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流浪儿童开始在我国城市公共街头流浪。民政部门每年救助的流浪儿童的数量在15万人次左右。考虑到很多流浪儿童实际上无法获得或者不想获得民政救助,我国流浪儿童的实际数量可能要远远超出15万。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总数大约在100万至150万之间。这些儿童在街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面临饥饿、寒冷、居无定所、疾病、歧视、暴力与性侵犯等严重威胁,构成引入注目的人道危机。  相似文献   

2.
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经济贫困等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流浪现象的产生。这些流浪儿童离开监护人,流落街头,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生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成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犯罪状况和被害状况,进而有效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本文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了流浪儿童被害的几种主要类型.提出预防流浪儿童被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地流浪儿童救助站主要为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流浪儿童提供临时性的社会救助,终极目标是帮助儿童及时回归家庭。流浪儿童在站内滞留的时间长短不一,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不具备持续接触和服务的条件。社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其提供合适的服务,简短有效的介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观察街头儿童的言谈举止、衣帽神态方面,来鉴别他们是正常的外出游玩的学生,还是离家出走的流浪儿童,抑或是受人指使已加入偷盗团伙的少年。  相似文献   

6.
《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是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在制度与经费上全面介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也体现出美国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观念从“麻烦制造者”向“社会问题受害者”的转变。该法案包括三项主要救助计划,在美国流浪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导致部分流浪儿童更为边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9.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11.
流浪儿童"全人教育"指的是根据流浪儿童的生理需求、心理特征、过往经验、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等主客观因素,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流浪儿童自尊自爱的意识,提升其家庭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文化和生活技能,锻炼其回归社会的能力,以将流浪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全人"(合格公民)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2年成立6年来,共救助、安置流浪儿童近1800名。多年来的救助实践显示,在获得应急救助和护送返乡的流浪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乡后不久就再次外出流浪。据今年的不完全统计,重复流浪儿童的比例达48%,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有关史料和文献中对职业流浪者的记载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沉浮的儿童群体产生和维系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流浪者有一种特殊的宽容,在这种宽容下,为了通过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部分家庭形成了流浪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部分儿童的认知扭曲,自愿选择流浪这种不被常态社会认可的生存和谋生方式,同时对自由的过度要求令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虽然学界广泛认同流浪生活对儿童健康发展不利,但现有的救助制度却仅限于部分非自愿或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这类"自愿"的、有家庭的流浪儿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一项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大约有100万~150万。流浪儿童如今已成为社会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在尝试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这一群体时,应该先了解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对流浪儿童问题以及利益表达机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论述了流浪儿童群体及其利益表达机制的特点,以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犯罪流浪儿童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不断上升,流浪儿童犯罪也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些犯罪的流浪儿童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后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在联合国立法中已有规定,并且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成功实践,然而目前我国针对犯罪流浪儿童的司法保护制度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本文对联合国相关立法和相关国家有关做法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希望借他山之石,促进我国犯罪流浪儿童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现有的关于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研究的主要范式进行了评述,揭示并详析了以强调流浪儿童的脆弱性为主要特征的“脆弱性视角”、以关注流浪儿童的能动性为基本特征的“能动性视角”和强调流浪儿童的越轨行为的“越轨性视角”。这三种视角强调的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的不同面向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以内涵广泛并内在地强调动态过程的“社会排斥”可成为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研究的一个更适切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20.
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到家乡,过上正常的生活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街头救助制度正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实现相关权利的专门性制度。但是,由于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我国的街头救助制度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