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支持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分配不公、维护社会稳定着眼,遵循"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层次和水平,确保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白小平 《兰州学刊》2014,(3):158-16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二元体例,导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特征鲜明,且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设计、救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救助立法整体定位与结构功能发挥。社会救助立法应着重结构功能定位,与慈善救助法分野互补,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责划分,科学且分层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整合为临时困难救助,规范居民收入、财产确认措施和救助程序,确保生存型社会救助立法与适用完善,使其充分发挥"最后一道社会安全保障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鉴国  范丛 《东岳论丛》2020,(10):133-141+192
低保边缘群体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伴而生,是一个分界不甚清晰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特殊贫困群体。以青岛市崂山区低保边缘家庭为样本的调查发现,低保边缘群体虽然家庭人均收入从数字上略高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但实际生活可能更加困难,这个群体的特点是老年人比例高;家庭成员患大病情况多,医疗负担重;家庭收支缺口大;自我改变现状的能力差,生活悲观等。低保边缘家庭贫困的形成机制中,遭遇风险变故是直接原因,家庭自身脆弱性是内在根源,社会保障支持不足是外在结构性因素,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不能自理的家庭成员、养老金收入、医疗支出等微观因素都对低边家庭的形成有显著作用。政府对低保边缘家庭的救助以输血性、临时性的救助政策为主,很难帮他们摆脱贫困,目前面临有政策无制度,动态管理难,资金来源紧张等救助难题,需要通过寻求低边救助制度化和规范化路径,提升低边家庭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扩充救助渠道和资金来源、实施差别化精准救助等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城市贫困问题与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工作也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本文首先对现存问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最后对改进和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低保建制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公布施行,我国政府间低保职能分配改革逐步走向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低保制度的规范性与公平性。但现行低保职能分配体系无论是在财政责任分配还是在管理责任及决策权分配中,仍面临着影响低保制度减贫效能的结构性矛盾。相应的治理策略应包括:规范"中央—省—市"三级政府间的低保财政转移支付,以平衡低保财政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目标;构建"街道主导—社区协助—家计调查中心为补充"的低保管理体系,以兼顾低保管理的规范性与灵活性需要;推行"中央确定低保基准线,地方决定价格补贴水平"的低保标准制定程序,以化解低保标准制定中自主性与统一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协调视角下的社会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子系统,保障着社会脆弱群体的最基本生活,它是“最后的安全网”,对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有重大意义。现阶段要想进一步认识与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必须从协调的视角出发对社会救助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并以社会救助的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救助内部各项目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协调发展这三方面为突破口,使我国的社会救助走向公平、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横向公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公共服务,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横向公平,即各地的贫困人群均可获得大体平等的最低生活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这一点,中央政府补助金拉平效应对此贡献良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其给付水平的横向公平性较弱,但依然在大体平等的范围之内。与此相对照,各地农村传统救济的给付水平呈现高度的不平等性。因此,为了让各地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的农民平等地享受社会安全网的保护,推动农村社会救助从传统救济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渡势在必行,而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香港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制度与内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模式、资格审核、标准设计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入手,借鉴综援的优势以分析低保的不足,思考管理人员专业化、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与隐私权、消除收入贫困与能力贫困等有关社会救助的理念与功效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低保制度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的主要论点可知:目前有关低保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自说自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在核定家庭经济状况、形成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维护救助者的尊严和自由、低保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此,应当规范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为核心的审核制度、建立与促进与就业相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以法制为基础的惩戒规范、完善以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包括社会救助制度在内的多项相关联的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救助制度又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辅以其他必要救助制度建立起来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只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辅助程序,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肇庆市建立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凤云 《南方论刊》2009,(11):30-32
农村社会救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肇庆市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已着手展开,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权得到充分的保障,而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保障程度,体现了一国的法治程度。目前,在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权由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权利意识缺位的现象。本文将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低保”立法行为中权利意识缺失的表现、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低保的执行过程中,"应保尽保"与"应退尽退"同等重要。然而,在低保退出机制中存在着被保人主动退保难、对被保者的经济收入动态情况缺乏有效监督、退出操作上随意性大等问题。并且,过低的低保金、传统政策准备不足、附带福利的低保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抑制等制约低保户就业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影响了低保者的退出。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促使低保制度从生存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变、如何促进低保人员特别是低保人员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构建农村困难群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荣 《理论界》2008,(12):214-216
由于社会转型,贫富差距加大,加之农村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我国农村困难群体的规模有扩大化趋势,困难群体问题愈加突出。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加快构建面向农村困难群体的新型救助机制,加强社会救助立法,健全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手段的先进性和程序化。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抵御与防范各种风险,实现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刘立臣 《理论界》2002,(6):33-34
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人民生活需求的社会化,特别是城市贫困弱势群体在非农人口中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社会保障制度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崭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新生贫困等社会问题时,中韩两国都选择与实施了新的社会救助项目而放弃了原有的社会救助项目,即中国用最低生活保障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韩国用国民基础生活保障取代了原有的公共救助制度.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过程是明显的"自上而下"式的,即主要由中央政府和主管部门推动;韩国则是"自下而上"式的,即市民社会团体的推动是决定力量.中韩两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所确立的新制度都明确了公民权利的理念,放弃了原有带有恩惠、慈善色彩的旧制度.但是,从保障水平与具体内容来看,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与韩国的国民基础生活保障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建立,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已成为全民性社会救助制度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充当“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但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其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中存在一系列偏差:在法学视野中,社会救助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应是平等公平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城先农后、城高农低、城乡有别的偏差;在公共财政学视野中,社会救助价值是国家通过财政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事业,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因供给主体角色错位带来的公共性与政府角色不匹配、责任分担不一致等偏差;在社会学视野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应是反贫困或使受助人脱离贫困,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因标准单一、难以完成缩小阶层差距和整合稳定社会功能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对社会安全和稳定起到兜底作用。但是对于城市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救助网络运行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发挥社会救助体系作用的问题,从社会救助网络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多元救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具体可以分为生理性、资源性、突发性、社会性农村极度弱势群体。应根据收入变化适时调整保障水平,同时从制定依据、标准构成及保障线确定和保障线调整等方面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和社会捐助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涉及管理主体与具体操作方式、管理内容、检查监督机制及资金的保值增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玉林 《天府新论》2006,(Z1):66-68
当前,正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是改革和完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配套措施,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