措施,使社会工作由专业教育逐步转型为社会实践,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使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救助事业。  相似文献   

20.
医疗服务的“社会工作化改造” 所谓“社会工作化改造”,就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方法和专业服务对原来传统政府工作模式予以改革、发展、创新和提高的过程和所有活动,改造的社会性结果是将以往政府“行政管理主导”的社会服务模式升级为‘专业化社会服务主导”的社会服务模式。实质上,社会工作化改造的精髓是,当前推行的社会工作制度并不是现有政府工作以外的新东西或“入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