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不少读者一定对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10周年本刊专题策划中,姬中宪一篇文章中的几组问句记忆犹新:“社工是居委会的吗?”“社工是志愿者吗?”“那社工是,厶\务员吗?“是事业编制?”“那你在公司?”“那什么是民办非企业?”…… 很多社工都遭遇过这类提问。那么,当前,“社工是什么”、“社工不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吗?相信大部分地区的社工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社工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相似文献   

2.
我当初由香港社会服务界“转战”内地.社工教育及服务时,被好些同行质疑:你们这些“空降部队”会水土不服,反而不及本土经验可以那么融合。除了同行,甚至连部分服务委托人都会有这样的忧虑。当时我想,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呢?难道他们不明白,社工的基本信念就是在公平及平等的原则下尊重个别差异及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导刊》2012,(13):34-35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工既是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又是一支新的社会建设力量。在深圳,一批平均年龄不足28岁、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专业社工,已让深圳的社工事业开始初步发挥“社会矛盾缓解剂、社会问题解决者、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但是,社工在我国内地尚处于初级阶段,社工人才队伍现状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极不适应。当前,我国社工行业发展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如何为社工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社工发展的四大难点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实习社工。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我觉得社工很伟大,做社工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现在我做的一些事情很琐碎,有些事情自己也感觉无能为力。在工作中,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观察力不够。现在我不断地怀疑:自己到底造不适合做社工呢?匿名读者 答:你提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多年在内地从事社会工作期间曾见到的。我觉得很多充满热忱的年轻社工都会面对这样的挣扎,值得好好谈谈。你说到“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觉得社工很伟大”。社工“伟大”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呢?2008年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及社工不畏路途险阻,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各尽其力帮助灾区人民。我在广州的同事也马上到了灾区开展评估工作,后来我们机构决定调派3名社工进驻灾区某村开展为期3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一定是有意义的。进驻灾区的同事亦斗志高昂,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毫无怨言。这工作算“伟大”吧?但我当时就要让同事知道,首先要对自己诚实,要承认自己的限制和需要,不要仅仅抱着一种牺牲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工作蒙上太浓的道德色彩,使自己背上沉重的道义包袱。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12,(19):58-59
社工A问:我刚从一线社工岗位晋升至服务管理岗位,作为一个实务经验未必丰富的一线社工,我该如何从一线社工角色转变至行政角色?我能否在担任行政角色时也保持一定量的实务服务?怎样处理?答:中国社会工作的加速发展,自2006年开始至今才6年时间。纵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大力推动,但相对于社会服务扩张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距离。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全面铺开之后,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实务服务所需的社工人力资源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社会服务机构在开展服务时,就更需要一批中层社工管理人员去承担策划和督导实务服务、开展服务团队运营管理、协调及链接社区关系等任务。  相似文献   

6.
坚持的力量     
提笔之前,我刚挂断与组内一名一线社工的电话。电话通了足足半个小时,大意是社工遇到了招募不.到活动参加者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社工。半个小时的通话,我的关键词是“坚持”。我问社工:“你是否在遇到困难时仍然坚持去设点招募?”“你是否坚持克服各种困难,尽最大努力开展活动而不是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这次考试我又没通过?”“为什么新交的女朋友要跟我分手?”“为什么好工作总是和我擦肩而过?”这样的“为什么”对社工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其实细心的社工会发现,这些追问“为什么”的人们其实并不指望别人来告诉他们答案,因为他们心中早有已认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浦东有一个叫做“维·稳妈妈”的社工项目,这既是一个维稳团队,更是一项社会管理创新。“维稳妈妈”何以能在社会管理创新集中的浦东萌发、演变,并渐成样本?与其他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相比,“维稳妈妈”有何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香港刚刚举办了第二届“社企民间高峰会”。类似的社会企业培训及会议近期亦在成都、北京、深圳等地举办,内地社工机构也积极参加。接着引出的讨论是.社工机构应该办社会企业吗?若答案是肯定的.又该怎样进行呢?  相似文献   

10.
在笔者走过的4年社工路程中,经常被问到这类问题:“社工与某某有什么不同?”笔者起初总会详细解释,但如今依然有人问此类问题,这让笔者不禁有些无奈。为什么我们是社工?下面两个例子或许可以让人们较为直观地理解社工。  相似文献   

11.
满腹心事的老人 一天中午,老年公寓的秦爷爷走进社工站,让社工帮忙问问自己这个月的入住费用交了没有。社工不解地问:“您的入住费用不是每月自己交吗?”秦爷爷说:“我的入住手续和入住费用都是孩子经办的。”社工很奇怪:“既然都交给孩子办理了,那您为什么还要操心呢?”秦爷爷说:“一言难尽啊。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由深圳市社工协会举办的“社会建设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正式开启。首讲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国社会工作专家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徐永祥,并召开了“社会和谐与新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交流会,来自政府部门、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和一线社工共论深圳社工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虽然年轻的吸毒者人数在不断上升,但综观整个吸毒人群,40~50岁的人员仍占主体。与那些“叔叔”、“阿姨”辈的案主相比,年轻的禁毒社工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别。那么,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社工如何开展好工作呢?  相似文献   

14.
日前,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刘洪在广东省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透露,广东将筹备举办首届“岭南社工节”,以进一步提升社工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推动社工发展的力度。 据介绍,广东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社工政策体系,社工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但有些地区仍有社工紧缺的问题。因此,广东省民政厅希望通过举办首届“岭南社工节”,进一步推动社工的发展。广东与港澳地区社工的合作比较频密,并引入香港成熟的社工体系指导社工开展工作,因此首届“岭南社工节”将加入港澳元素。  相似文献   

15.
记得那是一次培训课.专门为某个社团新进社工开设的培训课.我给他们讲的是“如何做个好社工”。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男社工激动地冲到我的面前.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兴奋地说:“王老师.你还记得我吧?!”未等我回答,他又不住地说:“谢谢你。  相似文献   

16.
上海社工界最近流传一则颇为“轰动”的消息:浦东社工界三位“元老”相继离开浦东的社工机构,一个进了政府,一个进了事业单位,一个进了大学。放在平时,个把社工离职或跳槽简直是社工界的家常便饭,根本不会引人注意,这次为什么会引发一场小轰动乃至骚动?我想,问题正出在“元老”二字。当然,说这三位社工是“元老”,确有夸张之嫌,毕竟他们离法定退休年龄还很久;但要说他们“资深”,则一点不为过。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区传递整合型社会服务,我国社会工作大有作为。这里的“整合型”有两个层面:社工传统三大方法的综合运用;整合利用社区内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资源。华东理工大学张昱老师的一段话曾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社工服务对象沉积在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资源汇聚于社区,使我逐渐意识到社区这么一种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存在,这既是我国的一种特色,更是一种优势。我想结合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爱有戏),谈谈从事社区服务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如何面对谎言 如果涉嫌犯罪的青少年们在社工面前撒谎,社工该怎么办?的确,社工也是一个凡人,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也并不具备像警察一样的侦查权力,我们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的多面验证、逻辑推理分析以及专业经验等进行判断。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发现案主对自己的信息加以节选、夸张、加工、美化,甚至编纂等都是很可能发生的,而且这种现象在社工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并不少见。彭飞就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9.
社工除有“北斗星”之誉外,其工作也被称做“社会润滑剂”,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分忧解难。社工概念在香港早已深入人心,而在内地则鲜为人知。香港回归后,随着两地交流日益密切,到内地工作、生活的港人数量大幅增加,香港社工的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梁秋莎便是第一个北上服务的香港社工,也是“穗港及海外分隔家庭辅导中”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政府权力不断下放,公共领域涌现出一股活力,为民办社工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在转型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民办社工机构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其社会价值和作用日渐凸显。而民办社工机构在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和谐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其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亦即萨拉蒙所说的“志愿失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